重新審視:全程走路42.195公里,算馬拉松精神嗎?

2023-11-06   跑步指南

原標題:重新審視:全程走路42.195公里,算馬拉松精神嗎?

近幾周的周末,引來了一波波馬拉松的盛宴,全國各地都舉辦了馬拉松比賽。

有跑友問老王:經常看到賽道上有人不是跑,而是在走,那麼以走的方式完成馬拉松,是否偏離賽事初心,還能算馬拉松精神嗎?

馬拉松全程挑戰的苦與樂

馬拉松,這是一項源自古希臘戰場的極限比賽,它既是對體能的終極測試,更是對心志的極限挑戰。

全程42.195公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天文數字;而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這卻是他們為之痴迷、充滿熱情的挑戰。

想像一下,你正迎著溫暖的晨光,穿越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步一步累積起42.195公里的距離,這就是馬拉松。

全程馬拉松的距離給每一個挑戰者都設下了苦與樂的試煉,馬拉松並非輕鬆的悠閒旅程。

大多數馬拉松賽事的關門時間是6個小時,也就是說需要你在6小時內以平均每公里8分30秒的速度奔跑,抵達終點,才有獎牌。

初看上去,這確實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做好充足的跑步訓練,結合科學的配速策略,大多數跑者完全有可能在規定時間內達到終點。

以走的方式完成馬拉松是否算馬拉松精神?

我相信,大家看到跑者在賽道上走路,大多數是在30公里以後。

因為餘下12公里的困難程度絲毫不亞於前半程。在30公里以後,跑者發現自己被推向了絕對的極限。

很多人會遇到「撞牆」、抽筋、疼痛、擦傷等各種問題,於是他們不得不採用跑走結合或者完全走路的方式來完成最後一段路程。

但即使是走路,也並不容易,需要釋放跑者積蓄的隱藏能量,並利用所擁有的一切忠誠、勇氣和忍耐。

有些人可能認為,以走的方式完成馬拉松並不符合馬拉松的精神。

但我認為:如果你在努力但力量耗盡的情況下,選擇走完比賽,這是對馬拉松精神的高度尊重。這也是一種接納,你接受了自我,並未選擇放棄,這也是一種成功。

馬拉松的首要之處在於你的挑戰精神和毅力,雖然最終走到42.195公里終點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拉松比賽方式,但是這種行走的方式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對身體的挑戰和對精神的磨鍊。

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可以表現出同樣的堅韌不拔、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精神。

老王第一次參加全馬的時候,因為太興奮,一夜失眠,30公里以後體能不支,只能以跑走結合的方式到達終點。

但這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場馬拉松,因為太難了,過終點的時候眼淚差點掉下來。後來完成的一些馬拉松,倒是少了這一份痛苦後的釋放感。

「全程走完」馬拉松不現實也不可取

在馬拉松比賽中,跑步是主要的比賽方式,我並不贊成在沒有任何準備和訓練的情況下,抱著「大不了全程走完」的這種心態去參加馬拉松。

沒有備戰、沒有準備,打算從頭走完42.195公里,既不現實——無法在關門前到達終點,也是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雖然現在馬拉松報名火爆,看上去像「網紅運動」,似乎人人都能參加馬拉松。

網上還有一些類似「不跑馬拉松就不是跑步」這種言論,有些人會跟風去報名參加馬拉松,覺得自己跑不完也能走完。

但這些都是錯誤的,馬拉松畢竟是極限運動!

如果未經訓練,參加馬拉松可能會面臨身體和心理的巨大挑戰。在跑的整個過程中,身心會面臨巨大的風險和挑戰,一味追求極限很有可能會導致受傷,嚴重者還更大的健康乃至生命的風險。

馬拉松:超越自我,體驗健康與快樂的人生

在全程馬拉松的賽道上,每一名選手都必將面臨物理和心理上的挑戰,腿部的疲憊,疼痛的感覺以及心靈深處的孤獨感,都能極大地考驗一個人的堅韌性。

但是,只要你一步步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馬拉松也有其樂趣所在。能在比賽中找到自己的節奏,克服身體的疲憊,戰勝內心的恐懼,你將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而當你踏上終點線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汗水將瞬間轉化為一種不能言喻的喜悅

這就是馬拉松的魅力,它既是一場身體的挑戰,也是一種精神的挑戰。通過馬拉松,我們可以體驗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快樂。只有接受挑戰和艱苦的過程,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美麗。

但我們要有正確的態度和充足的準備去迎接42.195公里的考驗。

馬拉松精神是什麼?

就是堅持到底,懷著敬畏之心,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馬拉松的內涵,感受到挑戰和超越自我帶來的喜悅。

這也是馬拉松向我們傳達的人生哲理——健康的跑步,快樂的生活

你的第一次馬拉松比賽有堅持跑下來嗎?歡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