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匠人飛針走線 老手藝因趣生情——訪漢繡非遺傳承人王煒佳

2023-12-18     名勝古蹟

原標題:新匠人飛針走線 老手藝因趣生情——訪漢繡非遺傳承人王煒佳

新匠人飛針走線 老手藝因趣生情——訪漢繡非遺傳承人王煒佳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田佩雯

守望者名片

王煒佳,國家級非遺項目漢繡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工藝美術師,武漢漢繡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外公任本榮是漢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母親任煒是漢繡省級傳承人。2015年起至今,王煒佳擔任武漢漢繡藝術研究院與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聯合開辦的漢繡班技法老師,培養漢繡技術人才。

12月6日,湖北武漢被陽光鍍上了一層燦金,格外暖意濃濃。

琳琅滿目的繡品、華麗繁複的服飾、民俗與現代融合的設計……位於武漢漢口文化體育中心的漢繡工作室,鬧中取靜,是漢繡武漢市級非遺傳承人王煒佳日常工作的地方。這個將傳統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空間,展示了晚清漢繡殘片,包含地域特色的繡品《古黃鶴樓》,還有蘊含巧思的漢繡小品,王煒佳為此付出良多,亦如她對漢繡寄予的情感——因趣生情,堅定守望。

外公膝下學漢繡 絲縷相傳三代人

「90後」王煒佳是漢繡之家傳承的第六代,打小在外公任本榮的工作室里把玩絲線。那時,這個常常將絲線垂在肩頭當辮子的小女孩未曾想到,之後的十餘年間,她將與漢繡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貴妃醉酒》中貴妃的戲服,是真正的漢繡重工『高定』。」在工作室進門的顯眼處,一身霞光漫溢的漢繡宮衣奪人眼球。王煒佳介紹,這件戲服使用到了漢繡「平金夾繡」的表現形式,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金線與絲線層層堆積,呈現出立體的效果,需要幾名漢繡工匠耗時一年多才能完成,「演員旋轉時裙邊散開,在燈光的照射下,金夾繡的特點會讓演員金光閃閃。」

2019年5月,王煒佳(右一)在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教授漢繡。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漢繡是流行於武漢、荊沙、洪湖一帶的傳統刺繡技術,富有鮮明地方特色,以針法粗獷、色彩濃艷、構思大膽聞名,「花無正果,熱鬧為先」正是其美學思想。

「花隨玉指添春色,鳥逐金針長羽毛。」百餘年前,漢口繡花街繡坊林立、工匠雲集,艷麗華美的刺繡、戲衣從這裡走向全國。目睹漢繡繁華的任本榮12歲拜師學藝,傳承漢繡技藝、推廣漢繡文化半個多世紀,留下大量珍貴繡品及圖紙。王煒佳的母親任煒幾十年如一日鑽研漢繡工藝、技法,同時致力於讓漢繡與時俱進。她與服裝設計師趙卉洲合作漢繡特色服飾,登上2016年春夏米蘭國際時裝周,掀起了一股「中國風」。

「漢繡是一門手藝,不論到了什麼時候都能靠它吃飯,漢繡也是一門藝術,你一定要把它發揚光大。」任本榮的師傅說過的話,成為他一生的信念,也成為了王煒佳的敬畏和責任。

開辦漢繡班 照亮聾啞學生錦繡人生

「這是我們漢繡班上同學們的作品。」王煒佳的手機里存著不少學生的作品照片,其中一些作品梅花、荷花配色巧妙出新,「繡得都蠻是那個樣子,我還蠻驕傲的。」

2014年,任煒在武漢第一聾啞學校公益開設漢繡班,儲備漢繡技藝人才的同時,也能幫助解決聾啞學生的就業問題。在母親的影響下,王煒佳2015年加入了漢繡班的教學,傳授非遺技藝。

畢業生黃春勇是王煒佳印象最深刻的學生,他曾不止一次表達自己對漢繡的喜愛,堅持學習了六年漢繡直到畢業。

漢繡傳統技法「留水路」,指的是在花瓣重疊、葉片交互時,留出一路清晰的線條,以體現漢繡的立體與層次,但這個詞語在手語中極難表達,類似「只可意會」的漢繡概念還有很多。在課堂上,黃春勇立刻明白了「留水路」的含義,並活用手語「空隙」表達,班上的同學馬上心領神會,「他是班上為數不多可以說話的學生,就像我們的『小班長』,幫助我們和同學們溝通。」

漢繡班開班已近十年,但從事漢繡工作的學生屈指可數。今年,黃春勇主動聯繫王煒佳,希望大四能夠來工作室實習,有學生重新拾起繡花針,這讓王煒佳和母親任煒非常欣慰。「培養漢繡人才,就像我們教學時一樣,不要把答案灌輸給他們,而是種下一顆種子,也許耗時會久一點,但真正的喜愛自然會生根發芽」,王煒佳說。

漢繡不是老古董 守藝「要有鬆弛感」

「目前繡得最多的還是傳統題材,但漢繡不是老古董。」目前,王煒佳負責運營漢繡工作室,在她的打理下,這方漢繡天地有著濃厚的藝術氣息。

「這把扇子是一項『雙非遺』作品。」王煒佳說的扇子是廣西圓竹剖絲團扇,整把扇子由一根圓竹均勻剖開製成,繡面則是漢繡菊花圖案,兩項非遺技藝巧妙融合在一把扇子之中。在王煒佳的推動下,工作室積極進行非遺傳承和創新,增加了漢繡體驗課、嘗試錄製製作漢繡短視頻,設計了筆記本、絲巾、桌旗等一系列新潮的漢繡文創產品。即便是傳統題材的漢繡裝飾畫,王煒佳也嘗試用簡約風格的金屬畫框裝裱,適合新中式風格,為漢繡增添了更多年輕現代的氣息。

有別於老一輩非遺傳承人的「苦守」,王煒佳的講述中,傳遞出一種少見的「鬆弛感」。

「我們這代的漢繡人很幸運,有呵護非遺的大環境,有系統的漢繡教材。」王煒佳介紹,早年學習漢繡時,外公任本榮遵照舊式拜師學藝的傳統,靠的是師徒間的口耳相傳。出於「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顧慮,不少師傅「留一手」,許多傳統技法、式樣就這樣漸漸失傳。在任煒的努力下,收集整理了大量文字資料及實物,並參與制定漢繡湖北省地方標準,漢繡有了一套成文的標準。「我們剛剛完成一本漢繡專著,出版後將幫助大家更了解漢繡。」王煒佳說。

濃墨重彩的漢繡,就和武漢人一樣,有著風風火火的性格,承載著這片土地上的民俗文化景觀。王煒佳認為,新時代的漢繡,需要更具時代氣息的表達,「讓這項古老工藝更好地發揮時代價值,便是我們新一代手藝人要做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0851620434933e9967526d8faad70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