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來,短短一個月出頭的時間裡,已有多位百萬、甚至千萬級粉絲量的一線網紅自媒體帳號,先後被主流平台封禁。
9月2日,有1200萬粉絲的網紅主播「秀才」帳號被封禁。就在幾天前,8月31日,粉絲數逾200萬的車評人「蔡老闆」被封號也衝上熱搜。8月中旬,擁有超過4800萬粉絲的某短視頻平台頭部主播「二驢的」被無限期封號……
這些自媒體「大號」被封,有的是因為被舉報存在違法行為,有的是捏造虛假事實,還有的是因為「編造劇本進行擺拍直播」,歸根結底都是一條:踩到了「紅線」。
「秀才」帳號被封禁。
近日,中央網信辦發布《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從嚴防假冒仿冒行為、加強信息真實性管理、規範帳號運營行為、完善粉絲數量管理措施等13個方面,對加強「自媒體」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也劃定了「紅線」。
那麼,對於廣大自媒體來說,哪些「紅線」不能踩?違規的「自媒體」會遭到怎樣的處罰?「新規」的出台,對行業從業者們會有怎樣的影響?
一
中國的「自媒體」行業,這幾年發展迅猛。
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網際網路普及率達75.6%。
超大規模的網民數量蘊含著巨大的商機,也讓「自媒體」成為了一個從業者數以百萬計的龐大行業。根據艾瑞諮詢的數據,截至2021年,我國全職從事「自媒體」的人數已達370萬人,算上兼職人數已達970萬。他們在不斷滿足人們信息需求和服務的同時,自身也收穫了流量和經濟利益。
然而,在享受網際網路紅利的同時,部分「自媒體」秉持「流量至上」,挖空心思地想要「走捷徑」,專戳用戶的痛點、爽點,或傳播虛假信息,或製作發布謠言,嚴重污染了網絡生態,甚至違反了法律法規。
今年3月以來,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了「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從這項行動處置的自媒體帳號來看,主要有三種「自媒體」被「重拳出擊」。
其一是發布傳播謠言信息、有害信息和虛假信息的。比如今年7月就有一則「男子懸賞千萬尋狗」的信息衝上熱搜。事件發酵後,鄭州警方的「藍底白字」就來了,公布此信息是某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的編造的。不僅「號沒了」,編造人還被處以行拘15日的處罰。
根據中央網信辦在專項行動後公布的信息,各級網信部門對謠言首發、多發的「自媒體」,依法依約予以關閉;對明知為謠言或虛假信息仍肆意傳播,以及參與惡意炒作的「自媒體」,採取禁言、清理粉絲、暫停或取消營利權限等處置措施。
其二是李鬼假冒李逵,偽裝權威機構的。比如「中國紅軍指揮部」「中國反恐部隊」「戰略飛彈部隊」這種假冒軍隊的帳號,「中國科學研究院」「南陽市疾控中心」等冒充事業單位的,還有「人民曰報首發」「朝聞天下」等偽裝成新聞媒體的……對於這種「自媒體」,輕則清空帳號名稱、禁言、清理粉絲、暫停或取消營利權限,重則永久關閉帳號。
其三是蹭炒熱點、博取流量和違規變現的。比如有些帳號會利用網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布不實言論,騙點擊、轉發、打賞,煽動性別、民族、階層、地域對立,將粉絲誆進狹隘的「信息繭房」。還有些乾脆誘導消費騙取消費者的錢財。對於此類情況,一經認定,同樣會被禁言、清理粉絲、暫停、取消營利權限甚至封號處理。
二
從過去的博客、個人網站,到如今的微博、微信、視頻直播,很多「自媒體」已步入公司化運作、利益驅動的商業模式。
這就導致了自媒體的傳播力與日俱增。在不少熱點事件中,很多「大V」的話語影響力已不亞於傳統主流媒體了。自媒體一句話、一個視頻引爆某個事件的案例可以說比比皆是。
正因為如此,針對上面提到的部分自媒體「踩紅線」行為,各級主管部門早有行動。比如,2018年10月,國家網信辦就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清理整治專項行動。並在此後的每一年,都會定期對「自媒體」行業發起專項行動進行整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今年以來,各地對網絡水軍、自媒體亂象、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等問題的治理顯得更加體系化。
在浙江,今年以來,省委網信辦聯合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廣電局、省通信管理局等各部門,就組織開展了「浙里清朗」「凈網2023」「百日打謠」「網絡視聽平台醫藥廣告播出管理」等一批專項行動,累計清理信息70萬餘條,關閉帳號47萬餘個,推動APP整改提升541個。
而在全國範圍內,今年被處理的「自媒體」數量更加龐大。截止到5月22日,全國重點平台累計清理違規信息141.09萬餘條,處置違規帳號92.76萬餘個,其中永久關閉帳號6.66萬餘個。這一組數據足見違規「自媒體」之多,也足見打擊違規「自媒體」決心之大。
《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的發布,更是為效優化網絡傳播環境、凈化「自媒體」生態再「添」了「一把火」。根據這份文件,自媒體平台、自媒體從業者、政府部門等都需要各司其職,為塑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出一份力。
以自媒體平台為例,這份共有13條內容的文件中,有7條提到了網站平台的責任。比如要求:
網站平台應當加強「自媒體」帳號信息核驗,防止被依法依約關閉的帳號重新註冊;
應當明確營利權限開通條件,限制違規行為獲利;
「自媒體」因違規行為增加的粉絲數量,網站平台應當及時核實並予以清除;
-
網站平台應當健全MCN機構管理制度,對MCN機構及其簽約帳號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
網站平台應當加強「自媒體」帳號信息核驗,防止被依法依約關閉的帳號重新註冊;
應當明確營利權限開通條件,限制違規行為獲利;
「自媒體」因違規行為增加的粉絲數量,網站平台應當及時核實並予以清除;
網站平台應當健全MCN機構管理制度,對MCN機構及其簽約帳號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
事實上,目前平台也在逐步強化對違規「自媒體」的打擊力度。9月6日,微博和快手平台就相繼公布了近期的整治情況。
微博近期共對14萬餘個「自媒體」帳號予以處置。而快手僅針對「日本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這一新聞熱點,就對130個發布不實言論、進行營銷炒作的自媒體帳號進行了限流至永久封禁的處罰。
三
加強對「自媒體」管理,對從業者意味著什麼?
有一些「自媒體」人覺得「被套上了枷鎖」,受到了諸多限制。其實,主管部門打擊的主要是坑蒙拐騙的無良行為,對認真做內容的「自媒體」來說,反而是一大利好。
在《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中,很多內容都直指行業亂象,目的就在於為那些靠專業、實力說話的「自媒體」,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推進行業的良性發展。
舉個例子,《通知》強調了發布內容的真實性,要求「自媒體」在發布涉及國內外時事、公共政策、社會事件等相關信息時,網站平台應當要求其準確標註信息來源。使用自行拍攝的圖片、視頻的,需逐一標註拍攝時間、地點等相關信息。使用技術生成的圖片、視頻的,需明確標註系技術生成。引用舊聞舊事的,必須明確說明當時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對主流媒體來說,這些要求都是最基礎的應知應會。但對一些「自媒體」來說,違背這些要求才是「流量之源」。這就讓整個「自媒體」行業的公信力受到了嚴重影響。
近日,有媒體聯合第三方機構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當看到自媒體發的消息,80.1%的受訪者會持懷疑態度,具體來看,60.9%的受訪者會先打一個問號,等權威主流媒體確認,19.2%的受訪者直接選擇不相信,認為很多都是營銷炒作、散播謠言。76.9%的受訪者反饋,對自媒體的信任度偏低,其中11.9%直言非常低。
想要挽回這樣的印象,加強管理無疑是當務之急。只有引導從業者堅守公平競爭底線,減少互相引戰、散布謠言等亂象,才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維護網絡傳播的健康秩序。
當前,我國已相繼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關於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為自媒體從業者劃定了法律「紅線」,也使得自媒體運營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相信隨著制度的不斷完善,依法經營的「自媒體」從業者一定會有更好的未來,網際網路空間也一定會更加清朗。
(來源:潮新聞 記者 陸樂)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視頻加載失敗,請刷新頁面再試
刷新
視頻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