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中運
章丘相公莊道流村鄭家大院一直流傳著清朝的半朝鑾駕與鄭文玉的傳奇故事。鄭文玉,字美斯,章丘相公莊道流村人,生於乾隆元年,卒於嘉慶十四年,享年七十四歲,貲授千總職,樂善好施,乾隆六十年,恭於千叟宴。他是鄭氏家族十二世代表人物,開創了鄭氏家族官宦世家,書香門第的基業。
鄭文玉自幼家境貧寒,從小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在村裡經常遭人白眼,但他生性倔強,頗有志氣。一次,村裡一戶人家出殯,他去看熱鬧,被人誤解,遭受凌辱,負氣出走。到明水候家村投奔其己出嫁的姑姑,但此時其姑姑和姑父已在北京開了一家藥店,做起了藥材生意。鄭文玉投親不遇,跌跌撞撞走進了村北的一座寺廟裡,即章丘有名的三大名寺—盤泉寺。此時天色已晚,鄭文玉一天水米未進,進得廟來,暈倒在地,辛被廟裡僧人所救,醒來後納頭便拜,感謝救命之恩。他望著廟裡神像,暗暗許願,如讓其發跡,出人頭地,則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天不亮就徒步直奔京城而去。一路上風餐露宿,受盡千辛萬苦,見到姑姑大哭一場,姑姑見狀也陪著流下淚來,便收留了他,讓他在店裡打雜學醫,打理生意。後來出資幫他開了一家文物店,做起了文物生意。鄭氏族譜曾記載:公雖工貿易,而交友頗廣,最啫博古,一時名公巨卿多傾蓋相與。
一天,他收了一個盆,一看略顯陳舊,也不在意放在一邊,可巧,這天乾隆帝微服出行,信步走了進來,一眼便看見了此盆,原來此盆是宮中流失之物,便問此盆的來歷,鄭文玉生性直爽,不加思索道出真相,他看到乾隆帝氣度不凡,並有跟班,知道此人頗有來歷,便說,君若喜歡便可拿去,權當交個朋友,乾隆皇帝再三推讓,鄭文玉始終不肯開價執意相送,帝只好收下。乾隆帝仔細打量此人,見是個忠厚之人,眉宇之間透出一股英氣,又精通文物,絕不是平庸之輩,於是攀談起來,甚是投機,一個有惜才之意,一個有攀附之心,便有了義結金蘭之說。乾隆年長為兄,鄭文玉便是弟弟了。臨行,乾隆說到,日後弟若想兄,便可找我,鄭文玉忙問兄居何處,乾隆微微一笑說:京城哪個大門最大便是,說罷起身而去。隔了一段時日,鄭文玉閒來無事,想到何不找兄一述,也了卻想念之苦,結果找遍了京城所有大門,均無果,心想莫不是皇宮。於是來到皇宮,通報進去,進宮一看,兄端座金鑾殿上,大驚,兄長是黃帝啊,納頭便拜,行三叩九拜之禮,山呼萬歲。乾隆帝退朝偏殿長述,提出讓鄭文玉掌管宮中文物,鄭文玉跪辭,乾隆也不再勉強。鄭文玉所獻寶盆的奇異之處,盆內放上水,伸手一試,便有各種花紋出現,奇妙無比。
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即崇慶皇太后患有眼疾,久看不愈,宮中御醫束手無策,乾隆甚是愁悶。鄭文玉進宮時說起話來聽乾隆說了此事,說著無心,聽著有意,鄭文玉便詳細問了病情,查閱了有關醫書資料,想一展身手,給老太后看病。此時的鄭文玉不但精通文物,而且精通醫道,於是擬了一個藥方,在其姑父藥店抓齊了藥送進宮去,幾副藥下去,也該鄭文玉走運,老太后病情有所好轉,又跟上幾付藥,眼疾也就痊癒了。乾隆皇帝及老太后大喜,著實誇獎了一番,對其進行封賞,鄭文玉叩拜謝過,啥都不要,請辭回鄉,乾隆帝見狀,便賞賜了半朝鑾駕,讓其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又賞賜了山東大部分地區鹽務。老太后見鄭文玉一表人材,辦事幹練,更是喜歡,當即收為義子。
鑾駕分滿朝鑾駕和半朝鑾駕,皇帝出行使用的是滿朝鑾駕,表示皇權的威嚴與至尊。皇后出行使用的是半朝鑾駕,同時,皇上可以賜封給皇親國戚或有特大功臣的臣子。
鄭文玉此時,真是福從天降,平步青雲,身價倍增。此時的他更是春風得意,躊躇滿志。他衣錦還鄉後,首先想到的是去盤泉寺還願,於是,重修了寺廟,再塑了金身,整個廟宇煥然一新,並連開了幾天廟會,以後的寺廟一切開支,由道流村鄭家資助。算是了卻了他的一樁心愿。鄭文玉又廣行善事,如道光年間章丘縣誌記載,樂善好施。前文己有交待,不再表述。並於乾隆三十八年,建造了具有典型的清式風格,北京建築樣式,遠近聞名的四廳四摟的三進六院,也就是被後人傳說的鄭芳蘭進士府邸。據說當時還是把北京請來的工匠。頗具氣派,轟動一時。當然現在所看到的只是飽經風雨侵蝕而又陳舊的現狀,但是當時的格局仍清晰看見,從而見證了當時的輝煌。
鄭文玉衣錦還鄉後,並在山東濟南辦起了鹽務,開了一家文物店,字號叫馨雅齋,還開了一家藥店,從而奠定了鄭氏家族的商務基業。現在,半朝鑾駕不知所終雖無法看到實物,但半朝鑾駕之說卻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深深的印在幾代人的腦海中而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