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R 2020 的「線上模式」,真的成功嗎?

2020-05-11     AI科技評論

原標題:ICLR 2020 的「線上模式」,真的成功嗎?

編者按:近期,ICLR 2020召開後,網際網路上一片「好評」,有媒體認為這種線上模式的成功,讓人「仿佛看到了未來」。然而,有報名參會者指出「從頭到尾只有我一個人在線上待著」,這不禁讓人疑惑:ICLR 2020 的這種「線上模式」真的算是成功嗎?

另一方面,疫情讓學術會議從線下被迫轉到線上,這對 學術交流來說無疑是一場具有深遠影響的變革 ,遠程交流將成為學術交流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從目前來看,線上交流依然存在諸多弊端,線下會議仍不可替代,即使疫情結束。

作者 | 蔣寶尚

編輯 | 賈偉

線上參會是學術交流的新模式麼?

從最近幾個AI頂會的線上舉辦效果來看,似乎斷言「新模式」並不可取,線上參會更多的是疫情下的不得已而為之的舉動。

單從低碳節約、節約會費的角度來看,線上會議確實帶來了成功。但是從「學術交流」這個會議的核心目的來看,雲參會顯然還不能替代傳統線下會議。

例如,近日在reddit上的機器學習版塊,一位虛擬參會ICLR 2020 的網友認為,線上ICLR是非常失敗的。失敗的原因在於,線上會議沒有調動論文作者的積極性。

這位網友的自白全文如下(AI 科技評論編譯):

我參加了線上ICLR會議,感覺會議辦的非常失敗,雖然對於沒有論文的我來說,只有海報展出。但海報展出期間,從頭到尾只有我一個人在線上待著。

或許這對我來說並不壞,畢竟我無法和其他人談論他們的研究。但對有論文作者來說就非常糟糕了,我聊過的那些作者中,只有不到10個人全程參加完了超過四個小時的zoom會議。

作者們是否會認為:除了在arxiv上發表論文之外,提交論文還值得麼?ICLR除了在論文上蓋個已接受的「章」外,還增加了什麼價值?

想想ICLR線上會議一周後會像所有人開放,ICML參會人數否會少得可憐?畢竟在作者互動變少的情況下,所有人一周後就都可以拿到在線talk。

能不能建議作者的兩個時段至少相隔8個小時,這樣就能增加其他人加入的可能性。畢竟有時候我因為睡覺而錯過了一些talk。

NeurIPS也沒說會不會虛擬會議,我想問有人會考慮不提交論文,從而等待線下會議麼?

ICLR2020作為史上首個線上AI頂會剛剛結束,與之前的一片叫好聲的反饋相比,這位網友的獨白閒的格外顯眼,不過確實也提出了虛擬會議的致命弱點,即重塑社交體驗還沒有非常成功,沒有最大程度的滿足學術交流的需求。

1

一片叫好的ICLR

此次ICLR會議於 4 月 26 日 開始,由 15 個 workshops 拉開序幕,並在 4 月 27 日至 30日 舉行主會議。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取消了最佳論文。

根據官方統計數字,今年共有來自89個國家和地區的5622人註冊參會,相比去年2700多人參會,規模增長了一倍多。共有1336人進行線上演講,平均每篇論文的網頁被瀏覽200次,視頻觀看量達到10萬人次。

另外,100美元參會費用相比去年可謂大大節省了觀眾的成本,至少衣索比亞的機票和酒店錢也能夠省下來了。

另外,此次會議上,論文作者進行的主題演講和報告等都是提前錄製好的,也通過設置Zoom設置了30~60分鐘的現場問答互動。

在虛擬會議網站開發方面,其還圍繞聊天功能戶構建了主介面,讓論文作者可以實時會話,參與者也可以在不同的視頻通話中與作者切換,提問或者加入視頻聊天來介紹自己。

為了增加交互性,還用機器學習技術設計了一個以往論文的可交互查詢系統,非常方便的可以找到同一主題的以往ICLR的論文,並使用了推薦器系統為參與者創建推薦集。

另外,為了確保全球的參與者都能在適合的時間聽會,這次的session日程安排也充分考慮了時區問題,不想熬夜的研究者們也可以觀看回放。

整個會務組的準備工作非常充足,線上會議內容也非常充實,形式也十分炫酷。但是如此貼心線上會議會取代傳統的線下會議麼?

換句話說,如果疫情控制住了,以後學術會議會大規模採用線上麼?或許答案會是否定的!

2

不可或缺的線下交流

從前兩日的IJCAI官網公布推遲IJCAI 2020召開的消息來看,其中的那條:「至於是線上會議還是線下會議,還需要根據疫情發展再做觀察」,意味著如果有一絲可能,IJCAI會務組還是寄希望於線下會議。

這也表明在拓展人脈、和研究同一個課題的學者深入討論方面,線下交流是如何都不能替代的。

畢竟參加學術會議的收穫往往不止於見牛人、聽報告、學功力、長技能,很多時候它能夠給參會者一種「學者」的身份,來觀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甚至觀察我們自己。

單純從收益方面考慮,如果和論文研究的時間點契合,去這樣的場合宣傳自己的研究是有益無害的。詢問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和不同的人找共同的興趣點,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在很多領域,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在研究相對比較冷門主題。參加學術會議,現場發言不僅能夠讓更多人知道你的工作,如果口才過硬還能把「學術路人」拉到你的陣營,努力讓自己的學術成果表現得更有價值。

而從學生的角度而言,雲會議可能會讓學生們無法獲得切身的參會體驗,得不到很好的鍛鍊。

學術會議的目的在於思想的交流,你一個思想,我一個思想,經過交流就分別擁有兩個思想了。實際上,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在學術會議上的交流和訴求可能各有側重點:本科生對未來的研究方向尚未確定,如果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在學術會議現場與大牛面對面交流,對於培養下一代學術新人有著無比珍貴的意義。

對於研究生來說,參加學術會議能夠鍛鍊口才,讓自己的學術成果得到同行的指正、指導和認可,不僅如此,還可以結實一些國外的教授,積累人脈。如果你未來打算在國外讀博,也是一次了解國外情況,認識大佬的好機會,沒準之後申請的老闆就認識某個去這次會議的教授......

至於博士生,將會是他們開始在學術界嶄露頭角,向學術界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的絕佳機會。如果恰好能夠在會議上碰到志同道合的人,說不定還能意外收穫一份滿意的工作或者「收割」到一群創業導師和夥伴。

另外,如果技術跟不上,會導致會議故障、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等風險,雖然可以事先錄製視頻長傳網站,但是線上交流討論必須是實時的,這也會導致在線容量、網絡延遲問題。

雖然5G勢頭越來越猛,對於解決網絡延遲,數據傳輸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是畢竟還沒有大規模商用,目前的網絡還支撐不了像NeurIPS這樣的萬人規模雲參會。畢竟與現在的視頻直播不同,雲會議還需要實現的,更多的是讓每一個參會者都能獲得一種參與感。

更重要的是,傳統會議上的面對面交流,能否轉換成網絡中的點對點交流,即一個學生想要向大牛請教問題,應該如何實現?顯然,目前的雲會議還沒有攻破這個技術難點。

綜上,可以判斷,在達不到下面動圖展示的技術場景的技術水平下,雲會議只能作為線下會議的補充,不會完全替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C3IBnkjnB-0zuJ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