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最英雄氣概」的山,為什麼是它?|中國自駕地理

2020-10-09     中國自駕地理

原標題:山西「最英雄氣概」的山,為什麼是它?|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358 篇 原 創 主 文-

那座山,真是一個好地方。山上有常年不斷的流水,以及煤炭和各種藥材;有一片片高大的樺樹林,中間夾雜著松、柏、榆、槐、山桃、野杏;山豬、豹子、獐子、野羊時常出沒。

在山下,有一個康家寨。那是一九四二年的春天,八路軍為了集中兵力反擊日軍對晉綏根據地的瘋狂大掃蕩,被迫撤離這個寨子。

這裡秋色如畫,攝影@藍寶瑜

之後,日軍在康家寨燒殺搶掠,並強行成立維持會。對於此,武工隊長武得民與雷石柱一起,帶領著村裡的抗日民眾明里暗裡與日寇、漢奸巧妙周旋,展開著一場武力懸殊的生死較量...

這是抗戰劇《呂梁英雄傳》中的故事情節,那座山,就是呂梁山

一、哭哭啼啼呂梁山

這是呂梁山——呂梁山,也叫作脊骨山,它就像是一條大龍的脊骨,穹窿突起在藍天之下,黃土高原之上。

而在大山之下,似兩條飄逸彩帶的黃河和汾河,波光粼粼的河面在月光下閃著細碎的銀光,從北奔流而來,又穿山越嶺滔滔南去。這裡有古城,有青銅,有特產...但同時,這裡卻流傳著一句民謠:

「歡歡喜喜汾河畔,湊湊胡胡晉東南。哭哭啼啼呂梁山,死也不過雁門關。」

呂梁山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大意是說,汾河的兩畔歌舞昇平,山西的東南雖然窮,但不會餓肚子。到了呂梁山,活得艱難,每天的日子就是哭哭啼啼了,而且就算是死也不能過雁門關。

晉商的輝煌——為了生存,呂梁山人只能不斷走出去,於是就產生了晉商,而他們走過的路,叫做晉商古道

在很早之前,呂梁山盛傳著這麼一句話:「馱不盡的磧口,填不滿的吳城,看不盡的彩家莊。」這句話記載了臨縣磧口、吳城古鎮和離石彩家莊在呂梁山上古商道一段不平凡的歷史,也見證著晉商百年的輝煌。

磧口古鎮,攝影@隋老闆

臨縣磧口由於磧石灘險,舟船阻隔,從上游順流下來的商船只能在此停泊卸貨,改用駱駝騾馬走陸路轉運至太原和北京等地。而由京、津、冀、魯馱回的貨物,又於此裝船運往西北。

於是,從明末到民初,磧口成為了一個大型批發市場,河套地區產的糧食等物資大部分從磧口碼頭經彩家莊過王老婆山運往吳城,每日總量就有五十萬斤之多,僅麻油一項,每天就卸十萬斤!「磧口街上儘是油,一天不馱滿街流」,這也正是「馱不盡的磧口」之說的由來。

遠眺磧口古鎮,攝影@老申光影

同時,祁縣喬家、榆次常家等晉商在這裡都設有分號,財富在此聚集,使磧口變成晉商經營西北貨通東南的水旱碼頭,奠定了三百年的繁華!

二、呂梁英雄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京畿門戶——太行、呂梁就如同兩位把住三晉東西兩端大門的將軍,從古至今,山西幾無戰事而可雄視天下,少不了這兩座大山的屏障作用。由此,山西才成為「京畿門戶」。

太行、呂梁位置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幾乎成為華北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日軍的「鐵壁合圍、三光政策」,在這裡無所不用其極,目的就是要拔掉堅持在華北抗戰的八路軍這顆釘子。於是,從城市到農村,整個山西便陷入了與日軍幾近肉搏的戰火之中。

太行山自不用說,那是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亮劍》講述的戰鬥故事大都發生在太行山中。而馬烽西戎兩位老作家所著的《呂梁英雄傳》則是發生在呂梁山區里。

呂梁英雄傳——當時,馬烽、西戎二老是《晉綏日報》的戰地記者,正在報道一位抗日英雄的傳奇故事,由於通俗易懂、故事性很強,深受戰士群眾的歡迎。因此,組織上就鼓勵二老將其寫成連續故事在報紙上連載,以鼓舞根據地軍民的抗日士氣,於是便有了不朽的作品:《呂梁英雄傳》

據說,二老在院子裡設置一張小炕桌,擺上茶壺、茶杯、山藥蛋,茶壺作為縣城,茶杯作為鬼子據點,山藥蛋則是村莊或山頭,「鬼子到了那裡,我軍主力在那裡,民兵小隊在那裡,打冷槍在那裡……」就這樣著就了這部經典之作!

《呂梁英雄傳》連環畫封面,繪畫@季源業,來源@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但對於呂梁山來說,現實中的英雄,莫過於賀龍關向應。當年,他們二人率領120師到呂梁山抗日,無數呂梁兒女積極參軍參戰,捐獻物資...從山區到平川,從兒童到大人,從婦女到老人,槍刀遍地,喊殺如雷,個個是抗戰的模範,人人是殺敵的英雄。

「八年抗戰,呂梁軍民同敵人戰鬥萬餘次,消滅敵人10多萬人,為奪取抗戰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賀龍辦學校

賀龍第二故鄉——對大半生征戰的賀龍來說,除了生他養他的湘鄂西,呂梁山下的晉綏抗日根據地,應該是他的第二故鄉。

自1937年秋從陝西富平莊裡鎮東渡黃河至1949年春,十幾年間,賀龍大多數時間戰鬥在這裡,他率領著120師和晉綏野戰軍艱苦奮戰,先與日本人奪命廝殺,後同國民黨軍生死較量。

晉綏抗戰根據地形式示意圖,製圖@《中國自駕地理》

正因為如此,山西的父老鄉親非常支持賀龍和他率領的部隊,他們寧願自己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有的地方的人竟穿不上褲子,甚至還餓死了人),也要把僅存的山藥蛋、黑豆和小米等糧食送到隊伍中。

解放後,賀龍每每憶及山西父老鄉親的傾囊相助,他的眼裡總是含著淚花。

在冀中抗日前線的賀龍,圖@解放軍畫報

賀龍中學——後來,在解放文水縣後,賀龍來到縣城視察時,一所中學幾百名學生堅決要求跟大部隊走。於是,他帶上這些學生,在部隊行進途中宣告成立陝甘寧晉綏五省聯軍駐晉隨營學校,他自己兼任校長。

再後來,隨營學校跟著轉移到方山縣的大武鎮,頓時讓這個偏遠小鎮歌聲四起,人歡馬叫。

賀龍中學

大武鎮既是一個古鎮,又是方山縣的第二大鎮,還是抗日老根據地,離呂梁市僅10多公里。隨營學校還在途中,有關方面便讓人打掃乾淨廟堂,騰空鎮上八戶地主的庭院,給學生們作校舍。這在戰爭年代已是相當奢侈了,學生們一住下來,立即開學。

學習內容除原定的基礎知識外,還增添了幾門軍事課程,比如無線電收發報等等,戰爭的發展很快證明這是非常有遠見的,很快,大家就在革命戰爭中一顯身手。

賀龍走後,教職員工和學生們感念他重視辦學,對學校建設和師生寄予莫大希望,將學校更名為「賀龍中學」。

中學前賀龍元帥塑像

學校剛辦一兩年,便有師生陸續奔赴解放戰爭前線,從賀龍中學畢業的學生就像春天的種子,被一茬茬地撒向祖國的大江南北。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故事主角李俠,他原名叫李白,在延安收到他從上海發回最後一個電報「同志們,永別了」 的,就是從賀龍中學畢業的學生,名叫蘇采青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

巍巍呂梁山,地處三晉大地,曾經到處是荒山荒坡荒地荒溝,但就是這一片困苦的地方,走出了晉商,同時又是晉綏抗日根據地,這是一片英雄之地。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x8oDHUBd8y1i3sJmT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