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臘月,井陘喜事又多,這些結婚習俗你可知道?

2020-01-10     視窗在線

井陘縣地處太行山東麓,河北的西陲,境內崇山峻岭地勢險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是「千年古縣」、「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千百年來,戰爭頻繁,逃災避難的饑民在這裡流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文化地帶,一些優秀民間藝術在這裡生根開花,世代傳承。尤其是井陘民間婚俗歷史久遠,特色鮮明,在漢族婚俗中極具代表性。

進入臘月,井陘喜事又多,這些結婚習俗你可知道?

舊時,男女雙方成婚不由個人作主,須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可行夫婦之大禮,否則,便視為不孝之舉。也有兩家關係要好或為世交之家採取指腹為婚的,孩子尚未出生便給他們套上了月老的赤繩來確定他們一生的幸福,終因夫妻不和睦而釀成多少愛情悲劇,而且提親時多講究門當戶對,兩家地位相襯,財相當才願攀親。

此外還看屬相生肖,大相是否合適,有歌謠為證「從來白馬怕青牛,金雞見犬淚交流,猛虎見蛇如刀斷,豬與猿猴不到頭龍逢玉兔雲端去,羊鼠夫妻一旦休。」由於受這種世俗的約束,致使多少有情人難成眷屬。

一、議婚:又稱「議親」,

是商議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階段

「無媒不成婚」,議婚開始,一般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托靠親友、鄰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親」。在具備訂婚條件的情況下,女方家人還要「相親」,又叫「相門戶」、「看屋裡」,即女方「相親」滿意後,由男方家給女方家交訂金。

經過議婚階段,男女兩家對婚事都持肯定意見,便可正式定婚,向女方家「交壓婚」,即「許親」,「定親「了。一般男方家由長輩往女方家中鄭重地送去財禮,男女雙方家長一塊選定迎娶的日子稱為「會擇」或「擇期」。就是人們常說的「遞契」。

二、定婚:經過第一步議婚

男女雙方均無異議,便由男女兩家長輩或媒人各具子女的庚帖即生辰八字對合,大多由男家長輩或媒人執男子庚帖到女家上門定親,一般情況下沒有女方先出帖的,俗謂戲男不戲女,女家唯恐事不成者而先出帖,事屬為少,惟井陘城西一帶,總之,用井陘一帶的風俗來說,閨女沒有倒趕門兒的。

建國後,舊時婚俗淡薄,提倡婚姻自由,自選對象習以為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舊習抬頭古禮仍循,時而出現「唯成分論」,時而以男陘方職業為前提,時而女方要彩禮談高價方可議婚。八十年代以後,風文氣漸變,職業如意,性情隨和,地方條件適宜即可談婚論嫁。也有自由壇戀愛,雙方家長同意找「現成媒人」撮合的,也有家長先物色好,媒人搭橋而成的。

三、遞契:古時又稱「傳書」

婚期選在當月的,一兩個月,數月的不等。男方按女方索要的「遞契饃饃」(一般按女方的親眷多少而定)的媒人。數量備好。過去用多層的食籮,兩個人抬一個,現在用簸筐(編制而成的一種盛物稼什)用機動車拉著。

饃饃上也放著用紅布條捆好的蔥和粉條各兩把(諧音女子潔白如玉,又示飯菜之意)連同婚書(龍鳳貼)及布料由男方同族長輩送至女家,示意將要迎娶之意思,並訂下迎娶之日,當午女方備宴款待,男方付席錢。(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席後女方按親戚朋友遠近遍送饃饃,並通知迎娶的日期及地點,以便準備禮錢、禮物屆時參加婚禮。

四、迎親:當地人稱之為「過事」、「娶媳婦」

也有的地方把嫁姑娘稱之為「拼姑娘」,這個階段是婚俗中最繁瑣最緊張的一項。

1、在婚娶之前,男女兩家都要對自家的屋裡屋外修飾一番,粉刷牆壁,修整院落,特別是迎親的一方,更是忙忙碌碌,根據自家的環境條件,甚至不分晝夜地忙活著,油漆門窗,置辦家具,儘量把新房裝飾的好一點,貼窗花,屋內彩掛,院裡院外張燈結彩。時過景遷,當今辦婚事就不比過去費那麼大週摺了,盤火起灶購置物品租賃器具,召之即來,金錢一揮,應有盡有,十分便利。

2、屆時迎娶:從古至今,迎娶之時隊伍比較龐大,特別是當今更化陘文為明顯,僅放炮一項由過去的三聲五聲,演變為放炮員就三人五人還壇嫌太少,還不夠熱鬧排場,甚至不下十幾人來完成放炮一項,現在的人目的也只有一個,圖熱鬧、吉利,講排場。

在舊時的傳說中,並非如此,神卦周公與桃花仙子的凡韻故事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數千年。周公為了能從桃花女手中奪得「天書」下部企圖借成親之機暗害桃花女,這兩位超凡的神奇人物由此展開了一場離奇曲折的婚嫁鬥法之爭。周公設計圈套讓桃花女一上轎就犯黑煞,一上路就犯五鬼,並有白虎欄路,一下轎就犯喪門星,一進門就犯白馬星,一拜天地就犯金雞星。

五、婚後禮節:第一個麥收季節,「新女婿」要給岳父家送回禮饃饃,第一個春節要送拜節饃饃。送饃饃多少不等,新娘子婚嫁當天親嬸子、大娘、哥嫂「送飯」時除了攜帶賀禮(布料、錢幣)以外還要裝「食奩饃饃」,每戶30個饃饃,因此拜年時,每戶4個饃饃一家子,遠一點的嬸子、大娘等,賀禮就比較輕,也不裝食奩饃饃。(來源:石家莊見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vTSnm8BUQOea5OwS9t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