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字「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 」哦~
自從資本進入市場掌握影視娛樂圈的話語權後,平民階級就開始在流行文化中處於全面失語的境地。
古裝劇的主角一般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現代劇多聚焦於城市中產、有錢人,就連推到觀眾眼前的娛樂圈新人也都是各種富二代、星二代、紅N代了。
一方面,我們很難在國產劇里看到真正的平民階層了,另一方面,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文藝作品單調乏味至極,讓人提不起興趣。
2021的開年大戲《山海情》的出現就像一股春風,給這種死氣沉沉的文娛創作環境打開了新局面。
它用豆瓣9.3的高口碑向觀眾、向業內證明了,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創作態度。
《山海情》是慶祝建黨100周年的扶貧專題劇。
製作班底黃金級:
導演孔笙、孫墨龍,總編劇高滿堂,製片人侯鴻亮,出品正午陽光。
演員陣容強大:
黃軒、張嘉益、閆妮、黃覺、熱依扎、黃堯、尤勇智、祖峰、白宇、郭京飛、王凱、姚晨、陶紅等。
儘管配置堪稱業內頂級,但想拍好一部扶貧劇不容易。
首先,主旋律題材容易假大空,淪為平庸的歌功頌德之作。其次,沒有可參考的成功國產劇先例。
面臨的困難多,不過《山海情》交出了高分答卷,它達到了從台前到幕後,編、導、演、服、道、化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優秀。
《山海情》的主線故事很清晰,落腳點在金灘村近三十年的脫貧攻堅上。
值得一提的是,金灘村取材於真實的閩寧鎮,閩寧鎮從貧困到走向全面小康的故事是我國扶貧攻堅偉大工程的縮影。
閩是福建的簡稱,寧是寧夏的簡稱,閩寧鎮,這個名字就大有來頭,凝聚著東西部對口協作的幫扶友誼。
閩寧鎮,前身是玉泉營。1990年,寧夏西海固的貧困群眾響應吊莊移民,從祖輩居住的大山深處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
藉助兩地幹部們的幫扶和福建專家、資金、技術等支持,村民們一步步實現脫貧致富。曾經漫漫黃沙的戈壁荒灘也發展為現代化生態移民示範鎮。
為了更好地呈現這個西北鄉土故事,劇組除了專業工作人員,還請了當地的村民們負責「金灘村」的景觀搭建工作。
大到房子、院牆,小到家具擺設,都絲毫不馬虎。隨著劇情發展,各種道具也會更新換代。
編劇們則在當地進行採風創作,吸收真實故事,結合藝術創作,邊編邊改。
全體演員基本放棄了顏值管理。無論是大牌演員,還是影視新人,他們在拍攝前就進入西北農村體驗生活,風吹日曬,干農活兒,學方言,吃住在老鄉家裡。
正是有了這種認真的創作態度,擁有原生態質樸感的《山海情》既土味到極致,也動人到極致。
劇集的扶貧敘述主線從「平民視角」切入,真實再現了「扶貧」工作中的難題。
大部分移民戶們就是小農心態,思想覺悟不高。
讓這群人脫貧致富挑戰很大,是整部劇集的看點所在。在這幅扶貧圖景里,我們得以領略到這部劇的動人群像。
沒錯,《山海情》的好看在於它紮根於生活,聚焦在小人物,將脫貧攻堅的宏大主題放在多個獨特的角色上,真實接地氣。
黃軒飾演的金灘村代理村支書馬得福是男主角,但沒有一點主角光環。
他是出身農村的農校畢業生,心念著家鄉,想把全村人拉出窮坑,過上好日子。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從鼓動村民去吊莊移民,到為村民解決供水供電問題,再到帶領村民種植經濟作物發家致富,馬得福要跨越的關一個比一個難。
馬得福不算聰明人,剛開始只知道求幫手、求上級靠別人做事,在基層工作中碰了無數次壁才一步步學會了多轉腦子給村民辦實事。
張嘉益飾演了馬得福的「答」(爸爸)馬喊水,一個典型的西北糙漢,嗓門大,性格耿直。
他有大局觀,為了兒子的工作好開展,雖不舍家鄉但卻帶頭移民。
馬喊水也是那種典型的村裡人,私心有,善心也有。
不喜歡兒子曾經的老相好水花挪來移民村,但看到水花馱著癱瘓的男人,帶著年幼的孩子時,又開始幫水花招呼人修房頂了。
老戲骨尤勇智飾演的李大有則是另一種典型的村民,鐘擺性格,目光短淺,只想獲得收益,但不願承擔風險。
李大有心浮氣躁,幹啥啥不行,為了圖痛快,他甚至能一氣之下燒了2000元貸款蓋的蘑菇大棚。
這是個有明顯缺點的人,不過他的保守和狹隘,也極符合人性。
比起物質扶貧,村民們更需要精神扶貧,打開思維。
金灘村最勤勞最苦命的人是熱依扎飾演的水花。
水花上學時成績最好,但書沒能繼續讀下去,就被家裡人收了高價彩禮賣出去了。
她結婚生子後,好日子沒過上,男人挖水窖時又成了終身癱瘓,一家三口的生計落在了這個女子身上。
日子苦成這樣,但水花卻最愛笑,眼裡一直有希望。
她不認命,不想一輩子受窮。
自己一個人拉著架子車走了四百多公里從山裡出來去了金灘村。在村民們都不敢種雙孢菇時,全心全意幫著得寶種蘑菇學技術。
水花的溫柔和堅韌是西北女子的縮影。
郭京飛飾演的掛職縣長陳金山,來自福建莆田。福建普通話和寧夏土味方言的碰撞,惹人發笑。
陳金山毫無架子,做了不少糗事,但也給村民辦了很多實事。
比如託人脈牽線搭橋,組織扶貧區的年輕勞動力去福建務工賺錢;
請來自福建的大專家凌一農過來扶貧區給村民推廣種植能賣錢的經濟作物。
凌一農這個人物有原型,他就是菌草之父林占熺,福建農業大學的教授。
他研發的菌草植物用在乾旱地區不僅能防風固沙、發電造紙,還能做反季節銷售,讓村民養菇致富。
當然靠經濟作物走上致富路並非一帆風順。
村民們會種蘑菇了,緊接而來的就是製作方式單一、交通運輸條件差、銷路打不開的蘑菇滯銷難題。
脫貧之路任重而道遠。
就是這樣,在成熟的劇作手法下,金灘村的脫貧故事充斥著雞飛狗跳的雜事,但不缺跌宕起伏。
這幅扶貧圖景蘊含著現實主義式真切,也蕩漾著理想主義式浪漫。
凌一農教授堅守「國家扶貧,匹夫有責」的理念,寧願自掏腰包收割蘑菇也不想打擊村民的種菇信心。
村小白校長老家是浙江的,當年上山下鄉過來支援西部建設就再沒回去,他將一生奉獻給了鄉村的教育事業。
《山海情》在東西部協作的恢弘歷史下,讓我們看到了無數個小人物。
這些人,不分男女老少、主角配角,都生動鮮活,帶著中國人骨子深處的韌性。
馬得福有段台詞很動人:人有兩頭根。一頭在老先人手裡,一頭就在我們後人手裡。我們後人到哪兒了,哪兒也就能再紮根。
從《闖關東》里去東北開荒的山東朱家人到《山海情》里為脫貧致富奮鬥的所有人,這股紮根的精神勁兒一直都在,樸素但動人。
而中國人的根在哪呢?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其實早就說出了答案。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植根於農耕文明,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我們都不能否認中國人的根在土地里。
放到文娛領域裡說,能被時間記住,會讓大眾會自發叫好的永遠都是《山海情》這種接地氣且有人文關懷的文藝作品。
1. 近期最「疼痛」的女性電影,非它莫屬
2. 開年第一華語黑馬,它實至名歸
3. 豆瓣開分5.8,什麼年代了,還在玩瑪麗蘇大女主?
點贊、在看、分享,一鍵三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sUGJHcBDlXMa8eqOP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