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把椅子,讓一代泰斗王世襄苦尋40年

2020-02-02   福蘆苑

古代繪畫中,常能見到一些畫中人物是下面這種狀態:半躺半坐,垂首閉目,全身無比放鬆,思緒早已飄到九天之外……

比如仇英的《桐陰晝靜圖》中的這位文人,在種滿竹子的院子裡,書桌上放本書,或許是看累了,在椅子上假寐。

《桐陰晝靜圖》局部

這,是不是像極了節假日癱在沙發上的你?

嗯,要是旁邊放杯飲料,手裡拽著手機,頭頂吹著空調,把桌上的書換成西瓜或薯片就更像了。

話說內行人看門道,當年王世襄先生在看到類似的古畫時,第一想法就是:這畫中的椅子好特別,好像還是黃花梨的,現代生活中居然沒有見過!那就暫時把它記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吧,早晚有一天,我要找到實物!

王世襄先生

這種類型的交椅其實就是古代的醉翁椅,文學著作中時常提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三回:

「四五個鴉頭,把他扶了出來,坐在醉翁椅上,抬到上房裡去。」 張友鶴 校註:「醉翁椅,一種半臥式的躺椅,前後兩腳之間釘有弧形的木條,坐在上面,可以搖動。」

唐寅《桐蔭清夢圖》中的醉翁椅

明刊本《三才圖會》中記述:

「此蓋始也,今之醉翁諸椅,竹木間為之,制各不同,然皆胡床之遺意也。」


南宋 周季常、林庭珪的《五百羅漢圖》 圖中亦有醉翁椅

《看山閣集·閒筆卷十二·清玩部》也有描述:

「醉翁椅,斯椅式樣頗多,大同小異,置於書屋中,為至美之具,令人相對間,雖欲不醉而不可得也!」

南宋劉松年《四景山水圖》中的醉翁椅

看來在古代,這種類型的交椅非常常見,但見多識廣的王世襄一生也沒碰見過一把,這讓他有點不甘心。

明王圻、王思義《三才圖會》器用截圖

「過了約二十年」,一次訪問讓他有了意外的收穫。

那一次,他來到南京博物院庫房,一轉眼,便看到了一件軟木髹黑漆躺椅,椅子的造型,和古畫中的一模一樣。但可惜的是,這把椅子不是黃花梨的。

又過了約二十年,他到美國加州古典家具博物館訪問,突然,一把椅子引入眼帘,好傢夥,這是一把黃花梨醉翁椅!他欣喜萬分,並著文介紹。

王世襄先生苦苦追尋40年的躺椅,刊載於前美國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會刊封面(1994年春季刊)

這把椅子靠背上端用兩根立柱分為三格,嵌裝絛環板,開扁海棠式透孔,嵌雲石,黑質白章,花紋似仙山霧繞、素紙潑墨。

後背上方又有荷葉枕托,細藤編制的靠背,舒適逍遙。

椅背上端的橫材用挖煙袋鍋榫與腿足相連,垂扣處向內挑出二小勾,生動有趣,這種做法較為少見,王世襄先生認為這樣的處理可以「增加直紋木材的長度,使它不易斷裂,對嵌夾絛環板也能其作用。」

明 黃花梨交椅式躺椅

古人往往用一個手段能解決好幾個問題,這種智慧非多年實踐的經驗而不可得。

黃花梨躺椅 現代仿品 2018年上海佳士得拍賣成交價504000元人民幣

此椅扶手先抱後敞,曲度行雲流水,與腿足上截連做托角牙子,既美觀又牢固。兩足交叉處鑲嵌兩枚長方形金屬構件,中間開圓孔,容納軸釘,裝飾性非常強。

佳士得北京預展現場

其實,醉翁椅也是交椅的一種。

歷史上,交椅一共有兩種,一種是圓靠背式的,一種是直靠背的。

《校書圖》中的圓後背交椅

北宋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直背交椅

現存世量而言,圓後背交椅較多。

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直後背的坐起來沒有圓後背的舒服。

第二,圓後背交椅是顯示特殊身份的坐具,多設在中堂顯眼位置,有凌駕四座之勢,俗話還有「第一把交椅」的說法,都說明它的尊貴和崇高。

清 郎世寧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乾隆皇帝坐的也是圓後背交椅

圓後背交椅是中國人的創新,這種大曲率的圓弧形木質靠背製作起來十分複雜,只有在木作技術十分發達的中國才會發展出這樣的家具部件。

以榫卯技術為核心的細木工,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很發達。

明代黃花梨圓後背交椅,由莊氏家族在1993年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座面長70cm,寬46.5cm,高58cm,通高109cm。原為王世襄先生舊藏。

上海博物館裡有一件明代圓後背交椅,坐面為繩編軟屜,靠背為攢框鑲板,透雕螭紋、麒麟紋,下為壼門亮腳,椅子主要構件的交接部位、彎曲部位、以及部分榫卯的結合部位,都鑲有銅飾件,這些銅活起到加固的作用,同時也有獨特的裝飾效果,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可是說是明式家具的傑出作品。

直靠背的有些有扶手,有些沒有,有扶手的則一般作躺椅式,也就是王世襄先生苦尋40年的那種。

明 佚人繪《鱗堂秋宴圖》 直後背交椅

雖然躺椅在明代時最常見,但這種集舒適與美觀於一體的家具實在經典,因而也被一代又一代人沿襲。

隨著時代的更迭交替,躺椅的外形雖然發生了變化,比如後世的搖搖椅,但萬變不離其宗,舒適,隨性是其存在的主旨。

宋 佚人《春遊晚歸圖》中,一奴僕身扛交椅

坐具,代表的是坐姿,也是一個時代的精神。

我們在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後,謙遜有禮,積極奮進,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可內心總是要回歸自我,隨心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