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各大媒體和朋友圈都在轉發2021年巴菲特致股東信。
我作為伯克希爾公司十幾年的股東,自然也第一時間看了2.27日發布的《巴菲特致股東信》。
很多朋友說看完了股東信,好像知道了點什麼,轉念一想,又好像什麼都不知道。
於是都想聽聽我的解讀。
我說不著急,好文章值得慢慢的去品味,如果我馬上寫一篇有關巴菲特股東信的文章,會獲得平台的推薦,但是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
因為有價值的不是看到巴菲特的持股名單、巴菲特的收益率。
巴菲特的投資思維,才是最有價值的。
就算你知道2008年巴菲特在8元附近買了比亞迪的股票,但是有多少人能歷經13年,拿到現在的278元呢?
這麼一份35%的年複利收益率,不是你看到就能學到。
因為只有你知道、悟到,才有可能自己做到。
學習固然重要,但是我覺得成年人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比學習本身更重要。
上周文章之後,很多朋友、網友給我留言,或者是直接找到我。
大家看完我的文章既興奮又焦慮。
為啥興奮?知道有方法可以實現投資目標,知道要學習。
那為啥又焦慮呢?
焦慮的是不知道如何高效的去學習。
實際上,學一年頂別人學習三年是完全可以的。
在春節前,我寫了一篇文章《2021年的第一場「學」》,告訴大家如何利用春節假期學習。
最近十幾年春節假期,都是我成長最快的時間,2021年也不例外。
在2月份股票指數下跌,一大堆這個茅、那個茅,跌了20%,甚至30%。
我的基金收益率「逆勢上漲」超過兩位數,也是因為我們團隊在假期中不停的學習和思考。
那如何去高效學習?
上周文章我分享了「三個20%原則」,就是在「28定律」的基礎上升級。
我們都知道「28定律」就是做20%事情,產生80%價值。
我是在這個基礎上,再增加兩次20:80。
20%×20%×20%=0.8%
對應產生的價值就是:
80%×80%×80%=51.2%
也就是說,0.8%投入就能產生51.2%的價值,這個效率價值比是多少?
51.2%÷0.8%=125倍。
對,沒錯,就是125倍,
你只需要將你的時間、精力、資金、資源投入到最有價值的那個0.8%上面去,就會產生51.2%的效果,就會比別人高出125倍的效率,也就是20%³。
這樣的高效學習有三個關鍵:
選對學習資源
選對學習對象
選對學習方法
學習資源的選擇,是一個關鍵,選錯了,一切努力白費,死磕就死的更快。
那如何選對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分為一手、二手、三手、四手信息資源。
什麼是一手的信息資源?
像巴菲特股東信就是第一手信息、資源。
這是最原汁原味的,而且是經過巴菲特長時間深度思考、推敲的。
為什麼第一手信息、資源這麼重要?
我和大家分享一個我學習過程的例子。
最近一年多,我在陪孩子學西洋棋,因此研究了很多西洋棋的資料,我這個人要麼不學,要麼學就要學到優秀。
我看到1973年諾獎得主西蒙、蔡斯合作發表了一篇分析西洋棋大師vs新手的分析論文。
文章說掌握專業能力里有「十年定律」。
類似中國的「十年磨一劍」。
他們發現,西洋棋大師需要記憶5萬~10萬個棋局模塊,並推測這需要10年才能完成。
1976年,埃里克森在這篇研究成果基礎上,和西蒙合作發表論文。
1993年,埃里克森與另外兩位同事又基於大量的研究,發表了一篇論文叫做《刻意練習在專業中獲得的作用》。
這個就是一手信息。
那什麼是二手信息?
2016年,埃里克森發現自己的理念被誤讀,於是他寫了一本書《刻意練習》。
書中強調,並無一個確定的時間門檻,讓普通人成為西洋棋大師。
更側重是要刻意訓練才能掌握這些專業技能,而不是側重在時間長度。
因為低水平的長時間練習,多少個小時都沒戲。
這些書算是二手信息,這還沒有包含我們中國讀者由於翻譯錯誤產生的誤讀。
類似1997年,我看到第一版華爾街最著名的書籍《股票做手回憶錄》,讓我那幾年時間走火入魔。
那第三手信息是什麼呢?
為傳播轟動效應而極端化觀點的信息。
有個叫馬爾科姆的人,在讀了埃里克森1993年發表的論文和《刻意練習》後,只是抓取其中一個「1萬小時定律」,寫成一本非常著名的書《異類》。
頓時洛陽紙貴,讓大家記住一個概念「一萬小時定律」。
書中是這樣寫的: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這些就是三手信息,大家看到沒有,已經跟一手和二手信息產生了巨大的偏差,而且還帶上了極端化的觀點。
而四手信息就是帶有過度情緒化和斷章取義的信息。
像各種營銷號,基於媒體宣傳需要,斷章取義的強調:任何人只要努力1萬個小時都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然後推銷自己的課程、產品。
這就是第四手信息。
所以,你明白,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勤奮」,為什麼有人能比你快125倍成長了。
因為他抓住了第一手的信息。
前面提到的第一手信息就是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
我通過各種渠道找到了原文,對於高效學習有了深刻的認識。
我平時判斷一個人信息的質量、價值,效率,就看他的信息源。
如果是來自某學術專著、專業研究報告,就說明信息質量高。
如果絕大部分是來自營銷號的文章,那信息質量就會很低。
就像上次和大家分享過的「推薦死循環」,你關注的信息質量越差,這類的信息就越多的被推薦到你眼前。
學習的對象就要選擇好,就像我前幾天和單仁老師吃飯就很有收穫。
單仁老師有多家百強企業的工作和高管的管理經驗,有第一手的營銷資訊,又有5年大學老師經驗,同時為了深入研究網際網路行業,還買入多家網際網路公司股票,就算不是一手信息,也算是1.5手信息,價值就非常大。
所以,我總結:學法不對,學了白費,吃法不對,減肥也白費。
就像雞蛋是減肥最好的食物之一,因為它能增加蛋白質,但是你吃的是煎雞蛋,就會越吃越胖,因為裡面含有很多的油。
懂得了學習的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看巴菲特的股東信。
《巴菲特致股東信》是第一手信息,但是學習起來難度不小。
因為語言的差異,投資經歷的差異,就很難理解。
而且這種致股東的信,而非系統化的投資教材,對於一般投資者來說,學習難度就更大了,需要有個「系統翻譯者」,不只是一個「文字翻譯者」,來幫大家解讀和梳理。
我今天和後續的文章,會結合巴菲特投資案例,分類、系統化的梳理,這樣才能更高效的學以致投!
我們先來看業績,都有哪些收入構成。
根據美國公認會計準則(GAAP),伯克希爾公司2020年的盈利為425億美元,較2020年的814.17億美元下降接近50%。
公司收入構成里,主要是分為四部分:
一部分是經營利潤,一部分是持股里的資本收益,還有持股浮盈未實現的收益,還有一部分就是子公司關聯里的拖累,虧損的有110億美元。
56年來,伯克希爾公司有14次收益低於美國標普500指數,但是累計收益率達到28105倍。
同期,標普500指數累計收益率是235倍,相差總共有120倍,
就好像56年前,你用一樣的價格買了深圳和5線老家的房子,56年後,老家房價是2000/米²,深圳房價到了24萬/米²。
如此長時間持續穩定收益,可以說是前無古人,這也說明巴菲特的投資方法不只是靠運氣、而是靠能力,最重要的是靠對美國國運的信仰。
當然,投資者最關心的是巴菲特的持股變化。
大家都希望從巴菲特2020年持股變化的名單里,找到抄作業的機會。
這裡面有兩大看點:
1、蘋果公司仍然是巴菲特持股里第一大市值公司。
由於2020年疫情,宅家經濟和美國對華為手機制裁的影響,蘋果公司股價上漲了83%。
蘋果市值從2019年736.7億,上升到2020年的1204.2億,增加了63.4%,
2、巴菲特十大持股中,首次出現了中國公司的身影。
這個就是比亞迪公司。
2019年比亞迪公司還沒有進入伯克希爾公司股票組合的前十名。
比亞迪這次進入投資組合前十名,並非來自巴菲特的投資加碼,而是2020年比亞迪公司股價大漲424%。
有朋友說,早知道從2008年就跟著巴菲特買比亞迪的股票就好了。
如果真這麼簡單就好了,巴菲特公開的十大持股名單已經幾十年了,每年公布4次,那為什麼很多投資者就沒有做好?
我認為第一個因素是角度不同。
巴菲特是從「長期主義」角度看新能源行業,沒有從短期波動的角度來看。
比亞迪公司的股價在12年時間裡經歷了三起三落,2009年最高達到了87元,2011年又跌回9.7元,利潤幾乎沒有了。
就是這樣,2021年比亞迪又上漲到278元。
如果你是投機,沒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是很難收穫這35倍的投資收益。
第二個因素,就是很多投資者並不真正了解比亞迪。
這也是前面文章,我多次分析巴菲特投資決策五個問題中的第一個問題。
選公司就是要選誠實、能幹的團隊。
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被巴菲特譽為:發明家愛迪生+通用電器韋爾奇技術研發+管理合體的CEO。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
我跟蹤了很長時間研究巴菲特看好的4位CEO,才理解為什麼會給王傳福這麼高的評價,這部分內容,我們後面的文章再和大家分享。
總結
最後和大家總結下今天的內容。
高速、高效學習的三個方法:
1、選對學習資源。
2、選對學習對象
3、選對學習方法
重點是要掌握第一手的學習資源、信息,這樣才能做到比別人高125倍的效率和效果,也就是20%³!
第二部分和大家分享了部分2021年巴菲特股東信的內容,投資業績和首次進入十大持股名單的比亞迪公司。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句話,成長的速度在於學習,學習的效率在於信息的「新鮮度」!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mwlHHgB9EJ7ZLmJCJ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