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抽一耳光就離婚?印度片「用力過猛」,卻拍出多數人不敢拍的事

2020-08-14     Sir電影

原標題:被抽一耳光就離婚?印度片「用力過猛」,卻拍出多數人不敢拍的事

最近都怎麼了。

Sir打開微博,隨手一翻,就是《致命女人》的姊妹篇——

《致命男人》。

7月5日,杭州殺妻案;

7月19日,四川殺妻案;

8月6日,廬山市殺妻案;

8月4日,勐海縣通報的南京女生被男友和朋友合夥殺害案件;

還有前幾天爆出的,廣西容縣鎖妻案件。

要知道。

這並不是幾家媒體,同時約定好的頭版爆款。

今天說一部新片。

裡面沒有殺妻,也沒有韓國新聞里那種打得老婆體無完膚。

這部新片同樣來自男權、家暴同樣嚴重的國家,印度。

但讓Sir倍感驚奇的是:

這次人家對家暴的反省,僅僅是:

一記耳光。

耳光

一記耳光有多輕?

很輕,去驗傷都驗不出啥。

那麼,一記耳光有多重?

看海報,是一位被抽臉的女人,定格的瞬間。

一起停留在這一瞬間的,還有她屈辱、卑微、緊閉的雙眼。

讓人不禁好奇,這一瞬間,她內心遭遇了什麼?

爛番茄93%,豆瓣7.2。

其實,一句話就能說清故事:

一個丈夫盛怒之下,大庭廣眾給了老婆一耳光,於是妻子要求離婚。

有人說,過於矯情了吧……耳光打不死也打不傷,況且老公也不是存心。

緊接著,誰都會問一句:

至於麼?

但這背後,不關乎一個女人「至於」和「不至於」的選擇。

甚至無關家暴,而是。

一位已婚女性的尊嚴與權利,該從哪裡開始。

至於嗎

女主人,阿穆(塔絲·潘努 飾)。

全職家庭主婦。

她住豪華大別墅,老公出入都是奔馳車,一看就是高級中產。

說到她的「全職」。

不僅是洗衣做飯孝敬婆婆哦。

她還兼具網管、維修工和秘書的職能。

累不?

累,但這樣的生活,也讓她覺得幸福。

她開始也以為,幸福的生活,就該像這樣,穩定而規律。

早起,給自己煮上一杯茶。

然後澆澆花,然後給起床的婆婆測血糖。

然後叫老公起床,然後做早飯,然後伺候一家人吃飯。

然後,也不能說沒有自己的——

當老公上班後,她開始經營自己的小日子,也充滿生活情趣。

比如教鄰居孩子跳舞,拍拍清晨的藍天。

天那麼藍,雲那麼白,樹木那麼綠。

第二天,又是這樣一些。

「然後」。

漸漸的,身為觀眾你開始懷疑,這導演怎麼這麼囉嗦?

為什麼手機拍的「幸福景色」,每天都要來一發???

因為阿穆每天的幸福。

都是一個樣子啊。

老公忙於工作,也不帶阿穆出去玩逛街啥的,也沒有什麼閨蜜社交……她好像根本沒有「豪華別墅之外的生活」。

導演用相似的鏡頭和節奏,拍出了如模子雕刻一般的日復一日。

一次重複,二次重複,三次重複。

哦你懂了。

這不是豪華生活,是囚鳥生活。

當然,阿穆的全方位後勤保障,很有價值。

老公正面臨升遷的關鍵時刻,她的支持讓老公可以全力拚搏。

因為業績優秀,公司打算調他去倫敦,主政一方,成為分公司主管。

本來計劃也都好好的,阿穆超級期待倫敦的日子,因為——

囚鳥用手機拍到的美景,終於可以不一樣了。

她可以不用再照料婆婆,她會有二人世界甚至印度之外,自己的世界。

可,轉折來了。

董事長臨時變卦。

老公被調整了職位,雖然還是可以去倫敦,但要被別人管理。

這話一聽,老公當然炸毛了。

在派對上,他和自己的頂頭上司吵架,誰拉都拉不住。

上司開始還試圖安慰:咱喝杯小酒嘮嘮嘛。畢竟,工作除了看能力,還要理解股東想法。

可老公水潑不進,完全不給臉,非要大聲嚷嚷,讓全世界都聽到。

(說實話Sir看到這,覺得老公確實還沒有主政一方的資格,太沉不住氣了吧也)

關鍵時刻到了。

阿穆好心上來勸阻,拉拉扯扯好幾次,老公幾次甩開她的手。

最後一次忍不住。

一耳光過去。

從此,世界顛覆。

不是真的世界,而是「阿穆的世界」。

但對阿穆來說,這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了。

那一耳光後,沒人上前安慰她。

她一抬頭,對上了公公的一臉冷漠,和父親擔心的神態。

她一低頭……又感覺到了羞恥、卑微的自己。

這個自己,不想移動,只能呆呆站著,直到。

婆婆來,說了一句:

走吧,外面還有客人,你這樣別人會怎麼想?

耳光當然沒什麼傷,不需要上醫院。

一夜過去,生活又回到原點。

同樣的場景,早起的阿穆,在廚房煮茶……

但你看,鏡頭慢了,阿穆的動作也慢了。

發獃、出神的時間,越來越長。

早上,她不再叫丈夫起床,只是不吭聲做起家務。

那你要問了:

丈夫起床後,認真道歉了嗎?

並沒有,而是來了一把渣男三連:

推卸責任:我因為心煩,所以把火發你身上了;

推卸責任:我被派到白人手下幹活,別人會怎麼想我;

推卸責任:這份工作我那麼投入,但沒有人重視我。

得出結論——

那一巴掌是小事。

你要體諒我。

因為工作是大事。

大和小,說服了阿穆嗎?

……從另一個角度,說服了。

因為就在此時,家裡保姆出現了,在鏡頭前,兩個女人被拼在一塊。

阿穆,與面前這個端茶送水的卑微女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原來。

我也是那個「小」啊。

她之前所驕傲的,衣著體面、生活高尚、丈夫關愛……這個時候,都變味了。

忘記說了,保姆,是個常常被無理由家暴的老婦。

阿穆比她美,比她優越,比她年輕。

但怎麼比,兩人都有個相同的標籤:

「被丈夫揍過的女人」。

在無盡的空洞和痛苦之下,阿穆回了娘家。

老公自然追過來。

不為別的,只是讓老婆乖乖回家,不被鄰居看笑話。

這次,老公稍微放下了一點男人的面子和尊嚴。

開始「無賴」三部曲:

我就打了你一次,以後再也不會了。

阿穆:NO。

那麼你打我,回我一巴掌,扯平了,來吧。

阿穆:NO。

好啊阿穆,你把自己也看的太高了吧。破壞我們家族的榮譽,你等著瞧。

阿穆終於做了決定:

離婚。

這一下,妯娌鄰居間算是炸了鍋。

就這??

至於嗎???

至不至於,Sir就不劇透了。

這只是電影的1/2,看完,有些人會明白阿穆的選擇。

但一定也有些人,還是那句「至於嗎」。

相信Sir,哪怕有分歧,都是這「一記耳光」拍出的意義:

在「女性該為家庭犧牲多少」的那條虛擬界限上,是時候該聊聊了。

漠視鏈

阿穆被打後,鏡頭給了一個360°的環繞。

是的,周圍的冷漠前面說了。

但其中,還有兩個女人,目睹了一切。

一位是粉色裙子小姑娘,阿穆的舞蹈學生。

她才13歲,青春期,有一個喜歡的男孩子,陪自己一起騎車上下學。

另一位白色禮服的,是准弟妹,很快就要跟阿穆弟弟結婚。

一個懵懂之間,憧憬愛情。

一個懵懂之間,憧憬婚姻。

也是這個懵懂之間,她們看了一次輕量級家暴。

有多輕啊?

馴服一個女人,只需一巴掌喲。

但時光,也許會慢慢加重這一點……

從第一個耳光開始忍耐,那麼再往後,就是類似阿穆保姆的生活了,頻繁的、無理由的耳光,甚至是毆打。

放心,這一切都會變成習慣的。

當一切成為習慣,女人做的,當然不是跳脫現狀。

而是與自己力氣幾大倍的男人,鬥智斗勇。

「他被鎖了一整晚

我再開門時,他已經睡了,緊緊夾著屁股」

真的有效嗎?

這,不過是主婦間茶餘飯後的小開心罷了。

在下一記耳光來臨之前。

自己的小習慣,會同時培養周圍的漠視。

鄰居、親戚、陌生人……最後,成了約定俗成的大習慣。

你會說,什麼大習慣啊,沒這個詞啊Sir。

對對,沒這個詞,但它有俗稱哦:

傳統。

這傳統,印度有,咱們沒有嗎?

為了家庭的完整,為了老公的事業,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

從來沒有「為了妻子」「為了母親」。

甚至在這些國家,法律都會為傳統讓步。

看似幹練、女強人一般的律師,覺得這很正常。

是出軌嗎?是家暴的?是性生活不和諧嗎?

都不是嘛。

不能就因為一個耳光嗎?

在被丈夫打的那夜。

阿穆父親著急上火,而母親的第一反應卻與父親大相逕庭。

「也許,那只是第一次呢?」

這是母親真的不在意女兒麼?

是她怕女兒因為一記耳光,而失去更多吧。

是她怕此前所有的付出和犧牲,都白搭了吧。

甚至是。

她隱隱相信,這就是一種「妻子的成長」。

「我們撫育她 教育她

將她嫁入一個好家庭

現在這是她的責任

她的家庭自己照料」

你看,漠視不僅來自陌生人。

不僅來自法律和專業人士。

漠視,甚至來自你最親的親人。

而親人的漠視,出發點甚至是因為「愛」。

然後呢?

一記耳光只是開始,很多家庭也就「沒事」了。

但總有那麼一記耳光,慢慢地,慢慢地,會發展出最殘酷的現實。

自3月24日印度開始進行全國封禁以來,印度國內的家庭暴力案件明顯增加,丈夫對妻子發泄不滿的現象激增,妻子因無法擺脫虐待者苦受折磨。

阿米爾·汗的《真相訪談》里,專門有一集採訪了那些被家暴的女人。

什麼數字呢?

40%。

這群人的回答,也都差不多是那兩個字:

傳統。

「你接受過教育,為什麼還會選擇忍受

因為,那是父親賜予我的修養」

可是請你記住了,傳統會被美化的。

它有時叫「修養」。

有時叫「美德」。

有時叫「賢惠」。

成了家的女人們,就在這條通往傳統的路上,被馴化,成為附庸。

以為自己終成正果。

Sir看完這部片。

其實最大的感觸,不是家暴,也不是女性的弱勢。

這都是老話了,之前也說得不少。

而是。

女孩子們,當你們成為妻子的那一刻。

其實,並不止「妻子」一種選擇。

學會至於

單說《耳光》這部電影。

確實有一些槽點。

比如老公工作上太幼稚,阿穆也有幼稚的一面。拋開男權與家暴的主題,這兩人,確實也不那麼有情侶間相處的智慧。

結尾更有著印度電影老毛病……烏托邦化。比如丈夫最後回心轉意,真誠理解妻子的苦衷。

然後呢??

阿穆要的,只是一個回心轉意的老公嗎?

一個存在於傳統下的家庭,可以輕易地重新制定規則嗎?

那些親戚們、朋友們、長輩們呢,他們的存在就可以無視嗎?

因為即使你無視傳統,傳統也不會無視你。

傳統的消失,從來都靠水滴石穿。

水是什麼?

女性意識。

女性意識,也不是靠喊兩嗓子,打回老公一耳光就能培養。

除了平等地獲得教育的機會、工作的機會,還要有意識地獨立思考吧。

Sir最討厭的就是,嘴上喊著女權女權,但手上卻沒有斤兩,也沒有博取斤兩的勇氣。

傳統,從來都是在對「修養」「美德」「賢惠」這些概念的逐個擊破中,慢慢改變的吧。

一個全球化的年代。

家暴當然不僅是中國和印度的主題。

在《圓桌派》第四季,有專門一期說到女性安全。

聯合國數據,2017年,全球大約8.7萬名女性被殺,超過一半數的女性是被親密伴侶或家庭成員殺害。

而落實到中國,根據人民日報數據統計。

30%的已婚婦女遭受家暴,15.7萬婦女自殺,其中60%是因為家庭暴力。

讓人痛心的是最後一行字。

面對暴行,女性平均被虐待35次才會選擇報警。

這裡面,有多少人真心相信,我需要「妻子的成長」?

因為需要「妻子的成長」,所以才需要忍耐,才需要克制,才需要「理解」丈夫的不公平對待。

Sir不想說太多了。

已婚婦女的生活,確實被太多現實捆綁。

養育孩子、對家庭主體經濟的支持……這些已婚責任確實不可逃避。

而婚姻意味著責任,也就意味著存在犧牲,雙方的犧牲。

在我們一味譴責如《耳光》老公偏重事業忽略家庭的同時,已婚女性,是不是也對這一命題思考過淺了呢。

阿穆其實有很多機會改變老公。

當阿穆說,我也想學開車,老公卻說,你先把麵包烤好再說。

就是在這種時刻,阿穆就已經可以思考了。

她可以思考的,不僅是一份獨立的工作。

可以是她喜歡的,教孩子跳舞,可以是她喜歡的,拍下清晨的第一張照片。

當然,也可以是她沒嘗試過的,做一份真正嚮往的工作,或者是一份足以匹敵老公的生意。

這樣的選擇有一百萬種。

但從囚鳥狀態解脫的標準,卻只有一種——

什麼時候,當你從內心懷疑「傳統」,進而懷疑「賢惠」「賢內助」這些概念,懷疑婚後,人生是否只有「妻子的成長」這一條路……

你才可能開啟新的路程。

當你,不止你,還有你們,都從小處開始了意識覺醒。

這時,才是傳統坍塌的時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is17HMBLq-Ct6CZ_I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