鱘魚鎮:樅陽城邊的桐城「飛地」

2019-07-24     網絡醉江南


在安徽樅陽縣城南,有一個面積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僅1100多人的「鱘魚鎮」,與樅陽縣城僅一河之隔。但渡過小河來到對岸,卻發現這裡的企業掛著桐城市的牌子,鎮政府、派出所、學校也寫著桐城市的字樣。居民操著和對岸一樣的口音,幽默地告訴來客:「我們是樅陽桐城人」。


區劃調整鱘魚鎮變身「飛地」

從大的地形來看,鱘魚鎮更像一個三面被水圍護的漁村。自西向東的長河在進入長江前分成一個「人」字叉,匯入一段南北向的長江水道後,在長江西岸形成了一塊三角形地域,因三角形的一邊就像鱘魚嘴,此地因而得名「鱘魚」。沿著長江的走向,一條江堤又將這個三角形地域分成兩半,江堤的東邊是江灘,又稱外圩,植滿林木,江邊有港口和碼頭。西邊的內圩又稱三角圩,居民及政府機構都集中在這裡。江堤是以前樅陽縣城通往安慶的主幹道,在長河口,經一座大閘與縣城相連。

今年53歲的楊阿姨祖居鱘魚,加上出生不久的小孫子,她家在這裡已經歷5代人。據她介紹,解放後區劃調整,樅陽縣從桐城縣劃分出來。當時樅陽南邊的楊橋還屬桐城,這裡成為桐城縣楊橋區羅塘公社的鱘魚大隊,七十年代末楊橋劃為安慶郊區,因為這裡是桐城縣通往長江的唯一咽喉要道被保留下來,設鱘魚管理區,由桐城縣直管。這樣一來,鱘魚就成為遠離桐城縣城60多公里,夾在安慶和樅陽之間的一塊桐城「飛地」。 「當初,三角圩里都是田地,只有幾戶人家。區劃調整後,住戶逐漸搬遷到了這裡。隨著人口增多,田地變成房屋和魚塘,三角圩里的田地慢慢消失。 1987年,鱘魚鎮的居民全部轉為吃商品糧的城鎮戶口,用楊阿姨的話說,就成了「住在村子裡的城鎮人」。

前鱘魚鎮的居民除了由村民轉成的城鎮人口,還有一些過去集體航運公司的退休老職工,老職工大多住在公司的宿舍樓里。而那些後轉的城鎮人口,還住在原來的村莊裡,身份變了,村莊的格局基本沒變。


鱘魚鎮人事事離不開樅陽

「我們是桐城人,但平時大事小事都離不開樅陽。到樅陽買東西,出門要從樅陽坐車,醫保定點是樅陽的醫院,就連通信地址也要寫上樅陽」。鱘魚鎮居民吳師傅展示了一封兒子寄來的家書,收信地址寫著「皖樅陽縣對岸鱘魚鎮」。 「如果不寫樅陽,信就很難收到,起碼要慢許多。現在寫信少了,但裝電話、買手機都在樅陽」。今年54歲的吳師傅本來是樅陽人,5歲時隨父母來到鱘魚鎮,從此落戶。

「最麻煩的是辦事。以前許多證件都要到桐城辦,即費錢又費時,有時手續不全,還要來回跑。現在有了派出所和居委會,有些事情可以代辦,但還有一些事情還必須到桐城去辦,比如養老保險和孩子讀書」。

鱘魚鎮有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從小學到初中都可以就讀。但到了讀高中,就要到桐城市的其他中學去讀。 「如果能在樅陽縣城上學,來回也就20分鐘。 」楊阿姨的兒子在桐城讀高中,100多里路,上學和回家都很麻煩。而在樅陽入學需要戶口和學籍一致,為了能在樅陽就近上學,有些家長就想辦法將學生戶口改到樅陽。據鱘魚鎮居民張師傅介紹,為了轉戶口,難免找人、托關係,還少不了花費幾千塊錢。


「袖珍學校」每班只有三四名學生

作為一個面積僅2.81平方公里的「袖珍」鄉鎮,這裡的政府、學校、醫院、派出所等相應機構也都很「袖珍」。 「派出所好像只有2到3個人,醫院可能只有1個醫生。以前有銀行,由於大家都到樅陽存錢,就撤銷了。 」吳師傅告訴記者。

鱘魚學校有一座外觀漂亮的教學樓,但走進教學樓,卻看到每個班級都只有3到4名學生不等,其中7年級教室僅1男1女兩名學生。據了解,目前,該校9個年級共有23名學生,其中1、3、5、8年級還是斷層。而教師則有14位,平均每個老師只有1.6個學生。

據介紹,鱘魚學校歷史悠久,原為初小,後來逐漸發展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最多時有近200人,主要是本地漁民以及外來船民的子女。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外來船民的減少,學校的生源也逐漸減少。至於學校今後的情況,該老師表示目前還不能預測,「這是鎮里唯一的學校,應該還會保留的」。

學校以前有幼兒園,後來取消了。記者在當地採訪時看到,兩個5歲左右的孩子在家門口玩耍,家長告訴記者,下半年要送他們到樅陽去上幼兒園。


鱘魚鎮劃到樅陽幾乎沒可能

祖居鱘魚,身為桐城人的楊阿姨卻希望成為樅陽人。

在鱘魚,楊阿姨和上門的丈夫方師傅種過地、打過魚、跑過運輸。現在,楊阿姨留在家裡照顧82歲的老母和小孫子,今年61歲的方師傅則在外圩幫人看碼頭,每月工資600月。兩個兒子都在合肥工作,身邊還有一個女兒。和不少鱘魚居民一樣,楊阿姨對自己的身份有些「困惑」,「說是城鎮人,卻明明住在村莊裡,說是農村人,卻又沒田沒地」。楊阿姨告訴記者,因為沒地,僅有的一些魚塘和江灘又承包給人養魚和種樹,這裡人的收入幾乎都靠打工。政府也有一些養老補貼,老母親每月120元,自己因為工齡長,每月拿40元,而方師傅每月能拿到50元。「如果在樅陽城關,像我這樣的人應該可以拿低保。 」

「劃到樅陽目前幾乎沒有可能。別看鱘魚鎮小,對桐城來說,這裡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吳師傅早年在運輸公司上班,後來為了兩個孩子讀書,自己買了水泥船,跑運輸和撈沙,現在孩子都獨立了,便賣掉船,回到老本行,在一家運輸公司做機械工,每月收入1800多元。他告訴記者,「有了鱘魚鎮,桐城就有了入江口和碼頭。要讓桐城劃出鱘魚不太現實」。據有關資料,依靠航運和「碼頭經濟」、「灘頭經濟」,該鎮人均財政貢獻和人均純收入多年居於桐城市第一,是安慶首批小康鎮之一。


儘管鱘魚對桐城而言非常重要,但在樅陽人眼裡,卻不一定具有太多的誘惑。一位樅陽縣的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樅陽有80多公里沿江岸線,通江入海不是問題,也不缺碼頭。鱘魚的歸屬對樅陽影響不大。從生活的便利性來說,鱘魚居民希望劃到樅陽可以理解,就像銅陵對岸的樅陽人希望劃到銅陵一樣。不過他也強調,這僅是個人觀點,不代表政府的想法,因為屬地關係,一些公共設施的建設雙方需要協商,從地理條件而言,鱘魚的碼頭也比樅陽的一些碼頭更優越。(安徽商報 陳大名、卓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d5J2wBmyVoG_1Z6xu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