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修8年,莖穗兼收玉米收穫機終成正果

2022-08-02     農機通

原標題:苦修8年,莖穗兼收玉米收穫機終成正果

2015年國家推動種植結構調整和糧改飼之後,河北地區的一些玉米機企業開始推廣一種叫莖穗兼收玉米收穫機的農機,這本來是一種過渡產品,其存在的價值是為了滿足想購買青貯玉米聯合收穫機而又消費不起的用戶,行業內有專家曾斷言這種類農機沒有存在的價值,且極其不看好它,但經過8年推廣,在單機補貼額度降低的情況下,該品類仍然在熱銷,且很多行業大佬蜂擁而入,莖穗兼收玉米收穫機儼然可以和傳統摘穗式分庭抗禮了。

筆者認為需要重新審視這個所謂的過渡品類,短期內國內玉米種植不能實現歐美規模生產的情況下,多功能玉米聯合收穫機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方向,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一類產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尊重。

從2021年開始,黃淮海地區玉米機銷量超過4000台,且正在取代摘穗機成為主銷機型,苦修8年,莖穗兼收玉米收穫機終成正果,那麼今年變類產品的市場表現如何?支撐行情的背後邏輯是什麼?好行情能否持續下去呢?

一、今年玉米機啞火,但莖穗機表現尚佳

小麥機、水稻機、玉米機三大聯合收穫機行業,近幾年來表現最好的是玉米聯合收穫機,這得益於非洲豬瘟後國內養殖行業對飼用玉米的巨大需求帶動之下玉米種植面積的報復性增長,近三年時間裡,不但銷量持續增長,而且生產企業仍在源源不斷地湧入,這是成長期市場的特徵。

基於對持續高位的玉米價格的樂觀估計,國內玉米收穫機行業從業者普遍看好2022年的行情,去年同期可以說是一機難求,按規律今年應該是持續的好行情,但市場的表現遠遠低於大家的預期——今年的玉米機啞火了。

整體看今年的玉米機生產企業對市場偏於樂觀,再加上12月份要切換國四,很多企業在押注國三機子的「最後瘋狂」,所以備貨備的比往年還要充足,但行情詭異地出現了反轉,企業庫存壓力山大,據說山東、河北的生產企業都在給經銷商拚命地壓貨,而往年是經銷商拚命地要貨,這與2020年、2021年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事有反常必有妖!那麼今年的玉米機為什麼賣不動了呢?

蕭條的唯一原因是繁榮!從表面上看,就是2020年、2021年賣得太火了,2020年是疫情和東北颱風之後臨時的補貼政策所引發的瘋狂購機潮,目前上一波行情的負面影響還在發酵之中;2021年則是真正的需求拉動和河南洪水之後對履帶機需求的拉動。

收穫機產品有較強的周期性,「事不過三」,前兩年太火了,今年市場顯得有點飽和,所以行情出現反轉也是情理之中。

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用戶沒有掙到錢。這要分幾個方面來講,一是2021年黃淮海地區雨水偏多,尤其是河南、山西等省,所以2020年、2021年買的機器很多要麼沒有下地,要麼只乾了很少的活,20年的車沒有回本,21年的車還是新車,所以本來該換機在今年就不換了;

二是機器保有量大,單機掙的錢少了。往後看10年,國內玉米聯合收穫機保有量35萬台,往後看5年是17萬台,近三年也是新增量超過了10萬台,與此同時玉米和播種面積則不會增加太多,所以購買玉米機的機手就會面臨著作業量不足,收回投資成本時間長的問題,所以今年購機的熱情就普遍降低了。

雖然今年的玉米機企業不是哀鴻遍野,但是行情的確不盡如人意,但是相對看,莖穗兼收玉米聯合收穫機賣得相對好一點,據業務人士的分析,一方面是要兼收型的比其他機器掙錢,另一方面是廠家的推廣熱情和力度都很大,需求和營銷兩個方面都較給力,所以行情就顯得與眾不同了。

二、八百諸侯會盟,莖穗兼收成最火的品類

國內玉米聯合收穫機行業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一類農機產品需求大銷量多,必然會引來眾多的競爭對手。

筆者發現在國內的農機行業有一個規律,或可稱為潛規則,那就是新的商機通常就是小企業發現並最先進入的,小企業推出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之後,就會有更多的小企業跟進,企業多了市場培育期會提前結束,之後就進入了快速成長期和市場放量期,在這個時候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會及時的進入,但大企業進來不是幫助小企業培育市場的,而是來採摘市場的現成果實的。

國內的莖穗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穫機也是經過了這個套路,筆者清楚地記得最先推出莖穗兼收機的是位於畜牧業發達地區的河北冀新等中小企業,之後河南、山東等地的眾多小企業跟進,並很快炒熱了這類產品,農機補貼政策也恰到好處地添了一把火,等到產品相對成熟,市場培育期即將結束時,2018年之後玉米聯合收穫機、小麥聯合收穫機行業的真正實力派大舉進入。

目前看,雷沃阿波斯、天津勇猛、河北英虎、山東巨明、金大豐、一拖東方紅等競爭對手全進來了,此外還有河南沃得、鄭州中聯、焦作泰利、常發、沃得、道依茨法爾等眾多的實力派或專家型企業,以及拖拉機行業的薩丁、悍沃等新銳已經或正在進入的路上,可以說凡是國內生產玉米聯合收穫機的企業,沒有一家沒有莖穗兼收機的。

目前行業高手雲集,大企業加入帶了資金、技術、渠道等寶貴的資源,行發展速度加快,行業的知名度了得以提高。

但競爭也已經升級,原來是之間的單挑,現在已經變成河北產業集群、河南產業集群和山東產業集群之間,集群與集群,軍團與軍團的對抗,可以說是「八百諸侯會盟」,比拼的已經是產業鏈整體的實力了。

三、飼草需求和獨特的商業模式是火爆的關鍵

莖穗兼收機是國內原創的產品,是把收黃貯秸稈和玉米棒子的功能集成到了一起,主要是滿足小規模養殖戶對玉米飼料的需求,其興起的底層原因是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多功能帶來的性價比的優勢,但這還不是這類農機火爆的最根本的原因,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是開掛的「免費」商業模式!

同樣是玉米聯合收穫機,莖穗兼收機的比較優勢十分明顯。

普遍的4行摘穗玉米機補貼後12-16萬元,目前機收價應該是80元/畝左右,收一畝地純利潤大約為40-50元/畝,一年干1000畝的話掙純利可達5萬元,收回成本需要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莖穗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穫機市場售價在19-25萬元,其商業模式是這樣的:機手給老百姓收玉米,摘玉米棒子老百姓不用給機手錢,但老百姓要把玉米秸稈送給機手(換一種說法就是機手幫助老百姓把玉米秸稈處理乾淨),按一畝地產草3000斤算,每斤草7分錢,一畝地能賣210元,扣除油費和三輪車的費用,機手大約能落180元/畝,這就是機手的純利,一天作業50畝,一天純利9000元,莖穗兼收機作業時間相對長一點,如果作業時間能達到20天,就有18萬元的純利,理論上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就能收回成本,比普通玉米機回本時間大大縮短,購機的風險也相對低。

可以看出來,與普通玉米機一畝80元機收價相比,玉米莖穗兼收機免費給農戶收玉米,且免費送到家裡,對於目前缺乏勞動力的老年家庭來講,是非常方便的事情,有人會說老百姓不會自己賣玉米秸稈嗎?當然會,但是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自己找人收秸稈、打捆、運輸、出售等工作相當頗煩,老百姓嫌麻煩,收玉米不用自己出錢且有人把玉米秸稈還幫著處理了,讓老百姓當甩手掌柜,何樂而不為呢?

這就是玉米莖穗兼收機的「免費」的商業邏輯,這個世界上最有競爭力的商業模式就是「免費」,如果有一種活,別人替你干,不但不收錢,而且還幫你順手扔了「垃圾」,這是很多人拒絕不了的,這就是玉米莖穗兼收機行業最大的秘密,也是莖穗兼收機能從普通玉米機手裡搶生意的撒手鐧。

四、對莖穗兼收機發展趨勢的判斷

1、會在多大範圍內銷售?

現在很多玉米機廠家已經進入了莖穗兼收市場,但是很多人並不清楚這類產品具體會賣到什麼地方和賣給誰,只是看到別人賺錢了自己就盲目地跟著進來了。

其實莖穗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穫機主銷市場是黃淮海地區。準確地說是黃淮海地區的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山西省、河南省,再精準一點的話,是以上省份內部肉牛、奶牛集中養殖區,且需求量最大的是肉牛養殖區。

據有關專家講,國內奶牛年存欄量在1000萬頭左右,其中規模化養殖70%以上,規模化水平每年都在提高,規模化養殖是使用專業的配方飼料,成分主要是專業牧草和玉米,對營養價值比較低的黃貯秸稈需求量很少;國內肉年年存欄量6000萬-7000萬頭,其中規模化水平只有30%-40%,年增長率約為0.5%左右,增長十分緩慢,主要是散戶養殖,這類養殖大多是非專業的粗放的養殖方式,在過冬期間和非育肥期間需要大量的成本低廉的粗飼料在維護肉牛的基本生存,所以對玉米飼料等粗飼料需求量很大。

而山東、河北、天津、河南是國內肉牛集成飼養地區,以十幾頭、幾十頭的小規模分散養殖為主,對粗飼料有剛性的需求,現在散戶養牛都是買的400斤脫離哺乳期的小牛,通過10個月時間,養到1400-1500斤,300天時間裡,每天每頭牛平均30斤的草料,主要是以玉米秸稈為主,所以凡是肉牛分散養殖的地區也是國內莖穗兼收玉米聯合收穫機的主要市場。

2020年、2021年國內莖穗玉米兼收機的需求總量在4000-5000台之間,主要市場就是在黃淮海地區,一方面需求比較集中,有利於在區域市場內集中營銷資源進行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來莖穗兼收機有較明顯的區域性需求的特徵,需求量有限,而在一個有限的市場裡,集中了幾十家生產企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了。

2、行情能否持續?

國內莖穗兼收玉米聯合收穫機大約在2015年在國內開始推廣,2019年之後迪爾、英虎、唐工利軍、福格森等企業走出了四種技術路徑,經過近8年時間的多路徑嘗試和積極探索,最終英虎型、迪馬型、唐工型的比較受歡迎,目前一些進入較早的企業已經有了經過市場驗證的成熟機型,但也處於推廣前期,另外雷沃、勇猛、一拖東方紅等的產品才開始進入市場,要等到真正上量也得兩三年的時間,所以筆者判斷國內莖穗兼收機型行情還要持續2-3年的時間。

說到玉米聯合收穫機,也要關注不同機型之間的相互替代與被替代的情況。莖穗玉米聯合收穫機與摘穗機之間是強替代關係,前者的優勢就是既可以單獨摘穗,也可以在摘穗的同時收集玉米秸稈,所以這種機型一出生就是為了替代單一功能的摘穗機,所以說莖穗兼收機的市場空間一方面是取決於肉牛養殖區域,另一方面是黃淮海地區摘穗機的空間容易,理論上講莖穗兼收玉米機的需求量會低於摘穗機。

3、競爭趨勢判斷

莖穗兼收型玉米機在國內的暢銷有兩個重要的支柱:其一是畜牧養殖業的興起,尤其是中小型養殖業的遍地開花,其二是補貼政策的刺激,從全國通用類補貼目錄可以看出來,摘穗剝皮型自走式玉米機2行、3行、4行、5行及以上補貼標準分別為23100元、40700元、55800元、67600元,而莖穗兼收型自走式玉米機2行、3行、4行、5行及以上補貼標準分別為26800元、45700元、61000元、72100元,其中主銷的4行機莖穗兼收型要比摘穗型補貼高出5200元。

短期內國內畜牧養殖業不會發生太大的波動,養殖規模化也不會突飛猛進,所以需求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對莖穗兼收玉米機後期行情影響最大的當屬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該類收穫機的競爭格局也主要取決於補貼政策。

如果莖穗兼收玉米機補貼額度仍然高於摘穗機,莖穗兼收機也將成為眾矢之地,生產企業的營銷重心也必然會放在莖穗兼收機上,不出2年時間裡,該細分品類會出現一次洗牌,真正有實力的企業占領大部分市場份額,但如果補貼政策有大的變化,比如降低補貼額度或莖穗兼收與摘穗型的補貼持平,將會在大量的企業退出,行業的競爭形勢也將趨於緩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9ecedf393308dd32c37f2ef56a8d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