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六個經濟大省如何挑大樑?

2024-01-12     新周刊

原標題:2024年,六個經濟大省如何挑大樑?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時代周報

(ID:timeweekly)

作者:李益文

度過了複雜嚴峻的2023年,全球經濟在2024年將如何發展?

1月4日,聯合國發布《2024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預測世界經濟增速將從2023年的2.7%降至2024年的2.4%。實際上,惠譽、經合組織等多家國際機構均下調了2024年全球經濟的增速預期,「2024年全球經濟發展將放緩」已成共識。

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之際,國內經濟也在2024年迎來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中央在部署傳遞出2024年經濟工作新動向時,多次強調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全球經濟承壓,國內經濟穩步回升的關鍵期,廣東、江蘇、山東、河南、四川、浙江6個經濟大省再度被委以重任。定調2024年經濟發展工作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中央再次明確點名「經濟大省」,要求其擔起「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的重任。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6個經濟大省如何在全球經濟增長低預期的2024年,穩住中國經濟大局,撐起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

對此,多名受訪經濟學家均認為,經濟大省挑大樑的首要任務是穩定自身經濟發展,在穩定自身經濟發展的前提下,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同時要敢於轉變經濟發展理念,打通經濟內循環堵點,激發國內消費潛能。

目前,各經濟大省在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均已明確表示要「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樑的責任擔當」,並已著手細化做出具體部署。其中「重大項目建設」「激發消費潛力」「布局數字經濟等未來產業」等成為各經濟大省在2024年經濟發展中的重中之重。

大項目投資是必然選擇

占據中國經濟近半壁江山的六個省份,如何在2024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穩住自身經濟?

從當前來看,2024年開年之際,各經濟大省都不約而同地將選擇部署重大項目投資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重大項目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圖/unsplash)

1月2日,新年的首個工作日,江蘇省便舉辦了《2024年全省重大項目建設啟動會議》。會上,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明確強調,「重大項目是穩定經濟運行的壓艙石,是我們真正挑起大梁的硬支撐。新的一年全省上下要把『當表率、做示範、走在前』的果敢擔當充分展現在項目建設上,以高質量項目講好高質量發展『硬道理』,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提供堅實支撐。」

上述會議透露,2024年江蘇省安排有重大項目共安排510個,包括實施項目450個、儲備項目60個,實施項目年度計劃投資6408億元。其中,產業項目280個,年度計劃投資2166億元;基礎設施項目145個,年度計劃投資3156億元。

不僅是江蘇,河南在2024年1月1號印發的《推動2024年第一季度經濟「開門紅」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要在2024年1月底前分兩批印發2024年省重點項目清單,出台2024年重大項目「雙百工程」工作方案,遴選100個百億級投資或未來達到百億級產值的重大項目,建立「一項目一方案一專班一台帳」包保推進機制。

其他經濟大省雖暫未公布類似省級重大項目清單,但從目前已公開的信息來看,對大項目投資的重視程度有增無減。

2023年12月中旬,浙江省宣布「千項萬億」工程重大項目完成投資超萬億元。不久後的2024年1月3日,浙江電視台-中國藍新聞網在新年伊始之際發表社論《拼投資就是拼經濟》。社論指出,「在順勢中有所作為,在逆勢中大膽前行,尤其在投資領域,更顯決策者的智慧與擔當」「2024一起拼,拼投資就是拼經濟」。

另據《中國電子報》報道,山東在2023年年底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曾表態稱,將在2024年紮實落實穩增長一攬子政策,僅工信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就將謀劃實施總投資過萬億元的重點工業項目600個以上。其中,省會城市濟南更是將2024年定為「項目深化年」。

更早以前,廣東、四川在省級會議上均對大項目投資做了類似規劃。

在廣州社科院副院長楊再高看來,將大項目投資作為穩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是各經濟大省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的一個必然選擇。楊再高告訴時代財經,大項目投資規模大,輻射帶動作用強,不僅能夠推動經濟增長,而且能夠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帶動相關行業相關經濟發展,對穩定地方經濟,市場預期與信心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廣東省委黨校原副校長、經濟學教授陳鴻宇則從項目落實的角度表示,在當前產業創新轉型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有的地方的產業鏈、供應鏈間的相互銜接與融合,存在不少短板,雖然投資總量不斷增加,大項目似乎不少,但項目的落地開工、達產達效,都不盡人意。各省將大項目以清單形式列出,有助於地方政府更好地統籌組織大項目推進,補短抉優,更有效率有質量地用好投資。

加碼數字經濟

穩住經濟大局後,又該如何撐起經濟發展的勢頭?

楊再高認為,雖然當下國際環境充滿挑戰,但同時也孕育著機遇。各經濟大省要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機遇,在國際經濟深度調整中,搶占有利位置。

實際上,在2023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便被列為2024年九項重點任務的首位。而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各省經濟大省都將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前沿科技等都布局到未來的重要位置,並將其視為未來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引擎,不斷加碼。

(圖/unsplash)

以數字經濟而言。根據《山東日報》報道,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已成為促進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潛力最大的新增長點,2023年山東省數字經濟總量占GDP比重預計將提升2個百分點、超過47%。

但山東仍選擇為未來加碼數字經濟。2023年12月29日,山東省委、省政府最高規格出台了《關於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於加快實施「十大工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上述兩份《意見》提出,未來山東將聚焦打造全國領先的數字經濟發展新高地,以實施數字產業化「十大工程」、產業數字化「八大行動」為主線,力爭到2025年,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保持全國前列,數字經濟總量占全省GDP比重超過50%。

浙江更是早在2017年開始就將數字經濟視為全省「一號工程」。2022年,為進一步推動推動浙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浙江又推出「一號工程」升級版,同年,浙江編制發布了《浙江省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

根據白皮書信息,2021年,浙江省數字經濟增加值達到3.57萬億元。浙江提出,要在接下來5年實現新一輪「雙倍增」,也就是到2027年,數字經濟增加值和核心產業增加值分別突破7萬億和1.6萬億元。

實際上,一向被視為產糧食大省的河南,布局未來高新技術產業上也不逞多讓。2022年,河南便把5G、千兆寬頻、數據中心等數字基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先手棋」。

2023年,河南又印發了《2023年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25年實現規上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全覆蓋。在河南省明確的2024年全省七項重點發展改革「任務清單」中,數字經濟也位列其一。

而廣東省的數字經濟規模更是連續6年全國第一。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得益於各經濟大省在數字經濟上的布局。根據《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年)》的消息,2022 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50.2 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 10.3%,已連續11年顯著高於同期 GDP 名義增速,數字經濟占 GDP 比重達到 41.5%,這一比重相當於第二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

實際上遠不止數字經濟,在新能源領域、海洋經濟、健康科學等領域,各經濟大省布局謀化的未來產業有著驚人的相似。而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的當下,這種高度重疊的產業是否會形成「零和博弈」?

對此,陳鴻宇認為,如果完全不考慮市場需求,政府作為主體盲目投資的話,未來產業的布局當然可能會出現在零和博弈。實際上,目前各經濟大省都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有的優勢支柱產業,這些優勢產業的形成是市場和政府長時間共同配合配置資源的結果,在這一方面省一級政府都積累了相當經驗。未來的產業布局也應是各省立足市場需求的選擇,再加上國家宏觀戰略規劃和政策的引導,不太可能岀現「零和博弈」的局面。

陳鴻宇進一步解釋,即便不同省份布局了同一產業,但因固有優勢、經濟發展程度、地理位置的不同,各省也是處在產業鏈的不同位置,也可能面向不同的細分目標市場。

激發消費潛力

除了大項目投資發展新技術新產業外,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看來,國外經濟頹勢之下,各經濟大省還要敢於轉變經濟發展理念,立足國內大市場,打通堵點,激發潛力,積極開展經濟內循環。在保持經濟增速穩定的前提下,推動經濟向以消費、內需為基礎的消費拉動模式轉型。

實際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當前國內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時就曾指出,當前國內經濟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

(圖/unsplash)

因此,進一步激發消費潛力也自然成了各經濟大省在2024年經濟工作任務中的重點。

山東省在省經濟工作會議中就提到,2024年在擴大有效需求上塑造新優勢。加快汽車消費擴容,促進家居消費升級,深挖養老消費潛力,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拓展網際網路消費空間,提升文旅消費水平。要抓實抓細消費潛力持續擴大,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新型消費、載體升級和消費下沉要有新起色。

而河南省年初印發的《2024年第一季度經濟「開門紅」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17條經濟利好政策,有7條涉及提振消費。其中既包括汽車、房地產、電子家電等直接地硬體補貼,也有設立便民臨時市場、提高消費貸、組織省外遊客來豫旅遊專列等軟性措施。

廣東則在2023年9月便印發了《廣東省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其涉及從支持做強「首店經濟」和「首發經濟」,優化廣深汽車限購政策,大力培育「百年老店」,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等8個方面的27項具體舉措。

2023年12月底,廣東省市場監管局又出台《強監管,促消費》10條措施,聚焦關係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衣食住行」等重點商品、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認真組織開展民生領域案件查辦「鐵拳」行動,有力打擊市場監管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此外,還聯合港澳研製、公布、實施高質量「灣區標準」,推進「灣區認證」。針對新型消費模式,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發布一批企業標準「領跑者」。進一步深化了粵港澳消費維權合作。

挑大樑要先穩住自身

「經濟大省挑大樑的首要任務是必須穩住自身的經濟」,陳鴻宇認為,當前市場存在將經濟大省挑大樑誤解為經濟增速大幹快上。實際上,在當前國內外局勢下,挑大樑首要任務是必須穩住自身的經濟。

陳鴻宇指出,除了穩住經濟增速之外,各經濟大省還必須穩住就業和收入、穩住投資、穩住預期,為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夯實基礎。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較為頹勢的情況下,穩住中國大局,撐起中國經濟發展的勢頭。

從過往數據來看,六個經濟大省在全國經濟發展中,毫無疑問發揮了「頂樑柱」作用。

最新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各省地區生產總值來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GDP總量達91.3萬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分列地區經濟總量前六,GDP總和達40.78萬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約44.7%。

楊再高同樣認為,從各經濟大省占全國經濟和人口的比重來看,只有各經濟大省自身的經濟保持穩定,全國經濟與就業才能穩住,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才能鞏固。此外,鑒於經濟大省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穩定經濟大省,對國家財政收入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而財政穩定才能在複雜局勢下更好的發揮宏觀調控。

實際上,根據2022年8月16日,國務院召開的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透露的消息,六省的市場主體數量占全國4成以上,貢獻了40%以上的就業,六省進出口和利用外資都接近全國的6成。其中,廣東、江蘇、浙江、山東在地方對中央財政凈上繳中貢獻超過6成。此外,根據《中國統計年鑑2023》顯示,2022年末,六省人口超過5.6億,占全國人口比重接近40%。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f3ef2da6225af812f92ab1cc69072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