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倒刺反覆長,不是缺維生素

2023-12-22     新周刊

原標題:手上倒刺反覆長,不是缺維生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科普中國

(ID:Science_China)

作者:楊俊業

手指長倒刺是很常見的現象,尤其在秋冬季的時候,乾燥愈加明顯,就更容易出現倒刺。

小小的一塊皮,但很多人都「容」不下它,一定要把它撕掉或咬掉。結果卻留下長長的一條口子,留下鑽心的疼。那麼倒刺到底能不能撕掉?長倒刺真的是因為身體缺乏維生素了?今天就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問~

倒刺怎麼來的?

一到秋冬季,不少人指甲旁的皮膚就開始此起彼伏地長倒刺。究其原因其實並不複雜,主要與皮膚屏障的功能受損有關。

狹義上的皮膚屏障,指的是物理性屏障。其關鍵的結構就是角質層,以及覆蓋在角質層表面的皮脂膜。

指頭上會長倒刺的小片區域,名為甲周皺襞,其主要功能就是包裹、保護甲母質,以保證甲板健康生長。該處皮膚組織里,毛囊、皮脂腺的分布極少,因而皮脂膜本就很稀薄。遇上氣溫驟降的秋冬季,皮脂的分泌量還會進一步減少,皮脂膜甚至會缺失,裸露的角質層變得容易受損。

(圖/小紅書@萬籽

而現在的人,普遍都有良好的手衛生習慣。每天多次重複的洗手清潔,不僅讓角質形成細胞之間的連接受到破壞,還會導致細胞間脂質(包括神經醯胺、膽固醇、游離脂肪酸等)的大量流失。此時,角質層的彈性會明顯下降,而脆性則大大增加。

當我們日常活動手指時,甲周皺襞會被反覆拉伸,再加上數不清的局部摩擦、碰撞,角質層就有可能繃不住而裂開,最終形成甲周倒刺。發生機制就是如此簡單,就像秋冬季裂開的嘴皮(唇黏膜)一樣。

長倒刺

是因為缺乏維生素嗎?

目前並無任何醫學研究證據證明,甲周倒刺與營養缺乏或某些嚴重的軀體疾病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手指長倒刺與「缺乏維生素」之間的關係,純屬子虛烏有。因為手指起了幾塊皮,就得檢測維生素水平的做法,真的大可不必。

真要說這些倒刺與疾病之間的聯繫,倒是有以下兩方面值得關註:

皮膚疾病本身會加重屏障受損,也會導致倒刺長不停。例如手部常見的濕疹問題,往往還伴隨有紅斑、瘙癢、皸裂等表現。除了倒刺以外,如果還出現了皮疹或其它皮膚的不適,就該去找皮膚科醫生看看了。

精神、心理方面的不良因素也會加重甲周倒刺。例如,不少孩子在緊張、焦慮時會有不自覺地吮手指、咬指甲;又如,強迫症患者可能會出現反覆洗手、扣剔指甲等過度行為。

當發現身邊親友的手忽然變得十分粗糙、不美觀,也許該關心的是他們的心理健康。

如何避免長倒刺?

既然與皮膚屏障受損有關,預防甲周倒刺的關鍵自然是保護好屏障。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塗抹含脂質成分的保濕產品(包括乳、霜等),以加強屏障結構。

所以,護手霜並非智商稅。從減少起皮、長倒刺,繼而預防因倒刺而引發的皮膚外傷,護手霜確實提供了保護功能。建議因手部乾燥情況,每日多次、不定時塗抹。尤其是剛洗完手,或剛接觸過流水後,更應該儘快補塗,以防角質層出現受損。

配方上,建議優先選擇能補充細胞間脂質、天然保濕因子的產品,例如含神經醯胺、膽固醇、泛醇、尿素等成分的。

當然,其它形式的乳、霜也能一用。例如生活中常見的身體乳、面霜、頸霜、眼霜等,日常護膚時不妨順手給甲周皮膚也蹭一蹭。

另外,儘量減少對屏障結構的破壞也很重要。例如,當手部需要長時間勞作、浸水(如洗衣、刷碗)時,佩戴防護(或防水)手套將大有幫助。而對於吮手指、咬指甲等不良習慣,也建議儘量想辦法去改善。

長了倒刺怎麼辦?

該不該隨手撕?

對於已經產生的倒刺,不建議徒手撕扯或拔除。倒刺的根部往往與手指背側皮膚緊密連接,直接的撕扯不僅難以把倒刺扯下來,常常還會順帶撕扯出傷口。

比較理想的處理方式為,使用乾淨的、尺寸合適的指甲剪,把表皮剝離起來的部分修剪下來。儘量縮短倒刺的長度,有助於避免因不經意摩擦、碰撞而導致的外傷。

倘若真的不慎產生了傷口,出現明顯疼痛、滲血、結痂等情況,則說明破損已經突破表皮、至少深達真皮層。這時出現感染的風險將明顯升高。

(圖/小紅書@綠山牆的綠)

例如,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可導致甲周疣;細菌感染可導致急性甲溝炎、化膿性指頭炎等;真菌感染可導致甲真菌病(俗稱「灰指甲」)。通通這些指甲、指頭的感染性疾病,都與甲周皮膚破損息息相關。

所以,針對已形成的傷口,建議適當使用含抗生素的外用製劑,如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有助於預防常見細菌的感染。如因生活習慣、職業需要,手部難免會接觸不潔的環境、液體,也應當使用創可貼、手套等器具對傷口進行隔離保護。

[1]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 保濕潤膚類產品應用指導專家共識(2023版)[J]. 2023,56(8):711-717.

[2] www.uptodate.cn. 甲病概述.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f4c92199333ecce4633ca07a5cf4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