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的M1918式白朗寧自動步槍(M1918 Browning Automatic Rifle,BAR)是一戰末期研發的,投入歐洲戰場的時候,已經是1918年7月份了,9月份首次投入實戰。而沒過幾個月,一戰結束,BAR算是趕上了一戰的末班車了。而一戰結束後,BAR也是一直存在於美國軍隊裡面,後來歷經了二戰、韓戰,再到後來美國人將這些槍送到了南越軍手裡,又參加了越戰。越戰結束後,七十年代還有一部分國民警衛隊使用這把槍。
BAR在美國軍中服役時間算是比較長了,直至淘汰掉,前前後後在美軍裡面服役了也有半個世紀的時間。這把槍的爭議一直很大,本質上屬於個自動步槍,沒有重槍管,最早連兩腳架都沒有,就是一個自動步槍,然後美軍看著人家的輕機槍不錯,把這東西丟到步兵班當機槍用了。然後這貨在美軍里,莫名其妙地待了半個世紀。
後來,在越戰之前,M60機槍服役,美軍步兵班裡也有了全自動版的M14,美國人立馬給這把BAR給扔了。本以為這把莫名其妙的自動步槍就這麼退出歷史了,結果,前幾年俄亥俄軍械廠推出了一款拉皮版BAR,叫做HCAR,又出現在了大眾面前,這槍一經推出,立馬被人搶了個精光。
這個HCAR的全稱是叫做Heavy Counter Assault Rifle,重型反突擊步槍,我是沒明白他那個counter是什麼意思,估計是規避煙酒槍炮管理局用的。畢竟這貨還有另一個名,叫Heavy Counter Assault Rifle,重型戰鬥突擊步槍,這個就有點直接了。但是吧,你一個民用步槍,叫個戰鬥步槍的名,美國立法的那些官僚肯定不能認。
本質上,這槍就是一個BAR的現代化改進版,屬於一個民用步槍,只有半自動射擊的能力,無法全自動射擊。當初俄亥俄軍械廠為了說服美國那些官員,也是費了不少勁,連名字都給改了。用的子彈是.30-06,這又拉起不少老美的情懷。
這槍底子還是BAR的長行程活塞+槍機偏移式閉鎖,原理根本沒變。但是槍機上,改變了不少,槍機框上多了很多凹槽和通孔,這個其實還是為了減重而設計的,其實不光是槍機,整個自動機能切掉了都被切掉了。雖然槍機外觀上有很大變化,但是原理還是一樣的,都是將比索支撐部分做成活動式的,閉鎖式抬起。基本原理上,還是老式那套。畢竟,這東西,如果原理變了,就是另外一把槍了,就跟81和AK一樣,即便外形像,也是兩種不同的槍。(這是常識,MG34和MG42也是,外形像的兩款槍)
在HCAR上面,導氣管前端也是有三個檔位的氣體調節裝置的,這個主要是為了適應不同的彈種,同樣是.30-06,有些子彈發射的膛壓就大,導氣系統能調節,調節氣量,就可以讓其能夠正常穩定的運轉了。槍的內部,也是增加了液壓緩衝系統,一方面是去降低後坐力,畢竟.30-06這東西裝藥量實在是比現在市面上主流的那些槍彈都大,據說加了這玩意兒,後坐力能和AR15差不多;另一方面是很多零部件都變輕了,導致自動循環速度加快了,需要降低速度。
原版的BAR重量是8.3公斤,差不多是兩把加蘭德步槍的重量。而作為一個現代化的槍械,首要的就是降低重量,畢竟沒幾個人喜歡買一個特別重的槍回去玩,喜歡重的,乾脆買個原版就完事了。
但是這把槍相對來講,還是屬於比較重的那種,這把槍使用兩種不同長度的槍管,分別是16英寸和20英寸,重量分別是5.3公斤和5.6公斤,比18英寸槍管的M14EBR要重一斤左右。這個主要還是這把槍的機匣造成的,這把槍不像美國很多槍用的都是鋁材製成的,而是用鋼材,機匣還是銑削的,重量不可能降低太多。這個主要還是.30-06的膛壓問題,一些輕質材料,容易扛不住.30-06的膛壓。
這把槍用了個鉻鉬鋼槍管,1:10的纏距,上面有一大堆圓形凹槽,看上去貌似是很現代化,但是這個其實也是為了降低重量而設計的,當初AWM在英軍服役,英軍那些大佬也要求AWM開槽了。槍管內外也都做了氮化處理,防止氧化、腐蝕之類的。同樣,這把槍的槍管沒有快速更換的能力。
而剩下的東西,護木、握把、槍托什麼的,就不需要那麼高強度的材料了,用的是工程塑料製成的,畢竟不需要用這些東西去hold膛壓。這把槍的槍托,用的是AR15式六個檔位的Magpul 可伸縮槍托,這個是為了市場去考慮的。頂部再加上皮軌什麼的,換上沙色塗裝,一個現代化的BAR就誕生了。
整體上,這把槍其實就是套了個現代化外殼的BAR,價格也是比較貴。一套HCAR包含一把槍、四個30發的彈匣、一個彈匣套、一個清潔套裝、100發子彈和一個防護箱,價格達到了4700美刀,而一把原版的M1918A3也才5500美刀左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b2c5e55b86de1b145de4367c5355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