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雄才偉略的帝王,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誰是最狠的人

2024-01-01     張桃子

原標題:作為雄才偉略的帝王,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誰是最狠的人

漢武帝、唐太宗、明太祖這三個永垂青史的人物,至今仍是不少人心中的偶像。漢武帝北擊匈奴,為後世徹底解決了匈奴這個邊患問題。唐太宗平定天下建立大唐,開創貞觀之治,建立了大唐300年基業。明太祖北擊蒙古,推翻元朝,建立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打一統王朝。

傳統的史書對於這三位皇帝的功績,是大加讚揚的,對他們總體上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對於他們晚年的一些政策,以及對待官員對待百姓的態度,基本沒有什麼詳細的介紹和描述。這就容易讓人們對這三個皇帝的認識不足,對他們缺乏理性的認識和評價!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列數一下漢武帝、唐太祖、明太祖這三位皇帝在晚年都做了些什麼事!

一、漢武帝的晚年――北擊匈奴、巫蠱之禍、《輪台罪己詔》

如果要用幾個詞來概括漢武帝的晚年,那我覺得用北擊匈奴、巫蠱之禍、《輪台罪己詔》這三個詞來概括漢武帝的晚年再合適不過了!漢武帝的晚年基本上是圍繞著三件事展開的。

這三件事也為漢武帝的一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這三件事:

1.北擊匈奴!

北擊匈奴可以說是漢武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標籤。漢武帝與匈奴周旋了一生,也和匈奴打了一生!漢武帝剛剛繼位就開始籌劃打擊匈奴,以此來回應匈奴的冒頓單于對呂后的侮辱!漢武帝有自己的雄心壯志,同時又有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驍勇善戰的大將軍。所以在早期漢武帝對匈奴的鬥爭當中,有非常大的優勢而且多次打敗匈奴,在這些眾多的戰役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場:

河南戰役。元朔二年漢武帝命令衛青為大將軍,率領漢朝軍隊,在河南地大敗匈奴,奪回了河套地區。從此之後漢武帝在這裡設置了五元和朔方兩個郡,而且修補秦朝的長城,有移民戍邊。鞏固了對這裡的統治!

隴右戰役。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領漢朝軍隊,西出隴右,擊敗匈奴的渾邪王和休屠王,這次戰役中霍去病殺擄匈奴四萬多人,是一次少有的大勝利。從此之後河西走廊地區再也沒有匈奴了。

漠北戰役。元狩四年,漢武帝命令霍去病和衛青分兵兩路,跨過沙漠追擊匈奴的軍隊。在這場戰役當中衛青和匈奴的單于大戰於龍庭附近,大敗匈奴單于。霍去病和匈奴的左賢王交戰,在這場戰役當中霍去病殺擄匈奴八萬餘人,衛青殺戮匈奴四萬餘人!從此之後匈奴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匈奴也很難再對漢王朝形成大的威脅。

上面的三個戰役主要是在漢武帝比較年輕的時候所取得的重大勝利。等到漢武帝老了之後,仍然是對匈奴耿耿於懷,想要徹底消滅匈奴來解決這個邊患問題。但是漢武帝老年,對匈奴的作戰當中並不順利。基本都是以失敗告終,雖然也有一些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長期對匈奴的作戰,使得漢朝人力物力財力受到了極大的損失,國內的各種社會矛盾也是逐漸的激化。經過文景之治,在經過漢武帝多次的揮霍,文景之治時期形成的家業基本上被漢武帝敗光了。漢王朝又一次處在搖搖欲墜的險境當中。

2.巫蠱之禍

巫蠱之禍是漢武帝晚年的一場大的宮廷內亂。因為漢武帝晚年多病,他認為是朝中的官員巫蠱所致,而且當時流傳著在地下埋上木偶人並且用咒語阻咒可以害人。因此漢武帝認為有人是想這樣害他。可能是漢武帝晚年比較糊塗了吧,再加上又有小人在他身邊吹耳邊風。使得漢武帝引起了一場宮廷的內亂。

這場內亂首先由丞相公孫賀引起,因為當時有人告發公孫賀,在馳道埋木偶人陷害漢武帝,最終漢武帝逮捕了公孫賀,公孫賀不久便死在獄中。但是這場內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隨後江沖告發太子宮中木偶人甚多,太子害怕被殺,因此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死了江沖。漢武帝派人追殺太子,太子也發兵拒捕,雙方激戰數日四者數萬人。最後太子兵敗自殺。太子兵敗後追隨太子的一些政治勢力基本上被殺,而且就連太子的後人也基本上沒有人生還。

巫蠱之禍,作為漢武帝時期一場重大的宮廷內亂,深刻地影響了漢朝的歷史走向,以及皇位的繼承權。雖然事後漢武帝搞清了真相,對自己所做的行為十分的悔恨,但是為時已晚太子已經沒有了。

3.《輪台罪己詔》

如果說有什麼事件能夠表明漢武帝的過人之處,那恐怕首屈一指的就是《輪台罪己詔》。經歷過巫蠱之禍之後,漢武帝對自己有了更加清醒的認識,而且對待武力征伐匈奴這些事件上都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他逐漸意識到,如果再這樣不惜人力財力物力征伐匈奴的話,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崩潰,人民就會爆發起義。到那時漢王朝就會垮台。

因為多年征伐匈奴,而且對國內的百姓橫徵暴斂,嚴重影響了百姓的生活。所以漢武帝決定不再對匈奴大規模的用兵,而是在國內與民休息,休養生息。《輪台罪己詔》有名漢武帝的政策已經由國外轉向國內,開始重視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因此《輪台罪己詔》也是漢武帝在位時期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就使得漢武帝和窮兵黷武的暴君畫上了界限。這是漢武帝的過人之處。

二、唐太宗的晚年――少於納諫、濫用刑罰、大修宮殿

唐太宗的晚年相對來說有些膨脹。唐太宗晚年時期很少納諫,而且經常大修宮殿。相比於青年時期的虛心納諫,重用賢才這方面的優點來說,漢武帝的晚年時期確實有點退步了。但是唐太宗晚年的膨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唐太宗青壯年時期,基本上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

在政權方面:玄武門之變之後,唐太宗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經鞏固了唐朝的政權。而且唐朝的繁盛,也讓百姓對唐朝很有歸屬感。已經改變了唐高祖李淵時期政權不穩的局面。

在民族方面:唐太宗可以說是解決民族問題的一個典範,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而賤夷狄,吾獨愛之如一」相比於漢武帝的征伐,唐太宗主要通過羈靡政策來解決民族問題。因此唐太宗也贏得了天可汗的稱號。

在軍事方面:唐太宗前期基本上已經把軍事問題解決的非常好,唐太宗早期征服了突厥和吐谷渾,而且還對西域用兵,把西域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正是因為取得了上述幾個方面的成就,所以唐太宗在晚年時基本上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再加上唐太宗晚年時失去了魏徵這樣的直言不諱的大臣。對於唐太宗的皇權的限制更加少了,所以唐太宗行為發生了一些變化開始,少於納諫、濫用刑罰、濫用民力、大修宮殿、求仙煉丹等。

雖然晚年的唐太宗存在上述的一些缺點,但是他並沒有濫殺大臣和濫殺無辜。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大錯誤。而且對於上述的一些缺點唐太宗在晚年也進行了進一步的反思。

三、明太祖的晚年――屠戮大臣,濫殺無辜!

明太祖朱元璋的晚年,相比於漢武帝和唐太宗來說是心狠手辣的。在明太祖的晚年,為了能夠使大明的江山傳至萬代,他選擇了對自己身邊的一些建國元勛痛下殺手。以此來防止他們專權擅政,威脅到皇權。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說是越老越恨,真是應了那句老話姜還是老的辣。跟著他一塊打天下的元勛基本上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基本上都死在朱元璋的刀口之下。明太祖的晚年主要圍繞兩件事來開展,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消滅蒙古勢力。第二件事便是消滅這些元勛!

1.打擊蒙古勢力

隨著朱元璋漸漸老去,他開始思考自己的身後事,他覺得在自己死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蒙古問題。因為他清楚地認識到雖然自己有能力能夠打敗蒙古,但是並不意味著自己的後世子孫能夠打敗蒙古。因此他想趁著自己還活著的時候徹底消滅蒙古,解決這個大明朝的隱患。在這種動機的指使下,朱元璋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對蒙古征伐!

由於朱元璋已經老去,主要負責指揮打擊蒙古勢力的藩王是朱元璋之子朱棣。說到朱棣其實也是一狠人,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晚年的奪嫡之爭當中失敗。所以朱棣在這次對蒙古的征伐當中,使勁了吃奶的力氣,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泄在蒙古身上。而且一口氣把人家蒙古的老巢給端了。在朱棣徹底打敗蒙古之後,讓朱元璋一直耿耿於懷的蒙古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2.誅殺功臣

在解決了蒙古人的威脅之後,老年的朱元璋將焦點放在明朝的功臣身上,朱元璋認為大明朝除了來自蒙古的威脅之外,第二個隱患就是功臣,因此朱元璋也開始了誅殺功臣的行動。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賜死、有處死、有暗殺致死!

處死的功臣:

韓國公李善長――死於胡惟庸案吉安侯陸仲亨――死於胡惟庸案延安侯唐勝宗――死於胡惟庸案平涼侯費聚――謀反處死南雄侯趙庸――死於胡惟庸案滎陽侯鄭遇春――死於胡惟庸案靖寧侯葉升――死於胡惟庸案永嘉侯朱亮祖――謀反罪被殺涼國公藍玉――謀反罪賜死的官員:

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德慶侯廖永忠臨川侯胡美定遠侯王弼死因存疑的功臣:

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誠意伯劉伯溫淮安侯華雲龍朱元璋殺死這些官員大多是明朝的開國元勛,經過這三場屠殺,明朝建立之初有資歷,有威望官員所剩不多了。在完成了這一系列屠殺之後,朱元璋也完成了他最後的心愿,之後不久便撒手而去!那他到死也沒想到,雖然蒙古和功臣的威脅沒有了,結果他的兒子朱棣卻造反了!

瀚海說:三位皇帝中最狠的還是朱元璋。

雖然三位皇帝在年輕時期都有各自的功績,但是他們在晚年卻走了不同的路,漢武帝和唐太宗屬於改過自新類型的,他們在晚年時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都有一些清楚的認識。而且在晚年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比較客觀的,比如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唐太宗在晚年也寫了相應的反思自己不足的作品。

相比於前兩位皇帝,朱元璋在這方面可以說是心狠手辣的。他為了維持大明的江山。對自己的功臣也毫不出軟。明朝的建國元勛基本上被朱元璋屠戮殆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7050273890abab2cf36530eb50c0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