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籍華人作家劉墉在文章中,講過一個有趣的例子。
一位華裔高中生抱怨說:
「奇怪了!好像只要是中國人,數學就非好不可。我們班上只有我一個中國人,每次老師問到同學不會的數學題目,一雙雙眼睛就亮亮地盯著我看,起初我確實會,沒想到從此被稱為天才。哪次不會,同學就說我一定病了。害得我不得不在家偷偷準備,老師沒教,我先得自己學。」
這位高中生非常苦惱,覺得自己很累,因為自己也是平常人,沒有必要裝天才。
確實,他是受形勢所迫,被動地成為了「天才」。
但從另一個角度理解,如果他每天都主動自學,一直堅持下去,豈不是一個天才就真的這麼產生了!
02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陳錢林老師,他的兩個孩子都非常優秀。
兒子在14歲考上了中科大少年班,女兒在16歲考上了南方科技大學首屆教改實驗班。
他們在大學畢業後,均獲得了世界名校全額獎學金去攻讀博士。
陳錢林培養孩子的重要方法,就是讓孩子提前自學。
他的兒子在初中時就有超前學習的能力,乾脆每天下午在家自學,一直到高考前都是如此。
他的女兒也是如此,從初一開始就免做作業,把時間省出來自學。
後來到了高中,也是有一半時間不去學校,在家自學。
03
說實話,我並不完全贊成陳錢林老師的育兒模式。
讓孩子用大量時間在家自學,不去學校,這需要家長和孩子非常高的能力、非常強的自制力,具備一定的失敗的風險。
而且,讓孩子在一個異於同齡人的成長環境和節奏中長大,有得到的同時也會有所失去。
但讓孩子提前學習,確實是提高學習成績的一個法寶,這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筆者在以前的文章里多次介紹過,我認識的那些考上清北的學霸,大多都有較強的自學能力,都會進行超前學習。
比如我認識的一位省高考狀元,他在初中就已經開始自學高中的內容,到了高中,則開始學習大學的知識。
其實我們都明白,讓高中生做初中的題目,讓大學生做高中的題目,往往是碾壓式的。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超學段自學,那需要一定的天分。
但超過課程進度,這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我們也許沒有能力提前一個學段學習,但可以提前一個章節。
也許沒有能力提前一個章節,但可以提前一兩節課。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預習。
劉墉文章里的那個孩子,無非只是預習而已。
但他在同學當中,已經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天才。
04
也許有人會說,我家孩子連平時的課都聽不懂,平時的作業都做不完,哪兒有時間去預習!
除了極少數天資確實較差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是沒有問題的。
有句話叫「磨刀不誤砍柴工」,預習其實也是一個「磨刀」的過程。
你提前有了準備,在上課的時候就能帶著問題去聽、有針對性地去聽,就算沒能自己學懂的,也能一點就透,其實是提高了學習效率。
這節課效率提高了,所有知識點都已經掌握,接下來作業也會寫得快,會省出更多的時間來預習,形成良性循環。
也有人可能又發現了「捷徑」,那我給孩子報個輔導班,提前學習下一年的課程,豈不是萬事大吉?
客觀地說,這樣做可能有效,也可能有效,還可能產生負面的作用。
自學是主動學習,需要自己歸納整理,搞清楚知識的脈絡,然後有個別不懂的地方去課堂上聽老師講,很容易就能明白。
上輔導班是被動學習,老師對你進行灌輸,有些知識點可能感覺懂了,實際上卻沒懂,不到做題時發現不了。
有些同學還因為提前學過,自我感覺良好,到課堂反倒不認真聽講,把以前的努力白白抵消。
05
在網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如何在不補課的情況下讓弱勢學科變強?
第一個回答是:
按部就班地預習——帶著問題上課——作業——測試,絕大部分同學就是嚴格按照這套流程,一路過關斬將殺入清北的。
我認識的那些優秀學生,大多都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從來不是老師喂一口自己吃一口。
毫不誇張地說,這種自學能力,是學霸與學渣之間最大的區別。
班裡的那些「天才」,有可能只是偷偷比你多預習了課程而已。
讓自己養成預習的習慣,學會自學,就算你不會成為天才,就算你不會成為學霸,也一定比現在的成績更好。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5fbe37bfd6d125b37471d679250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