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咽喉炎」「嗓子疼」「二陽」
等話題登上熱搜
廈門網友:孩子「二陽」,居家停課
網友表示:最近陽的人越來越多
網友表示
「二陽」的症狀會比「初陽」輕
「二陽」真的大規模來了嗎?
「二陽」的症狀會比「初陽」輕嗎?
哪些人群可能比較容易「二陽」呢?
來看看專家解答
多數新冠患者症狀較輕
專家:沒必要太緊張
專家表示,我省態勢與全國類似,「五一」節後新冠患者有所增加,不少醫院發熱門診都有接診到「初陽」或「二陽」患者。多數患者症狀較輕,以發熱、咽痛、咳嗽為主。
新冠陽性患者小幅提升
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類人群
「近期接診的新冠患者較五一節前有增加,每天都有接診到陽性患者,一般四五個,多的時候十幾個。」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感染科丁海波主任介紹,「五一」假期後,醫院發熱門診患者中「陽」性患者多起來,各年齡段人群都有,年輕人「二陽」的也有。
「昨天就接診了一名二十多歲的年輕姑娘,五一出遊回來就發燒,開始以為是流感,吃了奧司他韋仍反覆發熱,到醫院發熱門診就診後,新冠核酸檢測顯示為陽性。」
「五一節後,我們感染科收治了七八個新冠住院患者,都是『初陽』的。門診接診的病人『初陽『的較多,也有『二陽』的。」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科劉青主任分析,最近陽性患者增加與節假日人員流動較大有一定關係。另外,新冠抗體作用一般3-6個月,免疫力和身體抵抗能力較弱的人群可能更容易「二陽」。
省疾控中心有關專家也表示,近期我省新冠新疫態勢與全國類似,部分地區疫情開始出現緩慢上升,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三類人群:未被感染人群、新冠抗體已經下降的人群、存在免疫缺陷人群。
本輪新冠患者症狀較輕
一般對症處理即可
「總的來說,這波新冠症狀較輕,無論是『初陽』,還是『二陽』,症狀與流感差不多,以發熱、咳嗽、咽痛、肌肉酸痛為主,一般進行對症處理、多休息就可以。」丁海波主任提醒,市民不必特別焦慮,臨床中發現,二次感染新冠的患者普遍症狀較輕,出現明顯咽喉痛的情況較少。
但對於有發展成重症、危重症因素(如高齡、糖尿病患者、腫瘤患者等等)的人群,一定要做好防護,按要求接種新冠疫苗,一旦出現疑似新冠症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劉青主任還表示,對新冠和「二陽」這個事沒必要太緊張,「我們上次已經經歷過一次了,目前也沒有因感染XBB.1.16而導致重症入院和死亡增加的報道。」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適當注意就可,家裡可以備些退燒藥、止咳藥和常用的感冒藥,也可以準備些新冠抗原試劑,出現發熱、全身疼痛等症狀,可以測一測,萬一「陽」了,首先要多休息、多喝水,或者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對症的、能減輕症狀的藥物,「老年人還要注意監測血氧飽和度,當血氧飽和度小於93或其他症狀加重時,要及時上醫院就診。」
近期出行要戴口罩嗎?
對於近期出行是否需要佩戴口罩的問題,專家表示可以因人而異、因場景而異。但在新冠、甲流等影響下,建議普通市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還是建議戴口罩,特別是到醫院看望患病的親友一定要戴上口罩、勤洗手,避免把病毒傳染給抵抗力弱的患者。
疫情三載,我們已經
從談疫色變到坦然面對
經歷了很多
也明白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
無論是咽喉炎、「二陽」還是甲流
都要及時就醫
除此之外
廈門疾控中心緊急提醒
夏季即將來臨
有一種病毒致死率超過40%
不容忽視
廈門疾控中心提醒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過40%
廈門疾控中心提醒
濕米粉和泡發的木耳等食品
變質千萬別吃!
因為——
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過40%
這種毒素到底有著什麼樣的破壞力?
日常生活如何預防米酵菌酸中毒?
來看疾控專家詳解
米酵菌酸毒素是怎樣產生的?
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簡稱BA)是由椰毒假單胞菌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脂肪酸代謝產物,它最早由荷蘭學者於20世紀30年代在研究食物中毒時發現。椰毒假單胞菌本身並不致命,但它能產生兩種致命毒素,分別叫「米酵菌酸(BA)」和「毒黃素」。
其中,BA具有很強的生物活性,對人和動物具有強烈的毒性作用。一旦發生BA中毒,潛伏期一般為30分鐘-12小時,少數長達1-2天。
米酵菌酸毒素的危害?
研究表明,米酵菌酸(BA)會抑制線粒體腺嘌呤核甘酸轉移酶(ANT)的活性,從而抑制線粒體中ATP的合成,導致細胞凋亡、損傷。BA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腦、腎等主要實質性臟器。因此,中毒的主要症狀表現為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傷,如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重者咖啡色樣物)、輕微腹瀉等。重症病人多呈肝昏迷、中樞神經麻痹,並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以上!最可怕的一點是,這種毒素非常耐熱,即使用100℃的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
哪些食物容易被污染?
容易被米酵菌酸(BA)污染而導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類:穀類發酵製品(發酵玉米面、糯玉米湯圓粉、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糍粑、醋涼粉等);薯類製品(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變質或久泡的木耳、銀耳。
這些食物在製作過程中有一個共同特點: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或浸泡。
有解毒的方法嗎?
我們應怎樣預防中毒?
目前,米酵菌酸中毒沒有解毒藥物,只能儘快就醫,採取催吐、洗胃、導瀉等方法,儘量排出有毒食物。吃了同樣食物的人,不管有沒有症狀,都應一律送醫檢查。病情及愈後情況與攝入的毒素量有關。一般來說,攝入的毒素越多,症狀就會越嚴重。
米酵菌酸不像黃麴黴毒素會發苦,它總是悄無聲息地隱藏在食物裡面,神不知鬼不覺地就被攝入人體,因此平時預防就顯得格外重要。
日常生活中
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就能遠離這個可怕的米酵菌酸
01 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新鮮的、保質期內的食品。購買前應認真閱讀產品標籤,留意產品包裝的儲存條件。
02 不食用浸泡過夜的黑木耳或銀耳,泡發乾木耳和銀耳要注意衛生,一次不要泡太多,泡發前洗乾淨,泡發過程中勤換水。
03 不要自制發酵米麵食品,尤其製作過程需要經過十幾天以上的浸泡,很容易造成污染。實在要自制的話,應保持環境清潔衛生、通風乾燥,不要用霉變的玉米等原料製備發酵米麵製品;穀類浸泡時要勤換水,磨漿後要及時晾曬或烘乾成粉,貯藏環境要通風防潮,防止污染。
04 購買食物時儘量選擇小包裝,不囤積食物。
05 選擇低溫乾燥、通風的環境儲存食物,避免陽光直射。發霉食品及時處理掉,絕不可沖洗或去除霉變部分後繼續食用。
夏季炎熱,食物容易變質
要注意食品安全問題
近期,吳先生也因
4天40°C高燒不退緊急就醫
一查,居然是家裡養了寵物導致...
高燒40℃,4天不退多地報告病例
「醫生,我高燒不退4天了!」,近日在浙江寧波市北侖區人民醫院(浙大一院北侖分院)急診診室里吳先生緊張地詢問醫生。此前一周,吳先生就已經因為高燒不退就醫,但奇怪的是這並不像是普通感冒的症狀。反覆高熱和陣發性連續咳嗽,常規的退燒藥、抗生素都不起作用。病情來得毫無徵兆,又急又凶。胸部CT檢查提示為「右肺下葉炎症」因為病情複雜,急診科緊急請求呼吸內科醫生會診。
吳先生當天被呼吸內科病區收治入院。呼吸內科王中原副主任醫師在查看患者各項檢查報告時,敏銳地捕捉到了一條線索——患者的妻子也出現了類似的症狀,了解到吳先生家裡養了只鸚鵡,王中原醫師推斷吳先生極有可能感染了「鸚鵡熱」。進一步的檢測確診吳先生感染了「鸚鵡熱」。
「養個鸚鵡,還會得病?」吳先生困惑不解。王中原醫師解釋道,鸚鵡熱是由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在鸚鵡、鴿子、雞、鴨等鳥禽類之間感染和傳播,帶菌動物會將病菌傳染給人,吳先生很可能是在日常清潔鳥籠、清理鳥糞、投喂飼料或撫摸愛鳥時受感染了。
「高熱寒戰是感染後最常見的症狀,高燒可達39-40℃。多數患者在發病後第3-6天開始咳嗽,以乾咳為主,肺炎發生率高達85%-90%。」王中原醫師指出,鸚鵡熱衣原體感染多發生於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份,潛伏期一般為5-21天,最短可3天,最長可達45天。
據介紹,吳先生的症狀還算輕,部分感染鸚鵡熱患者會出現劇烈的頭痛和全身肌肉疼痛,嚴重的患者甚至會疼痛到不能站立。其他肺外表現還會出現橫紋肌溶解、腹瀉、心肌酶改變和肝功能異常等。在明確病症後,呼吸內科醫護團隊對症用藥,吳先生的高熱咳嗽得到了有效控制。經歷了近半個月的住院治療後,目前已順利康復出院。
記者在其他醫院採訪了解到,每年感染鸚鵡熱的患者都有。就在幾天前,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的任先生就因感染了鸚鵡熱前往寧大附屬第一醫院治療。
據了解,鸚鵡熱雖然可以由動物傳染給人,但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可能性很小。採訪中,有醫生特彆強調:「鸚鵡熱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病情進展,可能發生肝功能障礙、貧血、肝脾大等併發症,重症感染可引發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曾有人感染後
因伴隨基礎性疾病死亡
2021年10月,據浙江麗水疾病防控消息,自9月上旬開始,麗水市中心醫院和麗水市人民醫院先後收治7例畏寒、發熱、全身乏力症狀病例,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痛、全身肌肉疼痛,而後出現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發紺、煩躁、重症肺炎等,病程長,病情重,其中1例救治無效死亡。經實驗室檢測宏基因檢測,確診鸚鵡熱病例6例,臨床診斷1例,這也是浙江省麗水市首次報告鸚鵡熱病例。
多人感染「鸚鵡熱」
高燒數日不退,嚴重或致重症肺炎
今年(2023年)2月,浙江金華武義疾控中心發布消息:金華武義縣連續報告了鸚鵡熱病例,經治療均已痊癒。疫情發生後武義縣疾控中心立即開展個案信息詢問、流行病學調查、環境標本檢測等應急處置工作。
今年(2023年)3月,廣東汕頭市就陸續有市民中招,感染了鸚鵡熱。59歲的汕頭市民李先生突發咳嗽,並且連續5天高燒,多次服用退燒藥後均不見好轉。李先生到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排查後發現,導致他生病的元兇,是鸚鵡熱衣原體。相應治療之後,很快李先生就痊癒出院了。
汕大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余漢光介紹,確診的這幾個病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裡有養禽類,或者跟禽類有密切接觸。接觸了禽類的分泌物、糞便等,因為這些禽類感染了病原體,然後就傳染上了。
提醒,鸚鵡熱可能導致重症肺炎,多器官功能受損。觀賞、飼養鸚鵡等鳥類時,要注意加強防範,以防染上疾病。
▍整合來源: 海峽都市報、東方IC、小魚網、廈門疾控、潮新聞·錢江晚報、寧波晚報、央視財經以及網絡,編輯:陳狐狸
▍所有圖片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法務支持:瞿燕飛律師/王欣律師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
先看後贊,人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