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憋出了一記大招!這就是算網大腦:天穹。
這記大招的背後,是100餘名技術研發人員、800多個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
在第11屆中國移動全球合作夥伴大會上,中國移動宣布:正式啟動算網大腦「天穹」全網試商用。
字越少,事越大。
不是規劃中!不是PPT!而是試商用,可落地!
這個天穹到底能幹啥?值得中國移動花這麼大力氣,投人投時間來搞呢?
其實,這個東東,就是中國移動配合國家「東數西算」大戰略,搞出來的一項關鍵能力。
這幾年,論起算力布局,中國移動可謂煞費苦心。
看算力資源,星羅棋布,「4+N+31+X」海量節點,累計投產80萬+算力伺服器,通用算力、超算算力、智能算力、量子算力應有盡有。
移動雲啟動了全國「百川」算力併網行動,把各種第三方算力資源全部彙集到一張「大網」中,海納百川,共建社會算力「蓄水池」。
不過,在百川併網的時候,很多吃瓜群眾就很疑惑,這麼多五花八門的算力,真的能被統一彙集起來,指哪打哪,按需調用嗎?
想想就很複雜,手裡的資源很複雜,面對的需求更複雜
就像帶兵打仗,是不是得有個總指揮官,他不光能集結部隊,還要對部隊、糧草、武器彈藥的儲備和消耗了如指掌。
更重要的是,這個「總指揮」,能根據敵情變化、兵力變化,合理排兵布陣,用最合適的兵力去攻占最重要的城池、山頭。
如今,算網大腦「天穹」橫空出世,謎底揭曉,中國移動終於完成了算網大藍圖的最後一塊能力拚圖。
「天穹」坐鎮「中軍帳」,它就是那個能調動千軍萬馬、呼風喚雨的中樞指揮官呀!
如果我們拿計算機的結構來類比,天穹所處的位置,就相當於是作業系統,向下驅動底層硬體資源(拉通全域資源),向上支撐上層軟體(賦能全業務運營)。
也就是說,下層各種算力都齊備了,上層的業務需求也都嗷嗷待哺,有了「天穹」這個作業系統,就可以感知並調動這些算力,為上層的各種需求服務。
作為整個算力網絡的智能中樞,天穹上「撐」業務,下「通」資源,沒點金剛鑽,絕對不敢攬瓷器活兒。
那麼,天穹到底有哪些過人的本領呢?我們逐個盤點一下。
分鐘級資源呈現
在天穹這個「腦子」里,有一張分鐘級顆粒度的全景視圖,既包含移動雲全國31省算力,也包含百川平台的併網社會算力,各種資源(算力、存力、運力、能力)全部「門兒清」。也就是說,如此海量資源的狀態變化,可以分鐘級刷新,這就為後面做調度,紮好了馬步。
分鐘級資源調度
在天穹的「操盤」之下,算力資源和網絡資源可以實現分鐘級開通、分鐘級計費、分鐘級擴縮容。
如此,真正實現了算網資源的「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既不會讓有需求的用戶多等一分鐘,也不會讓需要釋放算力的用戶「砸」在手裡。
目前,試商用狀態的天穹,日均調度東西部資源上千萬次。
分鐘級任務式應用開發
天穹算網大腦開放了3000餘項原子能力,開發者調用這些能力,10分鐘就能開發出一款東數西算應用。
當前算網大腦已經支持115種算網業務,應用於大規模數據災備存儲、影視渲染、天文、醫藥研發等場景。
有了這些金剛鑽,來看幾個具體的瓷器活吧
東視西渲「瓷器活」
典型用戶:格物致知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格物致知每年有超過30部影片需要渲染,過去都是在本地進行渲染,算力資源緊張、渲染成本偏高。
現在,使用中國移動的東視西渲服務,通過算網大腦調用西部算力,實現渲染任務的高效處理,渲染周期大幅縮短,整體成本節省超過10%。
智算併網「瓷器活」
典型用戶:雲南大學
雲南大學藉助中國移動算力網絡,將自有算力資源納入統一管理,通過算網大腦,調度、整合併使用全國各地的算力資源。
針對雲南生物多樣性大數據處理和天文AI等特色行業開展智能計算,節約算力成本超過40%,計算的效率提升300%以上。
超算併網「瓷器活」
典型用戶:溫州甌江實驗室
DNA測序、大分子建模、醫學檢測等等,這些任務需要海量的高性能算力的支持。
通過算網大腦調度計算任務,當前月任務量超過13000個,科研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看完這幾個「瓷器活」,相信你能感受到:各種算力終於不再局限於物理位置了,可以按需流動,指哪打哪了。
這一切,全靠「天穹」算網大腦引領的變革!
這是一種供給範式變革,分散在不同核心節點、邊緣節點的算力,甚至不同雲服務商、IDC、私有機房的算力,曾經是一盤散沙。
如今,「天穹」依託多樣化探針和數據引擎,實現全域算力實時感知,形成統一的算網地圖。
這也是一種運營範式變革,「天穹」通過高性能調度器,實現基於能耗、容量、成本等多因子精確調度,為不同場景高效匹配最佳資源。
這還是一種服務範式變革,「天穹」通過開放原子能力,提供低代碼服務交付模式,讓算力服務深入業務場景,實現一體化交付。
天穹廣袤,星漢璀璨。
中國移動把算網大腦命名為「天穹」,寓意著算網大腦像天穹一樣跨越東部和西部。
在同一片天穹之下,算網的界限將被打破,CT和IT兩大產業將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發展、東數西算落地將會被注入強大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