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家長往往有這五個壞毛病,占一個也可能讓孩子越來越平庸

2020-03-21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美國著名作家珍妮·艾里姆夫婦曾說過:「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一個教育失敗家庭的早晨,大多是這樣開始的

鬧鐘響起來了,爸爸按下了鬧鐘,媽媽說:「今天不是要督促孩子起來讀英語嗎?」「哎,昨天晚上睡得太晚了,明天再說吧!」又過了半個小時,爸爸噌地跳了起來,「不早了!」夫妻兩人自顧不暇,連忙掀起樂樂的被子,睡眼惺忪的孩子慢吞吞地穿著衣服。一家三口洗漱完,爸爸便開車送孩子上學。

「都怪你今天賴床,英語沒讀,就連吃早餐的時間都沒有了!」媽媽抱怨道,爸爸說:「你不是也起不來,每次總喜歡怪別人。」「哎呀,老師今天要我們帶的彩筆沒帶。」樂樂大叫了一聲,「你怎麼昨天晚上不說呢?」媽媽趕緊下車到文具店給孩子買了彩筆,氣喘吁吁地送到學校門口,樂樂大發脾氣:「你們這麼慢,又害我遲到了!」說著,孩子滿臉淚水地走進了學校。夫妻倆慌慌張張地趕去上班。

這樣的早晨就是樂樂家的日常,父母工作庸庸碌碌,生活沒有激情,隨波逐流。孩子也沒有活力,成績在班上墊底。

做父母的總是羨慕別人的孩子多麼優秀,殊不知,正是家長們的壞毛病把孩子變得越來越平庸。

「失敗」的父母通常有這五個壞毛病,快自查下你在其中嗎?

第一個:拖延症

鬧鐘響了,按下鬧鐘再睡一會,讀英語的任務留給明天吧!這是每個孩子都有過的拖延症症狀,反過來看看父母吧,工作沒有完成,但是已經很睏了,還是明天再做吧。可以說,孩子的拖延症都是父母的「鼓勵下」逐漸定格下來的。

父母在計劃面前抱著明日復明日的心態,當孩子不能執行計劃時,父母也「寬容」孩子的錯誤,這樣下去,只能萬事成蹉跎。

第二個:不自律

可以說每個賴床的孩子,都是不自律的,而這樣的家庭必定至少有一個不自律的父母。比如樂樂的父母,鬧鐘響起後,自己根本起不來。本來父母應該比孩子起得早,提前給孩子準備早餐,引導孩子井然有序地做好上學準備。可不自律的父母,又怎能單純要求孩子做到呢?

不自律的人,可能一生都只能看著別人完成一個又一個心愿,而自己永遠生活在自責之中。

第三個:推卸責任

其實人都有一個通病,對於自己做的事情抱以肯定。但是有些人會及時糾偏,反省自己的問題,而有些人卻總認為錯誤都是別人的。樂樂的父母本來就不自律,卻總是抱怨孩子的磨蹭,甚至還當著孩子面互相責怪。

殊不知,父母的這些點滴都會讓孩子模仿得淋漓盡致,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人,只會越來越受到排斥,因為他們永遠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永遠得不到提高。

第四個:過度代勞

當樂樂發現自己沒帶彩筆的時候,媽媽急忙幫樂樂去買,可樂樂卻還責怪媽媽動作太慢。樂樂從來就沒有把學習當作自己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心裡總認為學習是在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務,常常借題發揮,鬧脾氣。

其實孩子的這種心理是父母的長期行為暗示下形成的,父母長期為孩子代勞太多,讓孩子從心理和行為上都無法獨立。這樣與其自欺欺人地說是幫助孩子,實質是因小失大,抹殺了孩子獨立能力。

第五個:情緒控制能力差

有些孩子說哭就哭,說變臉就變臉。樂樂一大早就滿臉淚水地走進學校,難免會給一天的心情塗上灰色。其實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本來就還沒有成熟,但是情緒控制能力差的父母,往往助推了孩子亂發脾氣的性格。

比如樂樂的媽媽從早上起床開始,一路上一直抱怨不斷,但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這樣的家長,情商非常低,不但影響了自己的工作效率,還會給身邊的人帶來負能量。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則。孩子們對謊言或虛偽非常敏感,極易察覺。如果他們尊重你、依賴你、他們就是在很小的時候也會同你合作。——甘地夫人

家長要改變上述局面,不妨試試這麼做:

1. 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目標不要定得過高,不求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家長和孩子互相監督互相鼓勵,循序漸進改掉拖延的習慣;

2. 及時鼓勵。使用正面教育的思維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當孩子完成了一個自律的小目標時,便及時滿足孩子的一個小心愿,激勵孩子堅持下去。

3. 改變思維方式,引導孩子客觀分析問題。家長更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互相推卸責任。

4. 適當放養。相信孩子,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把他們永遠保護在自己的遮陽傘下。

5. 以身作則,建立家長的威信。只有家長有足夠的威信才能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依賴,將孩子引導上正確的道路,而家長的威信則來自於以身作則。

寶爸寶媽們,你們有過以上幾個壞習慣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d4TAnEBfwtFQPkdrY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