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不會寫、連99乘法都不會,央媒痛批的「文盲演員」下限有多低?

2023-02-15   青石電影

原標題:拍不會寫、連99乘法都不會,央媒痛批的「文盲演員」下限有多低?

2023年剛開年,不僅有爆劇,還有熱梗。

熱梗來源於今年的春節檔電影宣傳期間,而讓它迅速發酵成全民熱議的話題,是因為央視網發布的一篇文章。

2月13日,央視網發布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標題犀利,用「『絕望的文盲』,能演好戲嗎?」點出了文章要討論的話題。

內容更是直指演藝圈裡的那些讓人不能理解的操作,甚至開篇就直接吐槽:

沒文化真可怕。

「絕望的文盲」一詞的誕生,起源是某春節檔電影主演在路演中接受採訪,在被問到對作品和角色有什麼感悟時,一問三不知。

一連幾個問題都是如此,網友看得無語,順勢就起了「絕望的文盲」。

不僅如此,前不久天津交通電台也談過這個話題。

兩位主持人還通過多個維度來拆解這個詞,以便讓聽眾能更好的理解這個詞的含義。

(來源天津交通廣播)

誰也沒想到,2023年第一個出圈的熱詞會是「絕望的文盲」。

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聊聊,讓央視網都看不下去,特地寫文痛批的「絕望的文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絕望的文盲」重災區

其實早在2021年,就有一個和「絕望的文盲」相似的詞就出過圈。

這個詞叫,「九漏魚」。

九漏魚,顧名思義,為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

詞其實不新,但是真正出圈是在2021年。

那一年6月,因為馬嘉祺高考成績的討論度很高,作為新生代男團偶像,馬嘉祺的關注度很高。

高考落榜一事自然也就引起了巨大討論。

火樹轉發了一條「馬嘉祺藝考培訓花費30萬」的博文,附上評論「這錢不如給我」。

火樹的原意是對培訓機構的戲謔,沒想到被粉絲解讀成了對馬嘉祺的嘲諷,於是開始對火樹進行攻擊。

很快,「30萬培訓費」的事馬嘉祺所在公司做了澄清,火樹也對此再次做了解釋。

這次有理有據的發言還是沒能讓粉絲滿意,這發言還讓粉絲找到了攻擊的點,質疑起了火樹的學歷,稱他是「九漏魚」。

結果被粉絲質問「是被清華北大錄取了嗎」的火樹,不僅是清華的工學博士,還是瀘州市的高考理科狀元。

火樹馬嘉祺事件,讓網友再度關注到了男團女團出道的藝人們。

這個群體,因為有不少人早早就當了練習生,文化課這塊確實有短板。

內娛里關於這些藝人們鬧出來的「文化笑話」,還真不少。

而且有的離譜到讓人不敢相信的程度。

有的你說是提筆忘字,像是楊超越寫的「修仙錄」,嚴格來說就是三個字錯了兩個。

字的時候,偏旁部首也寫出錯了。

孟美岐在品牌活動上手寫寄語,「賣」字還可以說是個人寫字風格,那「甄」字就是實打實的寫錯了。

她還把「魅力」寫成了「魏力」,「想試」寫成了「像...」,試字直接偏旁都錯了。

王一博的「游」字一直就沒寫好,2017年寫錯過一次,到了2019年還能沒能直接寫對,「到」字也沒寫對。

易烊千璽在節目上寫錯了「康」

王子異「提筆忘字」寫不出「翅」

黃子韜不懂「瓶頸」是什麼意思。

秦霄賢寫不出「拍戲」的「拍」,不會寫「防」,只能用拼音寫「膝」

儘管吳宣儀提前解釋了她數學不好,但是十以內的加減乘除不至於也不會吧?

8乘以7還是九九乘法表里的。

更可怕的是,這些引發不可思議錯誤的藝人們,大部分甚至可以說所有人的終極目標,是演員。

這些一個比一個離譜的新聞里,我們不知道的是央視痛批的「文盲演員」下線有多低?

關於「演員」這個職業,似乎很多人都無法正確對待他。

前有章子怡的名言:

「為什麼都要來當演員呢?

難道演員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

所有人都要來這裡分一杯羹!」

後有郝蕾的一段無可奈何的發言:

「我孩子學習不好,你給他弄到電影學院上學去。

特別嚇人。

你讀不懂書的人怎麼能讀懂劇本,還不要說你去呈現了。

你體會,讀都讀不懂。」

不錯,演員可以不是學歷很高的人群,但是至少在理解角色,讀懂文字這上面要有一定的

因為,演員對角色能理解到什麼程度,決定了這個角色能有多少厚度。

就像開篇提到的,王一博談到自己飾演的角色時,給出的評價是「無話可說」。

去年趙露思在接受採訪時,談到自己演的《胡同》里的角色,甚至搞不清楚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

黃子韜在形容自己首次觸電的作品《談判官》里的角色時,用了「霸道」和「可憐」來形容。

當主持人進一步追問,怎麼霸道,怎麼可憐。

他給出了非常簡單易懂的解釋,對愛情霸道,一無所有的時候可憐。

因為內娛對這些明星的寬容,才會以演員自居的明星在被問到什麼是演員時,支支吾吾說不上來。

最後憋了一句「是我自己」的話來。

二、演藝圈也不全是「絕望的文盲」

當然,演藝圈裡「絕望的文盲」有,但並不是全部。

至今依舊熱度不減的《狂飆》,在首輪收官之際,劇中不少角色都寫了收官感言。

其中劇中唐小龍的扮演者林家川的角色告別文就因其文筆優美出圈。

這段長文里,他談到了面對爆紅的態度:紅不紅,猶如歷史與宇宙,有時只是一種偶然。

自己要做的,就是自然應對,生活如常繼續,繼續踏實演戲。

談到了大家對唐小龍的喜愛,談到了讓他印象深刻的戲份,談到了他和張頌文對戲裡角色的揣摩。

也是在這篇文章里,林家川說,沒有通告的日子裡,他會躲在房間裡看書。

看明史、看《三體》,很沉浸,經常會把自己看失重了。

往前看是歷史洪流,篩選出不過幾個名字,抬頭看是宇宙深處的黑暗森林法則,那幾個名字也會被抹去。

無論是對自己過往的領悟,還是當下的感受,或是未來的寄語,他的字裡行間既讓人看得懂,也讓人看得喜歡。

同劇組的張頌文,微-博里也是他記錄日常的地方。

有時候就是隨便的幾句閒筆,也能看出他胸有點墨。

不拍戲的時候,他就喜歡去體驗生活,去市場,火車站看人。

他也看畫,看展,琢磨某一幅畫里每個人的表情和內心。

只有平時願意花時間在生活小事上,懂得生活,才能更好的領悟角色。

還是這部劇里的張譯,他的成長史,大家都瞭然於胸。

在他還未成名的時候,為了出演《士兵突擊》,他翻看了原著,還給導演寫了幾千字自己對角色的理解。

他還出過書,每次訪談也都邏輯清楚,言之有物,是個有里子的演員。

在演員和導演領域都有出色成績的陳建斌,他考取研究生的時候,研究方向是表演理論和表演教學。

他的畢業論文里,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演員的戲,特別耐看」

他的回答是,這些演員有學問,他們的理解能力和別人不一樣,這樣的表演就特別有力量。

當你能夠從他塑造的這個人物身上,看到時代背景,看到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就是「學問的影響力」。

也正是如此,才有了他那段讓不少人驚嘆的,對於李白的解讀。

那個時候,他一直想演話劇,想演李白。

因為有一次他在橫店拍戲的時候,走在田間黃昏時候仿古的街道上,好像夢回唐朝了。

「你說,李白喝醉了,倒在一個小酒館裡面,半夜突然間睜開眼睛,一燈如豆,一個小夥計正在關門,周圍一片漆麻麻的黑,李白那個時候是什麼心情哪,我就在想,他想不想家啊?」

陳建斌心目中的李白,從遙遠的西邊來,他當時一定很惆悵,一定很悲傷。

他說:「如果我去演李白的話,我就要從這個方面入手,給你演一個你們沒有見過的李白。」

演李白憂傷的時候,演想家的李白,演害了相思病的李白,演惆悵的李白,很痛苦的李白,掙扎的李白。

我想演那個一輩子都想回家,但是始終沒有回去的李白,我想演一輩子都想實現抱負,但是一輩子都沒有實現的李白。

所以他才會水裡撈月,然後淹死在水裡。

陳建斌對李白的理解,就是達到了他自己一直想要做的那種「有學問的演員」。

而這樣的演員,真的是越來越少了。

三、令人絕望的,不是「文盲」而是「心盲」。

事實上,演藝圈並不是一個對學歷要求多嚴格的圈子。

大家都明白什麼叫做術業有專攻,更何況演藝圈裡,文化水平不高的好演員也有。

當年春晚上,趙麗蓉老師的那四個「貨真價實」的大字,筆鋒蒼勁有力,筆勢雄健洒脫。

那年春晚過後,有不少人找趙麗蓉求字,她卻笑呵呵地說:「我其實不識字。」

也就是說,《打工奇遇》里「貨真價實」四個字,是不識字的趙麗蓉特地苦練的。

最初劇組讓趙麗蓉寫的是「童叟無欺、貨真價實」八個字,由於趙麗蓉不識字,只好讓鞏漢林把這八個字描下來,然後在自己回去練。

可就算自己苦練多日,依舊沒能達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於是趙麗蓉閉門拜師,找了幾位真正寫毛筆字的人學習寫字。

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在一張一張舊報紙上練出來。

等到最後,她的家裡,床上、桌子上、地板上全是字。

已經活成了中國電影里的一個符號的王寶強,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草根演員代言人。

他很早就去少林寺習武,後來又北漂當演員,他沒有機會學習,但並不妨礙他想學習。

並且也願意學習。

在《十三邀》里王寶強談到早期拍電影,他說因為讀書不多,字也認得不多,所以拍戲很吃力。

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理解角色,把戲好好拍下去,他字典都是隨身攜帶的。

通過拍戲,他反而學到了很多文化知識,都是從劇本上學的。

對於寶強來說,拍戲就等於是上學。

因為他用了心。

正如央視網裡那篇文章所說,《演員的自我修養》,重點在於「修養」,而非「自我」,最重要的是始終帶著對表演的敬畏心。

有些人能火,能一直火,就是因為他們有這樣的敬畏之心。

15歲就輟學拍戲的梁朝偉對於演戲的認真,也是可以說走入了一個「極端」。

在拍攝《花樣年華》的時候,他有一場戲呈現到我們的面前只有幾秒,但他卻為了這場戲連吃了26碗餛飩。

為了一個滿意的鏡頭,他可以一場戲連拍50多遍。

等到這個時候,又會有誰去糾結梁朝偉的學問有多高呢?

所以「絕望的文盲」說的不僅僅是字面意義上的「文盲」,而是「心盲」。

結語、

演藝圈需要一條文化底線

如今的演藝圈,儘管清朗行動一直在繼續,卻還是沒能擋住一個個負面新聞的曝出。

我們怪演員本身也好,怪粉絲縱容也罷,還可以把責任也分攤到資本頭上,但結果總歸是不好的。

而更多的人,更關心的是演藝圈能不能走上一條更好的大道。

我們希望看到越來越多藝人真正成為演員,就算不能做到「想家的李白」,至少不會成為腦袋空空的內娛「混子」。

是時候了,該醒醒了。

青石電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