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位高級將領戰死,八旗精銳近乎覆沒,這場慘敗清朝卻諱莫如深

2022-02-12     浩然文史

原標題:14位高級將領戰死,八旗精銳近乎覆沒,這場慘敗清朝卻諱莫如深

14位高級將領戰死,八旗精銳近乎覆沒,這場慘敗清朝卻諱莫如深

自努爾哈赤起兵以來,在後金和蒙古部落的戰爭中,八旗軍都是勝利者的姿態;在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還兼任蒙古大汗。順治末年,蒙古準噶爾部建立汗國,其目的就是為了分裂清朝,割據西北,清朝與准葛爾部發生戰爭在所難免。在康熙時期,清軍就和準噶爾汗國交戰,清軍進展較為順利,取得了一定優勢,但因為康熙去世,雙方和談。雍正上台後,重啟統一計劃,但就在雍正九年(1731年),清軍遭到了對蒙作戰以來唯一一次大慘敗,差點顛覆了康熙幾十年的對蒙攻略,險些造成清朝分裂,朝野上下對此噤若寒蟬,是清朝不願言及的痛,官方記載都太不多。今天文史君就帶領大家看看這場讓雍正皇帝都難以面對的戰爭大敗——和通泊之戰。

一、清初和蒙古部落的關係

16世紀末,努爾哈赤起兵,四處征戰,蒙古草原也在其征討之列,蒙古末代大汗林丹汗在女真人打擊下被迫西遷並於1634年去世。1636年,皇太極兼任蒙古大汗,滿蒙至此實現聯合。從法理上講,皇太極既然是蒙古大汗,任何蒙古王公都應聽命於他以及他的子孫後代,蒙古的一切反滿行為都是造反。但蒙古並不甘心聽命於清朝。1640年,漠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漠西蒙古(衛拉特蒙古)結盟反清,攻略清軍。1646年,清軍獲勝,但沒有乘勝追擊,反而請黃教喇嘛哲布尊丹巴調停。至1657年,清朝和蒙古諸部和解成功,蒙古又重新承認了清朝的管轄,清朝對蒙管控仍不嚴格。

二、準噶爾汗國和清朝的恩怨

1670年,噶爾丹繼承部落酋長職位並開始迅速擴張,最終建立了地跨中國新疆、中亞的準噶爾汗國。1688年,噶爾丹以重建成吉思汗「五色四夷之國」為口號,向東方進軍,擊敗臣服清朝的漠北蒙古的土謝圖汗後,占領了漠北。至此,準噶爾汗國迎來全盛,噶爾丹成了蒙古共主。

此時正值康熙中期。1690年,清軍在烏蘭通布擊敗噶爾丹,阻止了噶爾丹的東侵。此後康熙又多次親征漠北,擊敗準噶爾汗國。1697年,噶爾丹去世,清軍軍事上的勝利使得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又完全臣服於清朝,但準噶爾汗國的大本營漠西蒙古仍拒不臣服,割據西北。康熙晚年,進行了大規模的西北經營戰略,準備以軍事手段一舉收復西北。1720年,清軍已經攻入準噶爾核心地區,但因康熙去世,進攻中止。1724年,雙方展開和談,準噶爾部對清朝稱臣,清朝撤銷了進攻準噶爾的西北大營,只保留了幾個新疆據點。清朝以體面的方式暫時結束了對準戰爭,但準噶爾汗國作為實際上的割據政權,對清朝西北邊疆仍是巨大的威脅,雙方勢必再會爆發戰爭。

蒙古兵

三、戰端再起

1726年,準噶爾汗國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他同其父一樣都懷有野心,致力於對外擴張領土。1729年,準噶爾兵馬搶劫了清軍在新疆的基地巴爾庫爾,同年又侵犯青海;1730年,準噶爾又搶劫了清軍在新疆最大的後勤基地哈密。雍正帝聞訊大怒,下令岳鍾琪率漢軍為西路軍、傅爾丹率2萬餘八旗軍為北路軍,向準噶爾部發動進攻。

雍正給岳鍾琪等人制定的戰術規劃是築城推進,清軍計劃在新疆的重要交通樞紐上修築三座核心大城,以三城為中心,周圍連通無數小城、據點。不論大城、小城還是據點,都建有炮台,互為犄角之勢。該計劃十分龐大,按照傅爾丹給雍正的報告,修築一個大城需要投入1.5萬名勞動力。為了防止準噶爾兵襲擾,還要給施工隊配備2萬名騎兵做掩護。修好城池後,大城能裝備各式大炮350門,火銃3000支,駐防部隊2.6萬人。浩大的工程需要西、北兩路清軍的配合,一路吸引準噶爾進攻,一路修城。如果修城計劃順利實施,清軍就能完全控制新疆的交通,對準噶爾部進行分割封鎖,有效打擊準噶爾部勢力。

陳建斌版雍正

但在關鍵時刻,為了唾手可得的功勞,滿人親同族遠漢人的通病又犯了。雍正九年(1731年)4月,雍正下令北路軍搶先在烏魯木齊修城,務必在7個月內建好,不需等西路軍的策應。5月,北路軍開始四處分兵掩護修城,其中6000人進駐額爾齊斯,6000人進駐伊科斯淖爾,傅爾丹則率10000主力坐鎮科多布,隨時接應。和通泊之戰即將爆發。

科布多城和和通泊

四、清軍最大的慘敗

和通泊在今天的外蒙,是一個淡水湖。和通泊之戰是清軍入關後最大的慘敗,也是清軍對蒙作戰中唯一一次慘敗,這給心氣極高、又深受流言蜚語之苦的雍正極大的打擊,朝野對此也是噤若寒蟬。如此大事,除清朝官方記載外,竟無任何筆記側證或補充,所以我們只能參考乾隆時期編的《清世宗實錄》和《平定準噶爾方略》,二書內容如出一轍,都是說:6月初,傅爾丹抓到了準噶爾的細作,得到了準噶爾分兵三路來進攻北路軍的消息,但準噶爾三路軍只有一路到位,其餘兩路還沒來。到位的准軍有2萬人,為了打破僵局,傅爾丹親率萬人於6月9日向準噶爾軍隊發起進攻。

6月18日,清軍先鋒1000人和准軍交戰。 6月20日,清軍在博克托嶺和准軍大規模交戰。戰爭初期,清軍占領了山嶺的南北高地,顯示出了清軍旗兵不俗的戰力。但到21日,傅爾丹突然下令全軍後撤30里。起初清軍因為有占領高地的優勢,還能保持陣型,井然有序地撤退,可不久趕上天氣大變,「 正走之間,忽然天陰下雨,風雹大作,彼此攪戰一處」,撤退變成了潰敗。22日,大部隊行至和通泊,而負責殿後的清軍被全殲,傅爾丹只得在和通泊下寨紮營。傅爾丹設置三座營寨,滿八旗為中營,蒙古旗兵為一營,黑龍江出身的索倫兵為一營。

戰場上的八旗子弟

22日凌晨,索倫營將領李色逃跑,全營崩潰,索倫兵的逃亡使得軍心動搖,導致蒙古旗兵也開始出現逃亡。23日,准軍開始進攻,蒙古兵全軍潰敗,蒙古土默特部副都統當場率兵投奔准軍。三營之中,只剩滿八旗4000餘人,而准軍人數多達20000餘人。4000名八旗兵頂住了萬名准軍的進攻,但巨大的人數差距,使得清軍敗局已定。

25日,傅爾丹突圍,負責斷後的參贊大臣戰死。經過三日狂奔,傅爾丹才突圍成功,而一路上滿八旗丟棄輜重盔甲無數。當他們回到科布多城時,清軍僅剩2000餘人。和通泊一戰,清軍陣亡近7000人,其中北京籍八旗士兵死亡人數達4583人,而陣亡副都統以上的高級將領達14人!要知道,北路清軍皆是駐京旗兵,不論滿八旗、蒙八旗還是索倫兵都被認為是清朝軍事的支柱,而京籍旗兵更是清朝皇帝親信中的親信。在這場戰爭中,旗兵損傷如此之多,高級將領陣亡如此之巨,幾乎罕見。和通泊慘敗也成了清朝對蒙歷次戰爭中唯一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潰敗。

和通泊之戰簡圖

文史君說

和通泊之戰的失敗,使得岳鍾琪西路軍也因獨木難支而潰敗,雍正築城進剿的戰略也徹底失敗。而準噶爾部則趁和通泊大勝之際,又開始東進。次年,準噶爾部越過科布多,直接洗劫了漠北蒙古諸部落,駐守科布多的傅爾丹卻不敢出擊。清軍的懦弱極大地撼動了清朝在蒙古諸部落中的威信,漠北蒙古諸部的造反之心再起,巴濟、墨爾根綽爾濟等漠北貴族更是公開投奔準噶爾部。和通泊之戰的失敗險些顛覆了康熙以來的對蒙攻略。

參考文獻

1、《清世宗實錄》,中華書局,1985年。

2、《平定準噶爾方略》,(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

3、張建:《和通泊之戰新研——以黑龍江兵丁為中心》,《清史研究》2010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 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 haoranwensh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67b704a332159a5575502376fef1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