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愛「一個人」是什麼樣?

2023-08-22     筆記俠

原標題:真正愛「一個人」是什麼樣?

《更新書堂》·第381篇

內容來源| 本文摘自機械工業出版社書籍

《完整人格的塑造》安東尼·斯托爾 著

責編| 金木研

第 7645 篇深度好文:3488 字 | 9 分鐘閱讀

一、什麼是成熟的關係?

人在孤獨之中,既無法發展也無法實現自己的人格;個體人格的成熟與人際關係的成熟是齊頭並進的。

什麼是成熟?我們能說清什麼是成熟的關係,能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嗎?

這絕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因為「成熟的關係」這個概念,取決於根深蒂固的主觀假設。儘管我們很容易發現各位作者對於「不成熟」的看法,但很難找到他們對於「成熟」的觀點。

對於有些精神分析師來說,與異性建立滿意的性關係是人際關係成熟的重要標誌。誠然也有一些精神分析師對這種標誌並不認同。例如,瑪喬麗·布賴爾利(Marjorie Brierley)就在她的《精神分析新趨勢》中寫道:

經驗表明……具備性能力,卻不能從個人角度去欣賞性伴侶的情形絕非個例。這也許在男性身上更普遍,歷史悠久的「女性自卑」(feminine inferiority)可能助長了這種現象的發展。

對於「從個人角度欣賞」這個概念,布賴爾利既沒有給出定義,也沒有進一步闡釋。在我看來,這是令人惋惜的疏忽。

因為我認為,這種「從個人角度去欣賞」正是成熟人際關係的最終表現。在一個著名的段落中,榮格描述了他腦海中的醫生與患者在治療情境下的理想關係。

如果醫生想為他人提供指引,哪怕只是陪伴他人一程,他都必須接觸對方的精神世界。當他在做評判的時候,就絕不能有這樣的接觸。無論他有沒有把這評判說出來,都是毫無分別的。

反之,隨意附和患者也毫無益處,這種做法像指責一樣,只會讓患者疏遠醫生。只有態度公正客觀,我們才能觸及他人的內心。

這聽起來像是科學上的公理,但有可能與單純的理性和疏離的態度混為一談——而我想表達的意思完全不同於此。

這是一種人性,是一種深深的敬意:既尊重事實和事件,也尊重受這些事實和事件困擾的人。這是對這種人生奧秘的敬意。

也許有人會表示反對:這段論述指的是一種特殊的情況,即醫生與患者間的關係。但是,榮格經常強調,醫生總是以「人」的身份參與治療。

我認為引用榮格的這段話來佐證他對於理想人際關係的看法,並不算曲解了他的觀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話中的「公正客觀」位於兩個極端的中間:一端是「評判」,另一端是「隨意附和」。

因此,要觸及對方的心靈,就要認識到他與自己的不同,並尊重這種不同。評判暗指對方應該做出改變,附和意味著自己的態度不如對方的正確。在理想的關係中,每個人都會尊重對方,把對方視為具有內在價值的人,不試圖改變對方。

「成熟的依賴」這個概念是費爾貝恩情感發展階段論的最後階段。他對這個概念的闡述是:

成熟與不成熟的依賴,其差別在於前者既沒有單方面的合併(incorporation)態度,也沒有原發性情感認同(primary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的態度。

恰恰相反,成熟的依賴具有一個顯著特徵,那就是分化的個體能夠與分化的客體建立合作關係。論及合適的生物學客體,關係當然與性有關;但在這種關係中,對於兩個分化的個體而言,付出和索取是均等的,他們之間也不存在依賴程度的差異。

此外,這種關係中也不存在原發性認同與合併。至少這是理想的情況。當然,在實際情況中,這種境界不可能完全達到,因為每個人的力比多發展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

這段論述遠比榮格的詳細,但我相信他們的基本觀點是一致的。有趣的是,這兩位作者都從消極面開始論述:理想既不是這樣,也不是那樣,而是兩者之間的情況,或者是超越兩者的情況。

二、成熟的人際關係,

不是讓其中一方的人格消失

費爾貝恩所說的「合併」與「認同」這兩種態度,與大眾更熟悉的支配與順從、施虐與受虐等概念息息相關,甚至是後者的基礎。

與另一個人合併,就是要吞沒他、壓制他、毀滅他;歸根結底,就是不將對方視為一個完整的人。

向他人認同,就是失去自我,任由自己的身份認同被他人的身份認同所掩蓋,讓自己被壓制;歸根結底,就是不將自己視為一個完整的人。

在榮格看來,評判他人就是一種自認為優越的態度;隨意附和就是妄自菲薄的態度。

人格的消亡有兩種方式,要麼毀滅對方,要麼被對方吸收。成熟的人際關係則要求自我和對方都不可以消失,雙方都要致力於認可與實現對方的人格。

雖然這兩種態度對於成熟的關係具有同等的破壞性,但我們更傾向於譴責其中一種,而非另外一種。

權欲薰心、利用他人作為走上權力寶座墊腳石的人,他們會招致廣泛的譴責。無論私下裡被多少人仰慕,冷酷無情的人都更容易受到批評而非尊敬。

沒那麼自信、果斷的人會向他人認同。雖然同樣難以與這種人建立關係,但這種行為卻往往受到讚許。恭敬順從、放棄自己的願望,為迎合他人的欲求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多麼可敬,多麼無私!

這種人難以意識到過度的順從就像過度的自信一樣糟糕,而成熟要求在關係中相互平等。費爾貝恩將性關係包含在他的「成熟」概念里,我之前也談過,許多精神分析師將性關係視為成熟的標準。

但在費爾貝恩看來,儘管人際關係的成熟包含與異性建立性關係的可能性,但其內涵不止於此:

與此同時,我必須強調,並非建立了性關係,客體關係就能令人滿意。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建立了滿意的客體關係,真正的、性器的性慾才得到了滿足。

三、什麼是愛「一個人」?

在他的著作里,費爾貝恩關注的是完整的人,而不僅僅是本能驅使的軀殼。他重申,兒童的基本需求是有人愛他「這個人」。

談到精神分裂和抑鬱狀態的原因時,他寫道:「在這兩種情況下,兒童的創傷都是他感到沒有人真正愛他這個人,而他自己的愛也得不到接納。」

但是,很難說什麼是愛「一個人」。我認為在前面的引文中,榮格和費爾貝恩都透露出他們覺得這件事很難,但很明顯的是,憑藉自身經驗,兩人都很了解他們所闡述的那種關係,也相信那種關係的價值。

費爾貝恩認為,在初始階段里,嬰兒既完全依賴於他的客體——母親,也完全地向母親認同。關係的成熟過程包含主體與客體的逐漸分化。

「正常的發展會經歷一個過程,即客體的逐步分化與認同的逐步減少。」也就是說,一個人越是獨立、自立,他越能視他人為獨立、自立的個體。

因此,成熟的關係有一個方面,似乎就是既不支配他人,也不受他人的支配。

但是,人和人之間不是平等的,因此可以說這種關係是不可能存在的:無法想像存在這樣一種關係,兩個人之間旗鼓相當,一個人某方面的天賦或成就不會高過另外一人。

人並非生而平等,但有著相同的處境;無論人與人的遺傳天賦有何差異,地位有多懸殊,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人,因此在情感上是有聯繫的。

此外,成熟並非只是天賦異稟者的專利:我們多數人可能都見過一些社會地位低微、智力有限的人,但他們獨特的人格和生活方式依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賦的差異並不會破壞我所說的成熟關係,不過確實會使建立這種關係更加困難。就像社會背景的差異可能會妨礙幸福的婚姻,但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礙。

心理治療師很容易認識到這一點,因為他通常有幸能深刻了解許多不同背景和天賦的人,這些人可能強於他,也可能不如他。因此比起其他職業的人,心理治療師的熟人可能多得多。

我們與他人的日常交往,都會受到社會習俗的影響;與人打交道時,我們常常不能把對方看作獨立的個體。商店老闆就是商店老闆,醫生就是醫生——不是一個人,只是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職能或技能,恰好我們當時用得上而已。

我們不了解這些個體,如果我們認識了社會角色背後的他們,也許會感到驚訝。甚至親密關係也能如此膚淺,許多性關係也是這樣的兩個人相遇:男人只是個男人,女人只是個女人,除此之外雙方都對彼此沒什麼了解,也沒有進一步了解的願望。

心理治療師每天都要面對關係問題,而在這種關係里,他和患者都要面對對方這個人,此時社會角色就不重要了。

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都知道,當他充分了解一名患者的時候,有時會達成片刻的理解,讓他和患者都產生某些新的領悟,發現某些真相,並且被彼此看見。

在這種時刻里,他們不再防備,不再隱瞞,兩個人面對真實的彼此,沒有恐懼,沒有偽裝。此時不再有優越與低下、支配與順從、聰慧與愚笨、付出與索取的分別。

更確切地說,兩人之間只有對彼此人格的理解:先理解對方,進而理解自己,或者反之,由己及人。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9月16日,筆記俠「AI新視野,增長新勢能」第二屆新商業智能大會,將在杭州寶盛水博園大酒店舉辦。

眾多行業大咖、一線企業、初創公司在這裡聚集,分享彼此對AI的認知和經驗,幫你發現AI帶來的增長勢能,看到未來,融入未來,成為未來!

余票不多,先到先得。

分享、點贊、在看,3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c3bcb51f8ea0f9bfc488ef6b1b798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