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元一根的鮮食玉米,真的這麼好賺?

2022-10-12     壹讀

原標題:6元一根的鮮食玉米,真的這麼好賺?

玉米,從來沒有像今年這樣受到這麼多的關注。

起因是一場關於「一根玉米到底應該賣多少錢」的討論和罵戰。

7毛?3塊6?6塊?8塊5?

這個問題之下,主播辛巴,直播電商「東方甄選」及其主播董宇輝,玉米供貨商「東北農嫂」,乃至聞名全國的河南超市「胖東來」,全都被牽扯進這一場「玉米事件」中。

一時間辛巴道歉,東方甄選下架鮮食玉米,東北農嫂直播間從單日觀看人數翻了幾十倍到停播,胖東來商超再刷一波好感……事件的焦點日漸模糊。商場罵戰與流量爭奪背後,鮮食玉米本身還有多少故事沒有講透?

此玉米非彼玉米?

很多人是在這次罵戰中第一次被科普了「鮮食玉米」的概念。

主播辛巴將玉米的7毛成本價與包裝後的6元零售價直接對比,一句「喪良心」,幾乎將扛著「助農」大旗收穫一票好感的東方甄選,直接推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隨後東方甄選主播董宇輝回應,給人吃的好玉米,從地里收購成本價就是2塊錢一根。

原來,人吃的和家畜吃的是不一樣的玉米,體量也相差巨大。據CCTV17農業農村頻道報道,2021年中國玉米消費量2億8205萬噸,超六成是飼用,僅有960萬噸是人們作為口糧消費的,只占總消費量的3%。

鮮食玉米,區別於籽粒玉米、青貯玉米,是在乳熟期採收,並像水果、蔬菜一樣食用其鮮嫩果穗的一類特用玉米,具有營養價值高、口感好、附加值高、效益好、低脂高纖維等優點和特性。

圖/圖蟲創意

中國種子協會鮮食玉米分會會長、北京華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賈俊告訴有意思報告,鮮食玉米對於選種、採收、運輸、加工等各流程都有很高的要求,主要分為甜玉米、糯玉米和甜糯玉米三種。鮮食玉米作為玉米的細分品類,在國內算是比較「年輕」的,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費者營養膳食理念的普及,近年來鮮食玉米的市場規模幾乎一直以10%-15%的速度增長。

以北京為例。據2022年中國(京津冀)鮮食玉米大會上的消息,自2016年起,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到今年種植面積已從2016年的3.3萬畝,增加至約4萬畝。而今年7月京郊鮮食玉米上市時,北京市場日上市量都保持在1000噸以上,北京人每天要吃掉上千噸的鮮食玉米。

那麼鮮食玉米賣6塊錢一根到底是否合理?

鮮食玉米通常按穗銷售,農業數據平台「農小蜂」發布的《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研究簡報》顯示,鮮食玉米市場批發價為1.2-1.5元/穗。賈俊也表示,單根優質鮮食玉米的種植成本約為1.2-1.3元,去除殘次品等損耗,1.5元是正常成本。

但從全國市場的角度,農產品的成本與售價之間遠不只有種植戶與消費者兩方。除非是農民直接運到市場,且不計算人力、運力等成本,否則農產品必然存在成本外的加價,中間渠道和銷售商沒有人是免費勞動力。

這也就是東北農嫂作為東方甄選供應商,直接上場與經銷商PK後遭遇不少惡評的原因。幾天後胖東來宣布召回廠家建議零售價8.5元的東北農嫂鮮食玉米產品,更讓東北農嫂陷入更深的負面輿論之中。暫且不論雙方售賣的是否為同品質同大小的玉米,供應商借熱度「趁火打劫」式的推銷,確有破壞商業規則之嫌。

據《經濟日報》報道,有統計表明,我國農產品流通成本約占總成本的40%,鮮活產品和果蔬產品甚至占60%以上。

鮮食玉米就是後者這樣頗為「金貴」、流通成本超高的產品。《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玉米採摘後6小時內水分和含糖量都迅速下降, 風味、口感都逐漸下降。傳統市場的散裝玉米,從採摘到走上貨架,往往超過24小時,香氣、甜味、水分都會發生改變。

所以更好地保存了玉米風味的真空包裝鮮食玉米,在經過嚴格選種、種植完成後,需要快速採摘加工,煮熟封裝並速凍,再通過冷鏈運輸送往全國,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要向上加價。「算上損耗,終端零售商一般要賣5元左右才不會虧本。」賈俊總結道。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執行所長崔麗麗教授認為,農產品的品類品種和品質分級是一個極其專業的領域,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認可的標準和操作模式。雖有不少品類的農產品市場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通行標準,但任何一個銷售渠道可以根據自己的消費人群選擇適合價格帶的產品進行銷售,並不會出現「穀賤傷農」的情況。

6塊錢的鮮食玉米,也根本談不上什麼「喪良心」的買賣。

鮮食玉米能夠成為農產品的商業範本嗎?

此次事件的熱度過後,6塊錢/根的鮮食玉米正在為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不過市場主流仍舊是價格接近成本價的非加工玉米,《中國鮮食玉米產業研究簡報》顯示,鮮食玉米產品形式主要是鮮果穗銷售和速凍加工,其中鮮穗銷售量占鮮食玉米總量的60%-70%,速凍加工量占30%-40%。

但價廉物美的鮮穗受到產地和季節的極大局限,無法在更大的市場流通,口感、品質和衛生條件也難以保證。

賈俊表示,相對高價的鮮食玉米目前更多地通過直播電商和餐飲便利店銷售,整體比例預計只占5%。相對而言,這類產品往往有較為系統的品控流程,作為流通商品受到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

玉米作為低脂肪高纖維主食,正在成為傳統主糧的重要補充替代品。《2022鮮食玉米消費趨勢白皮書》顯示,根據天貓鮮食玉米銷售數據,鮮食玉米作為整體玉米中的重點品類,近年來銷售占比已經提升至87%。

曾負責某品牌鮮食玉米項目的數字營銷總監千千告訴有意思報告,相對高價的鮮食玉米通過全流程管控,一定程度上能夠保留玉米剛從地里摘下的味道,不僅健康美味,也更加方便衛生。產品較多地面向有一定消費能力的新中產以上家庭,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

不過,同樣也是鮮食玉米資深消費者的千千表示,鮮食玉米雖好,但整體上依然沒能超越農產品的一些通病,也暴露了農產品在品控、運輸、儲存過程中的痛點與難點。就其個人的觀察與調研來看,購買同品牌同款不同批次產品時,口感上偶爾會出現偏差,也存在部分真空包裝漏氣等問題。

對此,賈俊也認為,新鮮度是鮮食玉米的價值所在,當前阻礙鮮食玉米向更大市場發展的最大阻力正是保鮮與運輸。進一步完善冷庫、氣調保鮮庫、冷藏車、冷藏箱等冷鏈物流裝備將是未來的行業發展重點,也為農業優化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利用數字化平台開拓農產品銷路是未來的大趨勢,鮮食玉米從電商平台開始「出圈」便是有效的嘗試。藉助更大的平台,讓優質農產品不斷向著品牌化、品質化的方向發展,不僅是農業做精做大的途徑,也是更大意義上的「助農」。

過去往往強調沒有「中間商」,但在當前商品異常豐富、業態形式多樣、競爭激烈的消費市場中,渠道、平台等「中間商」對於產品的產地、品種、品質等多方面的篩選、供應鏈的把控,以及商品的市場定位、品牌聲譽構建和渠道流量獲取等,這些都對商品銷售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農產品也不例外。」崔麗麗表示。

一年四季、隨時隨地都可品嘗到的健康美味,預包裝鮮食玉米或許尚不足以稱作優質農產品的商業範本,但其背後不斷完善的產業鏈條正在為現代農業描畫出更好的藍圖。

點擊觀看有意思報告視頻

點擊圖片閱讀 | 《甄嬛傳》里,皇帝的床上為什麼總有那麼多被子?

點擊圖片閱讀 | 為什麼男人腦袋總掉色?

如果你覺得今天的文章還不錯

動動手指給壹讀君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f0eb24a67e81e1fb4ac332410adb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