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近現代京津畫派中的一位具有時代意義的典型畫家,是天津美術事業及博物館事業的奠基人。他在近代書畫史上的地位與影響,在天津美術界,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天津當年的老畫家中劉奎齡和劉子久並稱為「天津二劉」,劉奎齡的工筆花鳥走獸稱譽當年畫壇,而劉子久的北宗山水則開創了當年天津國畫山水的新時代,稱雄於天下。
劉子久
劉子久
(1891.5—1975.3)別名飲湖、光城,天津人,人民美術教育家、博物學家。初學測量,繼嗜國畫。從事國畫創作和教學20餘年。曾任天津市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天津分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有《支援前線》、《長城放牧》等。
1920年畢業於北京陸軍測量學校高等班,隨即參加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在金城指導下,劉子久系統臨摹了明清以來許多名家名作,在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傳統技法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1926年金城病逝,劉子久在北京畫界漸覺舉步維艱,於是在1931年返回津門故里。
他帶頭走出畫室,到祖國的各地寫生,「收盡奇峰打草稿」,率先創作出一系列具有時代精神風貌的新山水畫,被譽為新中國新山水畫的開路先鋒。他以《芥子園畫傳》為基礎,加上自己獨特的山川閱歷,使他筆下的山水畫與當時所有山水畫家的面貌都有很大的差別。
他一生的繪畫都保持在傳統的規範之中,到了老年隨意揮灑但不逾矩,畫面上的一樹一石都可以作為課徒的標準畫稿,畫樹講究三叉九頂,前後高低錯落;石分三面,陰陽相背、大小相間。他的繪畫標準很顯然來自於《芥子園畫傳》所教授的畫法安排,是他受益終身的不二門法。
1934年,在嚴智開的邀請下,劉子久先生在天津美術館任秘書兼國畫導師。對於美術館的工作,子久先生感情投入,積極熱情,對職責分內之事一絲不苟。
在國畫授徒上,劉子久先生也非常認真。當時美術館有兩個國畫班,一個是正班,又稱為研究班,另一個是星期班。採取非學歷教育的形式,從學者都是為了學真本事而來,不是為了求取文憑。因天津沒有研習國畫的官辦機構,所以學員很多。教學採取堂上授課的方式,有專門的教室。
上課時子久先生邊講邊做示範,一招一式的來龍去脈,都在現場的演示中一一交代,過程中加以耐心的解釋。平時畫了大量的教學畫稿,每次上課都能保證學生人手一張,每周換一次畫稿,學生自始至終有畫稿臨摹。作業則給予修改和講評,使學生受益良多。
十餘年間,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得意者20餘位,現代馳譽畫壇的王頌余、孫克綱、劉繼卣等人都是當年學生的優秀代表。劉子久先生的師表風範,更給後學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王頌余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老師不僅教我以藝,更養我以德。
劉子久作品欣賞
(圖文來源於網絡,請讀者自辨真偽;
版權歸原作者,僅供學習交流,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SXG28BMH2_cNUgRVe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