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特大暴雨檢驗城市韌性

2023-09-09     深圳晚報

原標題:極端特大暴雨檢驗城市韌性

█ 深圳晚報評論員 張小漁

特大暴雨,突襲深圳。

7日傍晚到8日上午,深圳遭遇罕見特大暴雨。截至8日上午10時,降雨打破了深圳市1952年有氣象記錄以來7項歷史極值。

面對這場異乎尋常的極端特大暴雨,深圳經歷了一場極限考驗,承受了一次超強負載下的壓力測試,展示了一座超大型城市面對極端突發自然災害時的頑強韌性和綿綿溫度。

作為城市的硬體,也是城市韌性的基礎底座,深圳的各項基礎設施經受住了嚴峻考驗。儘管龍崗中心城、羅湖國貿等區域出現了短暫內澇,但迅速有力的處置避免了發生嚴重次生災害。暴雨期間,地鐵、公交等公共運輸雖然出現不同程度停運,但在暴雨漸停以後,也迅速恢復運營,對市民日常通勤的影響被限制在最低的程度。整座城市的基礎設施,以良好的安全係數抵禦了暴雨侵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呈現出可信賴的運轉品質和抗風險能力。

良好的基礎設施之外,科學高效的組織調度,成為抵禦特大暴雨的堅強保障。城市應急管理是一項複雜精密的系統工程,涉及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細微末節。從暴雨之前的監測預警、對策籌謀,到暴雨中的統籌調配、合力推進、應急處置,再到暴雨後的風險評估、秩序復原、查缺補漏,深圳決策部門與應急管理系統一直保持著穩健高效的工作節奏——暴雨預警信息不間斷髮布,審時度勢採取排洪措施,適時實行交通管制,妥善疏散轉移受災群眾,大範圍開展民政救助,儘速恢復城市秩序……各項工作緊張有序、有力有效。

健全完善的組織調度,對應著敏捷反應、果敢行動。深圳氣象、應急、交通、消防、水務、地鐵、機場、口岸、供電、民政等職能部門及深圳各區,紛紛聞令而動,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風裡來雨里去」,逆風而行、沐雨而去,到大雨瓢潑的街面上去,到重點防禦區域去,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圳消防出動3000餘人,轉移營救被困群眾1800餘人;深圳交通運輸部門出動檢查人員2200多人次,車輛940輛,巡查道路6243公里;深圳地鐵緊急調集1600餘人參與搶險……關鍵時刻,各職能部門、民生部門等成為城市的捍衛者、市民的守護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忠實踐行者。

當然,我們還忘不了所有深圳人的守望相助。暴雨一夜,許多深圳人未眠。有人堵在路上,有人困在雨中、更多的人在守望相助……見過「大風大浪」的深圳人,理性自持、熱情擔當、果敢從容,他們在風雨中自助也助人,勾勒出一幅風雨中的深圳人的文明群像。平凡的人們給我們最多感動。這個不同尋常的暴雨之夜,產生了很多動人心扉的感人故事:7日23時,龍崗中心城黃閣路,一市民雨中站立40分鐘,清理井蓋垃圾助排水;8日凌晨2時30分左右,福田區南園街道,一受困的計程車艱難駛出積水區,仍然不忘送乘客歸家,而旁邊群眾一直為計程車司機加油鼓勁;凌晨4時左右,福田濱河新村22名群眾被困,其中還有10名盲人。深圳公益救援隊水上搜救隊接到求助後立即出動,配合街道進行轉移,成功救出所有群眾……這就是深圳人守望相助的力量、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這些甚至說不出名字的普通人,以其勇敢、良善和公心,而成為「深圳溫度」的傑出代表。

城市韌性的形成,並非朝夕之功。它是硬核的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訓練有素的公共機構,眾志成城的民間社會、高素質的市民隊伍的集大成者。城市韌性歸根到底,是城市所能給予市民的穩穩妥妥的安全感、獲得感、歸屬感。

「突發情況緊急處理方面,深圳從來沒有落後過誰。」「深圳是一座很有溫度的城市,也是我一直嚮往的地方,期待有一天和深圳撞個滿懷。」「暴雨無情人有情,城市的韌性體現,拓荒牛精神永存。」……從網友的跟帖可以看出,深圳在這場特大暴雨中展現出來的韌性與溫度,得到了廣大市民和全國各地所有關心關注深圳的人們幾乎一致的正面評價。毫無疑問,這也激勵著深圳在城市應急管理和安全發展方面不斷努力、力求做得更好。

暴雨方歇。當前,深圳正在全力以「復」。

截至發稿時,龍崗區積水消退,道路出行基本順暢,地鐵正常運行;羅湖區相關區域積水已退,路面交通現已恢復正常;深圳機場運行總體平穩有序;大部分口岸通關順暢,出入境大廳井然有序;深圳地鐵、公交、計程車,都在迅速恢復日常秩序。

市民日常生活,正在加速回歸常態。而常態就是最大的幸福。歷經暴雨洗禮後的日常生活,更顯珍貴。

雨還在斷斷續續地下,因暴雨而產生的危險隱患還沒有完全消除。暴雨防禦,考驗的是意志、作風和責任感,也考驗著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考驗著城市韌性。

我們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極端負責的態度,全力做好本輪強降雨應對工作,不容一絲僥倖、不容一個盲點,凝聚起全社會團結一心防汛救災的強大合力,堅決打贏強降雨防禦這場硬仗。

而從更長期的視角出發,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持續增加。深圳作為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作為先行示範城市,必須不斷增強城市安全發展意識,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努力超前發展,以更強的城市韌性、更高的城市文明素養,為廣大市民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b3af7384e6e46fb2efa3607d786a8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