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屬納入保障範圍,軍人安心備戰,再也不用為家庭發愁了

2019-09-11     軍中三劍客

劍客君 三劍客

但,如果劍客君再不說說軍屬保障卡的事,可能後台要炸了。

1

軍屬太需要優先優待優撫了。一張一句話:他們太辛苦了!

比如,軍嫂,與付出為伴。

在內蒙古的阿爾山,中蒙界河哈拉哈河在冰面下靜靜流淌。那裡有座三角山哨所,海拔1039米。

1984年初夏,時任連長李相恩帶隊巡邏,突遇山洪。為救和駐地牧民,李相恩不幸被哈拉哈河湍急的水流捲走,從此杳無音信。

妻子郭鳳榮堅信丈夫一定會回來,於是在哨所旁種下一棵樟子松。26年後,這位軍嫂不幸身患絕症,彌留之際留下遺囑,死後要把骨灰撒進哈拉哈河,永遠陪著丈夫駐守邊關……

那棵松樹也已長成了「相思樹」。矗立在風中,永遠寄託著這段感人肺腑的愛情!

還有一則真實的故事。

雲南邊防某連有一片「蜜月桔」——連隊副指導員回家結婚,為了趕上栽種節氣,蜜月沒過完就背著200棵家鄉的金桔樹苗趕回連隊。

他與新婚妻子相約,等到桔子成熟時接她來探親。可快要等到這一天時,這位副指導員卻在保衛邊疆的戰鬥中犧牲了。

妻子趕來,只有剛剛成熟的金桔在風雨瀟瀟中等待。

我們難以知道,桔子的真正滋味,我們惟有向最可愛的人、向千百萬默默奉獻的軍屬致敬!

2

普利茲的一句名言:要當「桅杆上的瞭望者」,不讓「大船」觸礁。他雖說的是記者,但適用於各行各業。對於軍屬的優先優待優撫,需要的是提前瞭望,需要的是一葉知秋的見微知著。

一方面是,社會資源越來越緊缺,物資生活代價越來越高,個體的能力顯得弱不禁風,另一方面,軍人的尊崇又迫在眉睫,這中間的天平,就是政策制度。只有政策制度出手,發揮優勢,才能解決好這些棘手難題。

比如,去年,新規出台,增加軍屬來營探親報銷路費的次數累計2次,兩個來回,再算上軍人的2次休假,分配均勻的話,一個軍人家庭也可以一起度過春夏秋冬,兩個季節在軍營,兩個季節在故鄉。

其實,增加報銷路費的次數,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這也體現了對軍人和軍屬團聚的鼓勵和支持。

後來的政策逐漸明晰,比如:

結婚分居異地的現役軍官,每年按全額標準2倍計發1次探親路費。也就是說,不管你休不休假,1年都給發2次來迴路費;

夫妻分居異地軍官家屬,實際來隊探親,如地方不能核銷,每次可憑有關證明按全額標準計發,每年累計不超過2次。也就是說家屬來隊以前只核銷1次,現在增變成了2次;

全額路費包括往返交通補助費、中轉住宿和途中伙食補助費。也就是說,不管軍人還是軍屬路上的花費,部隊全包;

與幹部、士官配偶同行來隊探親的子女路費,不滿18歲的,憑證明,部隊也可以核銷……

3

前段時間,武警的保障卡全軍通用,看病也實現了全軍通行,這實際上軍人保障卡實現醫療一卡通的「續集」。

所以,這次的軍屬保障卡信息採集,儘管沒有出台具體卡片發放時間,但應該來說,是一次積極的嘗試和準備。

這次採集的範圍是:軍人的父母、岳父岳母,軍人的愛人及小孩;家庭中有多名軍人(比如雙軍人),每名軍隊人員需要分別採集。而其中, 子女採集無年齡限制。而在以前,軍人子女享受優惠醫療通常是保障到18周歲。

我們無法預計這張卡的優先優待力度有多大,但至少有「軍屬就醫優先卡」的功能。

實際上,兩年以前,無錫聯勤保障中心福州總醫院,就已經在實行「軍屬就醫優先卡」了。

戰士小盧是親歷者。

他的岳母突發疾病,自己因任務無法及時回家,便讓妻子陪同岳母到該院「軍人軍屬診療區」就診。在妻子出示了他本人的士兵證、單位證明後,岳母當天就被順利收治住院治療。

我們都有一個樸素的信念:對軍人的優先優先,直接反映了社會對軍人價值的認同。軍地合力抓好軍人軍屬優待政策的末端落實,杜絕軍人優先有名無實,才能提升全民國防觀念的有效途徑。

如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為了避免空談,那就從軍屬保障卡開始吧!

我們期待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q4K20BJleJMoPMFCFl.html




留不下的士官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