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規劃,4年研製生產,蘇聯第一枚洲際飛彈的籌備過程

2022-08-0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10年規劃,4年研製生產,蘇聯第一枚洲際飛彈的籌備過程

二戰以後,在消化和掌握原先德國V-2飛彈技術基礎上,蘇聯在1950年10月正式裝備P-1近程飛彈。此後1952年開始裝備其改進型P-2近程飛彈。1955年,第一款中程地地飛彈P-5裝備蘇軍。之後在同年6月裝備了擁有核戰鬥部的P-5M核飛彈。

蘇聯第一枚飛彈P-1

除了研製中程和近程飛彈外,遠程飛彈的研製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展開,初期工作是在研究德國飛彈製造技術基礎上進行的。1946年3月,科羅廖夫做了關於恢復和研製A-9飛彈設計的報告。隨後,1949年以捆綁的3枚還在研製的P-3飛彈為基礎,國防科研第4研究所的季洪拉諾夫開始相關工作。1950-1952年,進行了不同類型遠程飛彈H-3的研製工作,包括彈道和巡航飛彈,還有射程5000-10000千米,戰鬥部重量1-10噸的捆綁式飛彈。1950年12月4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決議,進行射程5000-10000千米,戰鬥部重量1-10噸的各類型遠程飛彈製造前景研究。1951年12月27日,科羅廖夫在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和科學家代表會議主席團做了《關於遠程彈道式火箭發展遠景研究的報告提綱》,此後1952年1月16日又做了《關於遠程有翼火箭發展遠景研究的報告提綱》。

P-5飛彈

1953年2月13日,蘇聯部長會議發布443-213號政府文件《1953-1955年蘇聯遠程飛彈研製決議 》。文件決定在未來2~3年時間內,蘇聯將致力於發展射程超過8000千米的遠程彈道飛彈,決定開始進行課題為T-1和T-2洲際飛彈的研製工作。課題T-1為射程7000-8000千米的兩級彈道飛彈,課題T-2則為研製幾種方案的洲際巡航飛彈。最終根據T-1課題研究成果,制定了蘇聯第一枚國產洲際彈道飛彈P-7的設計方案。而T-2課題的研究成果則主要用於風暴號和暴風雪號洲際巡航飛彈的研製。

根據決議,預想中的遠程飛彈射程為8000千米,戰鬥部重量不低於3噸,一級發動機推力180-200噸,二級發動機推力45-50噸,飛彈誤差15千米,採用慣性或者無線電導航。

文件中任命第88研究所科羅廖夫擔任遠程飛彈的總設計師、米申為副總設計師、揚格利為設計師。文件將遠程飛彈的研製工作上升到國家重大任務的層面上,責成武器裝備部部長烏斯季諾夫、工業通信部部長阿列克先科、造船工業部部長諾先科、電力工業部部長葉夫列莫夫、農業機械製造部部長斯捷潘諾夫、機械儀表製造部部長巴爾什、航空工業部部長赫魯尼切夫、軍事部部長華西列夫斯基、有色冶金部部長羅馬科、化學工業部部長基哈米洛夫、建築和道路機械部部長福明、重型機械製造部部長卡查科夫、運輸機械製造部部長馬克薩列夫、汽車拖拉機工業部部長哈拉莫夫、高等教育部部長斯托列托夫、煤炭工業部部長巴巴科夫、有色冶金工業部部長傑沃森、電力部部長日梅林、生產建築材料部部長尤丁、蘇聯科學院主席涅斯梅亞諾夫等共同承擔蘇聯遠程飛彈的研製任務,並在兩星期之內確定飛彈研製計劃中各個項目負責人的職責和工作任務;在10日之內向國家計劃委員會提交有關飛彈研製的組織和技術材料計劃書;三星期內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和國家供應委員會向部長會議彙報。烏斯季諾夫、阿列克先科、赫魯尼切夫、華西列夫斯基、涅斯梅亞諾夫在兩個月之內向蘇聯部長會議提交遠程飛彈無線電系統研製和試驗計劃書。在飛彈研製工作開始後,根據決議規定,烏斯季諾夫等人每年定期向部長會議提交兩次總體工作進程報告。

P-7洲際飛彈

就在研製工作緊張進行之中,蘇聯最高領導人也發生了變更。1953年3月5日史達林去世之後,經過黨內鬥爭,同年9月赫魯雪夫成為第一書記。對於此後蘇聯戰略火箭軍的成立,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無疑是最終決策者,這和他本人熱衷於飛彈分不開。在赫魯雪夫的回憶錄中,對於他在成為國家領導人後與科羅廖夫的見面作了如下的描述,「在史達林死後不太久,科羅廖夫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中彙報了他的工作。我不想言過其實,但我要說當他給我們看時,我們就象一群綿羊第一次看見一扇新門一樣。當他給我們看他的一枚火箭時,我們覺得它簡直象一根巨型的雪茄煙狀的管子,我們不相信它會飛。科羅廖夫帶我們去參觀發射台,並且打算給我們解釋火箭如何操作。我們就象市場裡的農民一樣。我們繞著火箭轉來轉去,用手摸摸它,拍拍它,看看它是否夠結實-除了舔舔它以便知道是什麼滋味外,我們樣樣都做了。。。當他詳細說明或為他的見解辯護時,你可以看到他的眼睛裡閃爍著光輝。他的報告也總是明晰透徹的模範。他有無限的精力和決心,並且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組織者」。

1953年10月按照課題T-1完成了洲際彈道飛彈的草圖設計,飛彈設計射程7000-8000千米,彈頭重3噸,發射重量170噸。不過由於核戰鬥部的新設計方案,裝藥比之前幾乎增加了2倍。根據決議,1954年1月召開了總設計師會議,討論了有關遠程飛彈與增加頭部重量後續的工作。最終,這次會議通過了P-7飛彈的外觀設計方案。

P-7洲際飛彈核彈頭

為了確保洲際飛彈項目的順利實施,蘇聯還在那個年代專門成立了總設計師委員會 ,主席是科羅廖夫,成員有航空工業部第456試驗設計局總設計師格魯什科,負責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機器製造和儀表製造工業部國家專門設計局總設計師巴爾明,負責飛彈發射設備研製;造船工業部第10科研所總設計師庫茲涅佐夫,負責飛彈指令儀表(陀螺儀)研製;電器工業部第885研究所總設計師梁贊斯基,負責飛彈自主控制系統研製;電器工業部第885研究所總設計師皮柳金,負責飛彈飛行彈道無線電校正系統研製。不過,這個委員會屬於非行政化組織,最早是在1947年根據科羅廖夫倡議建立起來的,這源於前文提及的幾位大師在德國諾德豪森研究所的工作經歷。

蘇聯航天專家合影

註解,從左到右順序依次為梁贊斯基、皮柳金、科羅廖夫、格魯什科、巴爾明和庫茲涅佐夫。

1954年5月20日,蘇聯部長會議做出第956-408號決議,進行洲際彈道飛彈總體的研製工作,將該工作交由科羅廖夫的ОКБ-1設計局,攜帶熱核彈頭的飛彈射程希望達到10000千米。

為了保證國產洲際彈道飛彈的順利試驗以及擺脫美國設在土耳其的情報部門雷達站對於卡普斯京亞爾的監視,蘇聯決定建立新的專用發射場。為此,專門成立的勘址委員會在遠東、北高加索、裏海沿岸等地區中,經過嚴格論證和考察,確定了新的點。1955年2月12日,蘇聯部長會議作出292-181號決議,創建國防部第5科學-研究試驗靶場(Байконура拜科努爾,1982年歸宇航總局)和在卡姆恰托克(克柳奇)的獨立科學試驗站。蘇聯部長會議決定將靶場建在秋拉-塔姆村(Тюра-Там),很快進行了大規模建設。1955年6月2日,蘇軍總參謀部頒布命令確定了靶場的組織編制結構並正式開始建設,這一天成為了靶場誕生紀念日,靶場首任主任是А.И.涅斯捷連科。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它的名字「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而軍方則將其稱之為「秋拉-塔姆」。

1955年拜科努爾建設官兵

連結-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航天發射場坐落在莫斯科-塔什干鐵路上的丘什坦火車站附近,距離莫斯科東南2100千米,拜科努爾鎮西南288千米,鹹海以東約150千米,具體地理位置北緯45.6度,東經63.4度,屬於大陸性氣候。

拜科努爾鎮位於哈薩克塔克奇爾奧爾達區,面積約40平方千米,最早的建築物1955年 5月5日搭建。目前共有7個小區,400多棟公寓,人口6萬多

整個航天城占地面積6717平方千米,南北75千米,東西90千米,海拔90多米,共擁有兩個機場、92個通信基站、470千米鐵路、1281千米公路、6610千米電線、2784千米電話線等。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

整個航天中心布局呈Y形,共擁有9個航天運載火箭發射場區(15個發射場位)、4個試驗洲際彈道飛彈發射裝置、11個火箭和衛星裝配測試大樓、3個航天燃料站和5套跟蹤測量設施。

航天城建立後,發射了蘇聯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個月球探測器、第一艘載人飛船、第一個空間站等,見證了人類征服太空的歷史。

蘇聯解體後,經過協商,俄羅斯在1994年與哈薩克簽訂了20年租用合同。2001年1月又簽訂了新的協議,租用期延長到2050年。

同時,為了加強飛彈研製工作的統一領導,1955年4月,在原中型機械製造部基礎上成立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陸海軍武器裝備特別委員會,委員會由良比科夫領導,2年後的1957年12月改為部長會議主席軍事工業委員會,由烏斯季諾夫擔任主席。做為軍事工業群體的最高指揮機關,這個委員會一直存在到蘇聯解體。同一年的1957年,根據赫魯雪夫改革精神,原先國防工業各部改為蘇聯部長會議的各個國家委員會,蘇聯部長會議國防技術國家委員會開始領導飛彈航天工業。該委員會一直活動到1965年恢復各工業部為止。

編輯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示意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cad35ff1e8a3ac435fb6c4df6fa4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