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源•時事地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煤電 古老的寺廟 - 過去的發電站?是巧合還是我們不知道什麼?

2023-08-06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課程資源•時事地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煤電 古老的寺廟 - 過去的發電站?是巧合還是我們不知道什麼?

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首次超過煤電

據國家能源局7月3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3.22億千瓦,歷史性超過煤電,約占我國總裝機的48.8%。

其中,水電裝機4.18億千瓦,風電裝機3.89億千瓦,光伏發電裝機4.7億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3億千瓦。

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 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為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強大支撐。發電裝機實現快速增長,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穩居全球首位。

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電力系統對各類調節性資源需求迅速增長,新型儲能項目加速落地,裝機規模持續快速提升。 鋰離子電池儲能仍占絕對主導地位,壓縮空氣儲能、液流電池儲能、飛輪儲能等相對成熟的儲能技術保持快速發展,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總體呈現多元化快速發展態勢。

結合各地區新能源資源條件,我國充分利用中東部地區相對較大的新能源併網消納空間,積極推動新能源就地開發利用。在西部地區、北部地區,新能源資源富集地區,科學規劃、布局一批以新能源為主的電源基地和電力輸送通道,實現新能源電力全局優化配置。大力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調節能力。在發電側,加強火電靈活性改造,包括推動抽水蓄能電站、天然氣調峰電站建設。

展望未來,我們將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實現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占中國電力總裝機比例超過50%。

在本文中,我們將回到古代神廟和過去的宏偉建築的主題,根據正史,它們是由銅鑿子和木槌建造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照片。

這些印度神廟裡的柱子很有趣,不是嗎?而且它們的製作非常精細!但這只是一會兒。首先,想一想,它們是否讓你聯想到了什麼?

對我來說,它們讓我想起了現代渦輪機。外觀上有些地方簡直一模一樣。

當然,現代渦輪機完全使用了不同的技術和材料製造,但是你必須承認,它們在外觀上很相似。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現在讓我們看一下這些同樣的神廟內部天花板的結構。

怎麼樣?在現代結構中找到了相似之處嗎?如果沒有,我來幫助你。看下面的照片。

當然,所有這些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但我不相信巧合。

在關於過去的另一種替代能源主題和神廟作為能源發生器的相關討論中,我們在網際網路上找到了太多的"無風無雨"。因此,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思考,進行類比,分析並提出假設。

這裡有一個假設。可能古代文明建造這些宏偉建築的人掌握了一種技術,通過這些複雜的結構可以開採和積累能源。而這些神廟本身則類似於現代發電站。但這只是一種假設。我們不知道事實如何。

現在再次看一下上面的照片。銅鑿子和木槌,你說呢?你們自己試過拿著鑿子做出類似的東西嗎?我相信對很多人來說,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沒有人願意去重複嘗試。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