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創造了新中國多個第一: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場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歷史上依靠落後武器裝備進行的第一場現代化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以志願軍名義第一次出國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實現了我空軍第一次參加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第一次多軍兵種參加作戰、抗美援朝戰爭是我軍第一次陸空協同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使「陣地戰」在我軍歷史上第一次上升到戰略主導地位、抗美援朝戰爭,我軍首次實現在統一指揮下與國外軍隊聯合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首次實行輪番作戰和輪換作戰、抗美援朝戰爭使我軍的後勤保障觀念發生了質的飛躍等。但是,在這場不對稱的戰爭中,在極其艱難的戰爭中,我軍犧牲了很多高級將領,現在為大家盤點一下。
67軍副軍長李湘
李湘(1914年~1952年7月),江西永新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春,志願軍六十七軍準備迎擊美偽軍發動的新攻勢——「春季攻勢」。李湘受命後,帶領作戰參謀及軍隊領導機關幹部多次深入前沿偵察地形,制定作戰方案。在敵軍發動攻勢前夕,他卻病倒了。
李湘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4月加入共青團,9月轉為中共黨員。長征途中,他兩次遇敵作戰而身負重傷,部隊首長曾兩次決定把身體虛弱的李湘留下。可李湘硬是憑著鋼鐵般的意志和無比堅強的信念,沒騎牲口,沒坐擔架,歷盡千辛萬苦,爬雪山,過草地,走完了兩萬五千里。
50軍代軍長蔡正國
蔡正國(1909年~1953年4月),江西永新人。1953年4月12日晚上9時,五十軍在一棟磚瓦結構的民房裡,正在召開軍事會議,會議由蔡正國主持。晚上9時40分左右,夜空里響起敵機的轟鳴聲,外面傳來了防空信號槍聲。霎時敵機飛臨上空,衝下來並投下了一批炸彈。其中的一顆正落在開會的屋頂上,彈片四濺,擊中了正在講話的蔡將軍,他的頭部、胸部多處中彈。
蔡正國出身家境貧寒,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做過4年木工學徒。1932年4月在家鄉報名參加紅軍後,參加了一系列反圍剿戰鬥。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在土城戰鬥中,一顆子彈鑽進了頸喉肩窩部的深處。在沒有任何治療條件的情況下,他讓戰友們把他按在門板上,用刺刀挑出了彈頭。他以驚人的毅力忍著劇痛,忍著難耐的高燒,艱難地跟隨著部隊繼續行軍。圖為蔡正國與妻兒的合影。
隨即他又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他麾下的十師二十八團榮獲「守備英雄團」的榮譽稱號。遼瀋戰役後,蔡正國擔任四野第四十一軍一二一師師長,上級命令該師先行入關接管北平,後來又作為入城部隊接受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的檢閱。圖為蔡正國的兒子蔡小東與父親墓碑合影。
1950年10月19日蔡正國奉命參加抗美援朝。1950年12月26日調任第五十軍副軍長。1951年3月中旬,五十軍軍長曾澤生回國休養,蔡正國擔任五十軍代理軍長。圖為蔡小東撫摩父親的塑像。
39軍副參謀長兼作戰處處長,參謀長,副軍長,第一副軍長吳國璋
1951年10月6日,吳國璋在志願軍司令部開完會乘一輛吉普車返回軍部,突然遭到美軍飛機的空襲,不幸犧牲,年僅32歲。警衛人員在他的衣袋裡發現了一份染上鮮血的帳單,清楚地記錄著他從志願軍後勤部門借的100元錢的開支情況,連幾角幾分都未遺漏。吳國璋犧牲後,第39軍軍長吳信泉,親自將其送回國內,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圖為解放戰爭武漢群眾向39軍首長獻花,右起第三為吳國璋。
在此後的作戰中,第39軍越戰越勇,越戰越強。突破臨津江,橫城反擊戰,第39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這些功績的取得都與第39軍首長和吳國璋的正確決策、果斷指揮分不開。圖為2003年4月1日楊玉琦老人和她的大兒子吳繼璋在烈士墓前。
23軍副軍長、參謀長饒惠譚
饒惠譚(1915~1953.3),湖北大冶人。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十三軍副軍長、參謀長。1953年3月,金城反擊發起之前,二十三軍盯上了石峴洞北山,不是因為這是什麼戰術要點,而是因為該高地由美步兵第七師防禦,可以利用這個高地,跟美國兵交手過招,鍛鍊部隊,打擊美國兵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