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大,免疫力低

2023-12-10     保健時報

原標題:肚子大,免疫力低

進入冬季,流感病毒橫行,一不小心就會被病毒侵襲,尤其是免疫力較低的人群。近期,日本和歌山縣立醫科大學等機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內臟脂肪多的人免疫力相對低下,也更容易感染流感等疾病。

01

內臟脂肪多易感染流感

該研究主要涉及人體中一類重要的免疫細胞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與內臟脂肪之間的關聯性。

研究人員對和歌山縣220餘名50~55歲的居民開展健康調查,收集他們生活習慣、內臟脂肪面積、血液中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等數據。內臟脂肪面積以全體參加者的中間值77平方厘米為基準,基準以下人群為低內臟脂肪組,反之則為高內臟脂肪組;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以全體參加者的中間值9.52%為基準,基準以下為低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組,反之則為高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組。

研究顯示,內臟脂肪面積大的組群與小的組群相比,體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的活性相對低;與內臟脂肪面積小、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高的組群相比,內臟脂肪面積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活性低的組群感染流感等病毒的幾率是前者的19倍。

研究表明,保持內臟脂肪量處於較少的狀態,同時維持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較高的活性,可降低感染流感等疾病的風險。

02

內臟脂肪多危害健康

內臟脂肪多的人,往往大腹便便,其危害不僅是影響免疫力。基於多項前瞻性流行病學研究,肥胖與冠心病的高發病風險相關。過度肥胖可通過肥胖有關的共病間接損害心臟功能,也可直接對心肌和血管系統造成影響。

發表在《美國心臟協會雜誌》上一項系統綜述分析表明,全身性和中心性肥胖均增加心衰風險。研究發現,內臟脂肪每增加100立方厘米,心衰風險就會增加8%。心包脂肪體積每增加10立方厘米,心衰風險增加8%。研究者分析,內臟脂肪、心包脂肪和血管組織分泌促炎細胞因子,導致微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和血管順應性降低,心內壓力升高,導致進一步肥大、偏心重塑,加劇了心功能惡化。

還有一項研究顯示,除空腹代謝受影響外,高血壓患者餐後的胰島素、甘油三酯和炎症反應更高,腹部脂肪是一個關鍵風險因素。

03

運動是降低內臟脂肪的有效方法

內臟脂肪多如何減?體力活動,或結合飲食的體力活動干預,已被證明可減少內臟、心包脂肪和心外膜脂肪。美國心臟協會發表的肥胖與心血管病科學聲明指出,減少熱量可減少腹部脂肪。但與飲食干預相比,大多數研究顯示,運動在降低內臟脂肪上更有益。對不同年齡的男性和女性進行的隨機研究發現,與非鍛鍊對照組相比,每周3~5次,持續12~52周的鍛鍊可以減少內臟脂肪。

即使體重沒有減輕,運動也可以降低內臟脂肪。一項分析報告稱,在沒有體重減輕的情況下,運動可減少6.1%的內臟脂肪。在沒有體重減輕的情況下,內臟脂肪減少,可能與肌肉等增加有關。

減少腹部肥胖最有益的體育活動是有氧運動,力量鍛鍊的效果不明確。同樣,高強度運動並非總是優於中等強度運動。甚至3個月的步行,也可明顯減少內臟脂肪。儘管有許多藥物可以降低體脂,但生活方式干預可能與藥物一樣有效,甚至比藥物更有效。

研究分析發現,滿足目前建議的每周150分鐘的體力活動,可能足以減少腹部脂肪。

轉載請註明來源保健時報微信公眾號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記者||燕聲

編輯 || 顏紅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a29b384ed4ceaa06bcc15d6c313a8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