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人民大街

2019-07-31     長春房產資訊


滿鐵附屬地時期的中央通。 房友良提供

人民大街今貌,一線繁華看不盡。 賈春文 攝

偽滿時期的大同大街。 房友良提供

近日,途經長春市人民大街的市民會發現,這裡正在晝夜不停地進行施工,鋪設非機動車道、改造市政管網、栽植景觀植物……一項大規模的人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改造提升工程正在緊張地進行。

人民大街作為貫穿長春市區的中軸線,誕生在百餘年前的滄桑歲月中,是這座城市的歷史見證。建成初期的人民大街是怎樣的面貌?兩側有哪些歷史建築和老公園?這條街路又與哪些歷史事件密切相關?本報以此次改造提升為契機,為您講述這條大街的風雨滄桑。

撫今追昔,人民大街已從百年前帶有殖民色彩的街路,發展成現代化城市中寬敞美麗的交通動脈和承載城市記憶的歷史文化街區。舊貌換新顏的巨大改變,折射出的是時代的進步和整個城市的發展變遷。

人民大街,在歷史上曾分為中央通和大同大街兩段。

中央通段,從長春站至西公園(今勝利公園),建成於1907年,最初被命名為長春大街,1921年後改稱中央通。中央通全長900米,街寬35米。這段道路以長春站為中心,與東斜街和西斜街一道形成放射狀的道路幹線,成為當時滿鐵附屬地內的城市主框架路。

由於當初這條街被定位為官廳和公建街,所以沒有設置過多的商業建築。這條街最先開始建設的是大和旅館(今春誼賓館)、郵便局(今寬城區郵電局)、警察署(原寬城區公安分局)、日本神社(今省政府幼兒園)、長春小學校(今天津路小學)等建築。

偽滿洲國成立後,這裡又陸續建設了滿鐵新京支社(今長春鐵路辦事處)、國都旅館(今吉林省第二招待所)、榊谷大廈(今吉林省招待所南樓)、滿鐵圖書館(原長春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偽滿國家通訊社和弘報協會(今中國移動青島路營業廳)、加油站、偽滿新聞社(今天天手機賣場)和中央旅館等建築。

大同大街段,北起西公園(今勝利公園),南至偽滿建國大學(今長春大學),全長7500米,寬度為54米。1932年開始建設,到1933年年底,完成了西公園到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路段。1935年後,這一路段進入建設高峰期,各類官廳、會社、銀行、百貨店、辦公樓等建築紛紛動工興建。到1938年,大同大街基本建成,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京第一街」。

大同大街是偽滿《新京國都建設計劃》中最重要的一條南北主幹線,成為長春新、舊城區的中軸線。道路採用「平面環形交會」的方式,設計了6個街心廣場,包括站前廣場、新發廣場、大同廣場、興仁廣場(原解放廣場)、至聖廣場(原自由廣場)和建國廣場(今工農廣場),主路與輔路之間設綠化隔離帶,形成主輔分離的三段式布局。

1945年東北光復後,蘇軍進駐長春,把這條街更名為史達林大街。1946年國民政府時期,把街道分成兩段,北段為中山大街,南段為中正大街,中心廣場也同時更名為中正廣場。1948年後,這條大街被稱為史達林大街。1996年5月1日更名為人民大街。

(作者為長春市規劃編制研究中心歷史名城部研究員)

信息來源:長春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_MgSGwB8g2yegNDpy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