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萬科創始人、現任遠大科技集團聯席董事長王石的新著《我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40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在這本書里,王石嘗試分享2008年「拐點論」和「捐款門」的危機之後,發生在他個人生活里的變化:身體的塑造、個性的伸展、智識的提升、社會角色的變化、生死觀的變化,等等——他稱之為個人價值系統的一次更新,或一個人的現代化。
更新個人價值系統,度過人生至暗時刻
2015年,中國A股市場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公司併購與反併購攻防戰拉開序幕。這一日後被稱為「萬寶之爭」的股權爭奪戰,持續多年,也被許多人視為王石人生最艱難的關口。但他本人並不這麼看。他說:生意上的事情,再難沒有難過1983年;心靈上的衝擊,再大沒有大過2008年。尤其後者,才是他人生的「至暗時刻」。那一年,「拐點論」事件讓萬科的業務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接踵而至的「捐款門」事件更讓個人聲譽跌到了谷底,仿佛人生的價值系統即將崩潰。這兩場風波,對王石的思想觀念構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他的人生也從那時起,悄然發生了改變。
王石自己的解決之道是:身體的塑造、個性的伸展、智識的提升、社會角色的變化和生死觀的改變。這十年,王石獲得了一次個人價值系統的更新:他主動到哈佛、劍橋等學校訪學,經歷了高強度、連軸轉的課程學習;60歲重新學習英語,並且努力克服演講時的不適與恐懼;他發起對西方文明源頭的追問,同時也反觀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再認識;他積極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接受大學聘請來講授企業倫理系列課程;他投入更多時間精力,響應深圳作為特區對他的新的呼喚。甚至,在錘鍊身體上揮灑汗水,63歲時練出了許多年輕人都沒有的「人魚線」。
如何重新認識傳統中國?
王石選擇現代化之路,一方面,造就了他事業上的成功;另一方面,這種選擇也不斷地面臨著與中國傳統價值觀的激烈衝突。「拐點論」和「捐款門」所引發的危機,從某種角度看,正是這種衝突導致的結果。如何重新認識傳統中國,重新看待「從傳統到現代」,就成為他思考的核心。
王石坦承,年輕時候對中國傳統文化持虛無或者批判的態度,內心渴望的,是向西方文明學習。當他年近花甲留學哈佛卻發現:「……來哈佛學習,進行東西方文化的比較,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對西方文化不是很了解,對東方文化也不是很了解。我才意識到,我不僅要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還要系統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這樣才知道哪些是應該吸收的,哪些是應該捨棄的,哪些是應該結合的。」他學習和認識東西方文明的心胸,自此被真正打開。
重新定義成功的標準
經過十年的反思,他終於能夠立足中國文化背景,在全球文化當中來把握平衡,並更多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他的影響。80年代末,萬科上市的時候,美國記者採訪他,問他個人有多少資產。王石回答:「股份改革時,公司的資產4∶6分配,職工股為集體持有,我沒有要一股。」美國記者問「為什麼」,他當時並沒有答上來。事實上,直至今日,很多人還對王石將自己就「降格」為職業經理人的做法不以為然。
從經濟學、管理學的角度看,王石的做法確實有待商榷,而且很不「現代」。然而王石通過他在哈佛的學習和反思,卻得出了超越這些角度之上,自己的理由:「文化不同,是解釋不清楚的。但去哈佛之前,我從來不認為我這麼做是受中國傳統文化『以天下為己任』的影響。但今天我才發現,自己早就身在其中。」
對於西方、對於現代化的理解,十年來,在他這裡變得更為豐富。因此,王石在書中,對於成功的定義開始有了另一種標準,就是看一件事對國家的貢獻。因為「有國才有家」,因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甚至,他希望未來「以天下為己任」的事業,不只限於中國,而是擴展到了整個世界。
文/本報記者 張知依
urls>"�6�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