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絕大部分人註定一輩子都要吃苦?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慵懶,但是慵懶人的基本屬性,所有的人都會變懶,只不過有的人為了更好的變懶,為了以後變懶了也有錢花,所以就拚命努力而已。
那麼,人貧窮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
想起來一個放牛娃的故事:
鄉村裡一個放牛娃,天天樂呵呵地在放牛。一個城裡人偶然經過這裡,看到他這般歡喜勁,很是納悶。於是兩人交談起來。
「你放牛是為了什麼?」
「掙錢。」
「掙了錢想幹什麼?」
「蓋房子。」
「蓋了房子做什麼?」
「娶媳婦。」
「娶了媳婦做什麼?」
「生娃。」
「娃長大了幹什麼?」
「放牛」。
有些人看完後覺得比較可笑,但是仔細一想,其實我們身邊有放牛娃思維的人真的不少:
比如他們寧願選擇待在月薪3k的輕鬆職業,也不願意學習;或者他們寧願選擇把時間浪費在和小商販砍價,也想不到多花一塊錢去學習。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問題: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的苦?
其中兩個回答獲得了很高人氣:
第一個是這樣的:
第二個回答是這樣的:
生活的苦難可以被疲勞麻痹,被娛樂轉移,無論如何只要還生存著,行屍走肉也可以得過且過,最終習以為常,可以稱之為鈍化。
學習的痛苦在於,你始終要保持敏銳的觸感,保持清醒的認知的豐沛的感情,這不妨叫銳化。
有人這樣分析其中的邏輯: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複性的。
人的適應能力非常強,持續地經歷同樣的苦時間久了,痛苦的體驗和效應會逐漸減弱,讓人進入習慣性無助的狀態。這種狀態雖然不是特別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會特別難以忍受。
但是學習的苦是非重複性的。
學習本就是認知邊界不斷擴寬的過程,需要你主動思考和汲取,而學習的內容往往是循序漸進,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樣重複,所以你無法進入麻木的狀態,而是需要不斷面對新的知識和學習目標。
前者可以通過眼前的娛樂來自我麻痹,讓自己對痛苦的感知漸漸喪失。而後者卻只能在長久的學習積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識帶來的好處和力量。
一個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歡愉和快感,一個是延遲滿足感的精進過程。
毫無疑問,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畢竟這個世界願意主動給自己找罪受的人總是少數。
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個「苦難守恆定律」:苦難,是人生的基本特徵,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有一種修煉方式叫苦行僧,真正看透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在用苦難修行。你受得了多大的苦難,才配的上多大的成功。
水木然兩本新書
《價值規律》+《世界在變軟》
正式上市!
兩本書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請點擊下方了解更多四個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