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年間,社會動盪不安,整個大明王朝都陷入到了危機當中。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鐵騎的虎視眈眈。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恐怕也無力回天了。更何況,那時候天災還在接連不斷的發生,旱災、水災、蝗災根不沒有消停過
而更為過分的是,在這種危機關頭,大明的臣子根本沒有想過去挽救局面,他們腦子裡面裝著的,只有他們自己的榮辱得失。其中,當時的內閣首輔周延儒的做法則更為過分,為了自己的烏紗帽,居然學會了謊報軍情。
周延儒在小時候,便在當地頗有名氣。那時候他可以寫得一手好文章,因此很多人都說,這個孩子以後,肯定能當上大官。萬曆四十年,在鄉試中考上舉人。萬曆四十一年時,會試又考中第一,獲得會元稱號。在一個月號,周延儒又進京參加了殿試,同樣又考取了第一名,成為了狀元郎。那一年,周延儒才僅僅21歲而已。古代一些文人,考了一輩子,也沒能考取到功名。而周延儒年紀輕輕,便連中二元,可謂少年得志了。隨後,周延儒一狀元的身份,入職翰林院擔任修撰。
天啟七年,僅有23歲的明熹宗因病駕崩。隨後,他的弟弟朱由檢繼承了皇位,這便是崇禎皇帝。剛開始,面對著大明朝這個百孔千瘡的爛攤子,年僅17歲的崇禎皇帝,也曾發誓要重振河山,光復大明朝,可無奈理想和現實之間,有著太大的差距。更為關鍵的是,崇禎帝發現,自己身邊沒有一個能臣大將,可以為他分擔重任。挑來選去,周延儒就進入到了崇禎皇帝眼中。
崇禎二年,周延儒被提拔為禮部尚書,第二年被直接提拔為內閣首輔。當時,周延儒還不到40歲。如此之快的晉升速度,再加上皇帝的異常寵信,讓其他朝臣既羨慕又嫉妒,就這樣,在大臣溫體仁的帶動下,周延儒漸漸遭到了很多同僚們的排擠,三年之後,周延儒被罷相歸鄉。在此後的日子裡,溫體仁可以說是橫行一時了,不過很快,飛揚跋扈的他也被皇帝罷免了。在此之後,張至發、薛國觀等人又先後擔任了內閣首輔,不過明朝的局勢卻越來越嚴重。
無奈之下,崇禎十四年,皇帝又再度啟用了周延儒。在剛上任之後,周延儒制定的新政,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首先,他廢除了溫體仁在朝時制定的各種政策,免去了戰亂地區百姓所欠的稅錢糧草,此外赦免一大批犯人,召回因諫言而被革職的大臣,重用有名望的朝臣。周延儒這上任之後的「三把火」,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一時間,災區百姓得到了休養,朝堂之上也日趨平靜,政局也穩定了下來。當時就連崇禎皇帝也很高興,當著百官的面,對他作揖致敬,還要聽他教誨,在《明史》當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帝尊禮延儒特重,嘗於歲首日東向揖之,曰:『朕以天下聽先生』。」
如果周延儒要堅持他的態度和政策不變,那麼大明朝還真有可能起死回生。遺憾的是,不到一年的時間,周延儒便轉向了昏庸。他制定的政策,在短時間之內穩定了局勢,可之後便缺乏長遠的規劃和治國方針,對於軍事方面,他更是一竅不通。
當時,李自成、張獻忠兩支軍隊,在山西、河南、四川、湖北一帶擁有著強大的勢力,很多軍事重鎮,都被丟失。而在關外,東北的滿族後金鐵騎,也不斷發動進攻。要不是有吳三桂在死死堅守,這時候他們早已入關了。
無可奈何之下,周延儒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重新啟用了自己的門客董延獻、客盛順等人。可是這有些人都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之人,仗著周延儒的勢力,四處胡作非為。一些剛開始被重用的敢於直諫大臣,直接將這些情況反饋給了皇帝。原本以為這些人會得到嚴懲,可周延儒此時又犯了庇護門生的毛病,不斷打擊言官諫臣,一些被他剛剛啟用的諫官,又再次被打壓下去。
崇禎十五年,滿清軍隊已經突破了長城的牆子嶺、青山口兩道防線,開始在內地大肆劫掠。他們很聰明,並沒有直擊攻打京畿、山東等地,而是打到了江蘇沭陽。在這當中,明軍軍隊一觸即潰,似乎完全喪失了戰鬥力。到了第二年,清兵從南方繞了回來,率兵直接北上,得知消息後,朝野震動。可崇禎皇帝現在除了焦慮萬分之外,沒有任何大將可派。迫於無奈之下,周延儒只得向皇帝奏請,自己要率軍出征。這時候崇禎帝當然欣喜萬分,並下旨重賞了周延儒。
可沒想到,周延儒只是耍了耍嘴皮子,剛出京城不遠,他便讓大軍駐紮了下來,絲毫不往前前進半步。之後便開始飲酒作樂,不思戰況。更讓人吃驚的是,周延儒還屢次上報朝廷,說取得了數次戰役的勝利。崇禎帝看見捷報後,當然十分高興,根本沒有去調查虛實,便下旨大大褒獎周延儒。不過,當時後金的部隊也算給足了周延儒面子,他們沒有去攻打北京,而是又繞了一圈,重新走出了山海關。
清軍離關之後,周延儒便「凱旋歸朝」,在皇帝面前大肆宣講自己的「戰績」,一時間,皇帝賞賜無數,周延儒風光一時。之後,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查明了事情真相,立刻上奏揭發了周延儒。文武百官紛紛上奏彈劾,要求嚴懲周延儒。崇禎帝獲知此事後,也暴跳如雷,立刻免去周延儒官職,交予府部諸臣一同會審。美國多久,崇禎帝便下詔,把其門生吳昌時斬首,並勒令周延儒自盡,沒收全部財產。50歲的周延儒,就這樣死了。兩個月後,李自成率大軍攻破了北京城,崇禎帝也在煤山上自縊殉國。
《明史》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居數日,養性及中官盡發所刺軍中事。帝乃大怒,諭府部諸臣責延儒蒙蔽推諉,事多不忍言,令從公察議...法司以戍請,同官申救,皆不許。冬十二月,昌時棄市,命勒延儒自盡,籍其家。」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周延儒身為內閣首輔,就敢以下瞞上,謊報軍情,那其他大臣,就更不用說了。崇禎皇帝有著復國之心,可卻沒有那個能力,居然重用像周延儒這樣的人,由此可見,明朝滅亡,一點也不冤。
史料來源:《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