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人身脈動似琴弦與呼吸同,換種說法人人都懂脈理

2019-06-07     樵夫侃文化

《黃帝內經》依序精解第023篇,融古今一爐,述百科同理,純原創!

涉獵廣泛有一大好處,就是讀經藏一旦遇到不懂的地方,換個角度去觸類,一下又給旁通了,再嘗試多換幾個角度,慢慢就自然清晰透明起來,跟變戲法一般,實際並無戲法可變!但有一個前提,在所有興趣中,你必須身懷一樣絕技,達到非凡境界之後,再去觸類旁通其他領域,皆是自然原理一般同,謂之至簡!樵夫並無出色絕技,只是偶爾堅持寫寫詩文,若是間隔時間不計,總共時長也就是個三五年左右的樣子,練得一絲柔柔淡淡信手拈來意趣天成的自然氣息,慢慢依氣通氣順氣柔而行,自然而然識得諸般文字之間的氣脈原理,後來不知不覺漸漸迷上了聆琴,參無言禪語,遠比有字詩書更有趣味……

說到《黃帝內經》,記憶中也僅恍惚瀏覽過不足兩遍,不覺嘗試解來20餘篇,發現好評要比批評多,算是鼓勵,由於內經太過複雜系統經世致用無窮,樵夫所學又皆是外功,知識若有若無,也不知究竟能解到哪一章哪一節,後面技法難通,盡力而為……本文精解《素問•脈要精微論》,此論之中精髓甚多,需多分幾篇文章來解!樵夫也不是中醫,只是把切脈刺穴之技觸類於詩詞經文氣理,思維跨界同歸自然,外行人說內行話,就是希望人人能懂,靈活變通,或許用在別的領域更有作用也未為可知……

01

先識氣,後號脈,氣亂脈異,與聽琴同理!(內經中並無此說,以供參考探討!)

氣脈氣脈,氣入脈行,應當以氣為先,以脈為後,自古中醫為技,不言聽息之理,更不談聽琴之玄,從不講詩詞之妙,也罕見書畫之美……事實上各個領域、各種技藝,道理相通,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因此,氣脈與琴弦自然無異,氣縈於指,心感於弦,音中自辨清濁言語悲歡離合之情,清清澈澈行雲流水方是自然真境,渾濁急促亂如疾風暴雨定是十面埋伏!呼吸與琴弦同樣絲毫無別,脈搏又能怎生差異呢?所以岐伯天師言診脈之法,應當在平旦號脈,此時天靜音清體內氣候全,感辨真切,有過而診!

02

古時中醫切脈,以察言觀色為輔辨五臟六腑形體之興衰,與後來命相學同理相通!

岐伯曰:「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單憑切脈下診斷結論也是不準的,故岐伯結合觀察眼睛、面部氣色、五臟六腑狀況之面部特徵、身形高矮胖瘦佝僂駝背等狀況,從而多角度綜合診斷病情(與命相學無別),後來又發展成「望聞問切」四步診斷法,加了聞、問二步,聽音辨言,與樵夫的聆琴、號字理氣脈略同,以上這些都是系統自然科學實踐應用,是當今醫療儀器做不到的,若是離開儀器,當代西醫又有幾人能看病?

03

切脈如何與聽呼吸識琴弦結合?回歸自然現象就人人能懂脈理!

普通大眾不明術 理,是因為受精英階層專業術語的局限,所謂隔行如隔山,從理論上其實隔的僅僅就是一個概念和定義而已,從經驗上卻相差一段經歷和閱歷的距離,這才是事實!岐伯言術語如下: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講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是什麼意思呢?且讓樵夫換種說法而言:聽人呼吸,細而勻長者,如春風拂曉,萬物盡得生機,此乃伯牙高山流水之清音也,自精氣神足;如果呼吸往來過短,好比魚兒上岸,琴弦不續,即是氣不通暢,病也;數即是急躁頻繁,有如夏日蟬鳴,或是琴弦雨打芭蕉,此是心火虛旺煩躁之狀;大口呼吸乃缺氧即是病情嚴重,呼吸不勻則分上下(如自來水管上不通則堵下不通則塞),呼吸弱而不足為氣衰(恰如睏乏疲軟無力),呼吸細而不柔不長此是琴弦上下崩的太緊為氣少(已是呼吸困難全身緊繃病入膏肓),呼吸有如絲竹劃破刺耳之音此為澀(澀是心血乾涸火弱金旺自然心痛),呼吸無力綿綿將絕此即曲終人散之餘音(人之將死)……脈動之狀,亦如呼吸、琴弦、自然原理盡同,聽呼吸亦可識病,延伸不盡,更有利於領悟理解,您又怎麼看呢?

——關注樵夫,帶您遨遊不一樣的文化視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NN9MWwB8g2yegND5u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