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醫改創出「運城模式」

2019-12-20     運城新聞網

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夯實縣域根基,推進分級診療; 全國各地先後有255批次4000餘人次來運考察學習——

縣域醫改創出「運城模式」

運城日報記者 裴旭薇

基層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黨和政府的難題。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推進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的重大決策,探索形成「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的縣域綜合醫改「運城模式」,初步取得了「一體化、集團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改革新成效。

2018年,全國和全省縣域綜合醫改現場會在我市召開後,先後接待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醫改考察學習團255批次4000餘人次。今年5月25日,市委書記劉志宏榮獲全國「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聞人物,10月16日第二期全國縣域綜合醫改培訓班又在我市成功舉辦,運城醫改的對外影響力和行業吸引力得到進一步擴大。

管辦分離,縣鄉醫療機構成「一家人

2018年10月19日,全省縣域綜合醫改現場會在我市召開。(資料圖)

在縣域綜合醫改工作中,我市堅持高位推動,將一體化改革作為市委十大重點改革項目之一。

各縣(市、區)成立以政府「一把手」為組長的市縣兩級醫院管理委員會,代表政府履行領導、保障、管理和監督責任。同時,以各縣(市、區)人民醫院為龍頭,整合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財、物,組建縣域內唯一法人的醫療集團,構建縣鄉醫共體,真正實現集團內部行政、人員、財務、業務、績效、藥械的「六統一」管理,使縣鄉兩級醫療機構成為「一家人」。醫療集團作為一個緊密的醫共體,可以實現人才在集團內部的自由流動,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

市委書記劉志宏強調,縣域綜合醫改事關人民健康福祉,一定要抓住龍頭,整合資源,強化基層,一定要走在全省前列。要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書記抓醫改的工作格局,以「患者滿意、職工滿意、政府滿意」為目標,全面推廣「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模式,堅持「管辦分開、縣鄉一體、以鄉帶村、城鄉聯動」,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為建設「健康運城」提供堅實的制度和機制保障。

實踐證明,對基層群眾來說,成立醫療集團最大的好處是,患者在鄉鎮衛生院就可以享受到縣級醫院的診療服務,而各項醫療費用只需執行鄉鎮醫院的收費標準。鄉鎮衛生院的患者所做的各項檢查將通過網際網路信息化平台實時傳送到縣醫院,由縣醫院醫生開出檢查報告和治療方案,再傳送回鄉鎮衛生院,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同時,縣級醫院還會定期組建專家團隊到基層醫療機構坐診、查房,開展業務培訓等,實現縣鄉醫療服務同質化。

目前,我市13個縣(市、區)全部將中醫院、婦幼院、疾控中心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納入縣級醫療集團統一管理,主要負責人在醫療集團兼任職務,業務工作實行雙重管理,堅持統一組織領導,統一標準規範,統一績效考核。通過「一兼兩管三統一」,突出預防為主、醫防協同,促進醫療服務與公共衛生服務的深度融合,推動「以疾病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向上拓展,推進醫聯體建設「強龍頭」

縣級醫療集團要做大做強,必須要抓住縣級人民醫院這個「龍頭」。對此,我市在醫療集團的基礎上,向上拓展積極對接市級醫院,構建市縣醫聯體,全面提升醫療集團龍頭醫院的診療水平。

我市制訂出台了《運城市城市醫療聯合體建設實施方案》,組建運城市中心醫院和運城市第一醫院兩個網格化城市醫療聯合體,共簽約下級醫療機構49所,包括10所市直醫院、13個縣(市、區)醫療集團、4所廠礦醫院和12所民營醫院,並相互簽訂精準協議,使我市醫聯體真正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和發展的共同體。今年,我市還相繼成立了老年醫學、康復醫學、精神衛生、急救、內分泌、結核病等6個專科聯盟,各聯盟牽頭單位充分發揮在全市診療服務體系中的輻射帶動作用和先進示範效應,推進專業診療水平向縱深發展。

同時,各醫療集團還通過「1+X」模式,選擇若干縣外專科三級醫院組成多種形式的專科聯盟,通過專家坐診、遠程會診、業務指導等方式提升服務能力——

鹽湖區人民醫院在今年6月底與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建立向上緊密型醫聯體,成立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鹽湖區分院,藉助山醫大一院管理技術等綜合資源優勢,建立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實現「區醫院龍頭強起來」的目標。

稷山縣通過醫聯體建設,與北京協和醫院、省人民醫院、市中心醫院等省內外28家醫院開展了醫療聯合或組成學科聯盟,彌補了業務短板,提升了醫療服務能力。

河津市人民醫院由省人民醫院全面託管,引進先進管理模式,將省院的先進管理經驗「移植」到河津。省院採取「團隊對團隊」「科室對科室」的方式,先後派遣專家117批2502人次,對河津市人民醫院管理、臨床、醫技等科室進行傳幫帶教,帶動了該院技術和服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以鄉帶村,村醫當好健康「守門人」

為了築牢村級網底,我市將縣鄉一體化改革工作鏈條向下延伸到村一級,以鄉帶村,創造性地將全市3558個村衛生室全部納入縣鄉一體化改革範疇,成為我市推動縣域綜合醫改的一大亮點。

納入一體化改革後,村醫由縣醫療集團統一管理,對村衛生室功能重新定位,提高村醫待遇,規範從醫行為,促使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地見效,真正讓村醫成為群眾健康的「守門人」。同時,集團根據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完成情況,每月為村醫發放績效工資,為村醫繳納養老和醫療保險、醫療責任險、意外傷害險等,解決了村醫的後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村醫的工作積極性。村醫們紛紛感慨:「這真是從赤腳醫生到穿上了皮鞋。」

今年50歲的楊文波是鹽湖區龍居鎮西張耿村的村醫,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32年。他告訴記者,幾十年來,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有歸屬感和榮譽感。「待遇提高了,村醫更有地位了,我們從事公共衛生服務的勁頭也更足了。」楊文波說,縣級醫療集團會定期組織村醫進行培訓和學習,這對村醫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方面,我市按照「1+1+X」的模式,即每一名村醫背後都有一名鄉級全科醫生和若干名縣級醫院專科醫生和其他衛生專業人員,如此陣容的服務團隊,保證了每一名簽約的村民都可以享受到三級衛生健康服務,也大大提高了群眾的信任度。目前,重點人群簽約121萬餘人,簽約率達80.72%。其中,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做到了應簽盡簽。

在兩端醫聯體,中間醫共體的模式和信息化的支撐下,全市各縣(市、區)醫療集團都建立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設立了雙向轉診辦公室,制定轉診制度和流程,為推動形成「小病在基層、大病到醫院、康復回基層」的合理就醫秩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繼鹽湖、萬榮、新絳3個全省一體化改革示範縣之後,省醫改領導小組在全省取消4個示範縣的情況下,新增加我市河津市、稷山縣作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示範縣,使我市示範縣數量達到5個,醫改工作繼續保持全國、全省第一方陣。市委副書記、市長朱鵬表示,我市將持續深化縣域綜合醫改工作,進一步落實「一體化、集團化、信息化、均等化、便民化」的改革目標,把運城打造成全國市域綜合醫改先進示範區。

改革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醫改永遠在路上。我市縣域綜合醫改必將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有效經驗,使改革的紅利和效能充分體現在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上,使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MEjI28BMH2_cNUgE_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