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畫中的父親,獻給支撐你一生的男人

2019-10-16     浩軒手繪

林則軍作品

Father's Day

父親節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

—ArtYouhua—

正文


父愛如山,

趁「子欲養,親正待」的時候,

也給他們,

曾經給與我們一般的愛!

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一年一度的父親節,這個節日始於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現已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父愛同母愛一樣偉大,但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嚴肅、剛強、博大精深的感情。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父親是面向社會的第一扇窗戶,而每個人對於"父親"也有著不同的理解。來看看畫家塑造的"父親"是怎樣一種風采?



李自健《父親》1986年

1986年 ,李自健為八旬高齡的父親繪製的這幅普通的寫實油畫頭像習作。凝聚了他對一生飽經創傷 、委曲求全的老父親那種發自內心的深刻理解與同情 。他用細膩的筆法,平實的語言,刻畫出一位中國老人堅忍正直、淳樸善良的鮮明個性和民族共性。



王勝利《黃河謠》

1996年,著名油畫家王勝利畫了一位老農。畫家似乎從老農安貧祥和的明亮表情中,感悟到了一種樸素的富貴氣質。而那位老農背後的壺口瀑布的跌落聲,又仿佛迴蕩著揮之不去的信天游,於是他給這幅畫命名——《黃河謠》。



羅中立《父親》1980年

20世紀80年代初,羅中立以一幅《父親》震驚中國畫壇,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畫中這位純樸的農人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樸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蕩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樸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

張洪贊 《父子》

世界上最安全的車輛,原來是父親的肩膀!中國的父親,勤勞淳樸、吃苦耐勞。父親往往是力量、權威、智慧的化身,父親的行為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單國棟《節目之一》

畫家單國棟作品《節日》系列,用明麗的色彩,奔放的筆觸,表現春意盎然的高原在節日期間,幸福的藏族家庭喜悅、陽光的氣息撲面而來,讓人沉浸在即將來臨的高原春天的溫暖中。



艾軒《我愛這土地》

從大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中,人們不難感受到艾青哪火一般的激情。然而,這位在中國詩壇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詩人,卻給他的兒子、承繼了父親藝術才華的著名油畫家艾軒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傷痛。在艾軒眼中,艾青是個冷血老爸,父親把兒子當做感情失敗經歷的一座"標誌性建築",而兒子乾脆稱自己是父親避孕失敗的意外產物,父子之間沒有溫馨的親情,只有終身難以釋懷的經歷。



劉小東《脆弱小繩》1990年

《脆弱小繩》表現的是一派漁村碼頭的寧靜景象,畫中人物被置於前景並刻意拉近,凸顯得這對平凡父子猶如"平民英雄"。淳樸憨厚的中年漁民手中擺弄著煙斗,穿著一身藍色的工作服和一雙解放軍膠鞋,這是過去新中國以來普通勞動人民的服飾標配,接近成年的兒子有著粗壯的手臂、結實的大腿。一根從畫面上方垂下的纖細紅繩暗示父輩與子輩之間的延續,像是分布於身體各處的血管,寓意出一種天然的、不可阻隔的血脈傳承。



陳逸飛《父與子》1995年

深深的高原文化情結,給予陳逸飛持之以恆的創作動力,《父與子》採用近距離鏡頭方式,塑造了一對平凡的藏族父子。滿幅僅畫父親與兒子的半身,構圖顯得格外飽滿。飽含激情的大筆觸和大色塊,凸顯藏民的質樸、野性、粗獷、原始、空靈、神秘。畫家如塑如刻的筆法,將藏民父子的面部膚色以及表情刻畫得入木三分。



張曉剛 《血緣:大家庭—父與子》 2001年

在《血緣:大家庭—父與子》中,父親的形象是年輕的,梳著青年的髮型,他修長高挑的外貌為肖像增添了嚴肅感。而男嬰則顯得天真無邪,可以看到他承繼了父親外貌特徵。而男嬰的雙眼透露出意外的成熟和智慧,他的姿態和凝視坦率自然,看起來比他的父親更有自信。畫家慎重地透過畫布來連結血緣,把人物形象連成一線,更獨特的是,男孩的手似乎輕輕地拉著弦線,彷佛知道自己已經誕生到一個複雜和煩瑣的世界上。

羅中立 《渡河趕場》

羅中立《渡河趕場》創作於1991年,是羅中立風格轉型階段的重要作品。他用夢幻般的場景表現出了一種中國鄉村生活的特有詩意。在作品中,羅中立將農民與其賴以為生的大地緊密聯繫在了一起,通過對具體物件的誇張性描繪,展現了他們樸拙而又充滿情趣的生活世界。畫面中那種跳動的筆觸使作品充滿民間文化特有的泥土氣息和真實的厚重感。



崔英哲《教父親認字》

朝鮮畫家崔英哲的作品《教父親認字》中,一位老實憨厚的農民坐著正中,旁邊的女兒手把手地教他寫字認字。在我們印象中,常常是父親教導子女寫字 ,而畫中正好相反,就像長大後的我們,也常常教會父母他們不熟悉的事物。畫中的父女在點著蠟燭的情況下還在認真學習,媽媽在後面欣慰的笑著,一家三口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這種濃郁的親情感染著每一個人。



林則軍《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

在孩提時期,我不能想像還有什麼需要比父親的保護更強烈。大約汗水就是父親的味道……林則軍《守望幸福系列·城市新移民》將進城務工的父親們重新拉入了人們的視線。



王海力《父親》2016年5月 教學示範畫

父愛如山,深邃內斂,在子女心中永遠屹立不倒。父愛無言,是無聲的守候,只要我們需要,他永遠都在。隨著歲月流逝,我們逐漸長大離家,父親鬢角悄然變白,額頭皺紋爬滿,依舊挂念著在外的我們;我們逐漸長大,發現父親變得嚴肅,開始與他保持距離,但依舊能感受到他的愛。油畫大師王海力在教學過程中,寥寥數筆就讓一個鮮活的父親形象躍然紙上。



羅中立 作品《父親》

對於藝術家來說,父親往往扮演著多重角色,也許是他的藝術啟蒙者,也許是贊助者,甚至還可能是反對者。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他們豐富而複雜的藝術生涯中,父親是一個非常關鍵且獨特的存在。從藝術家塑造的"父親"形象中,也許我們能發掘出影響其藝術風格的重要因素。



聞立鵬 《紅燭頌》

《紅燭頌》中的主角是20世紀中國著名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畫家聞立鵬的父親。"正是父親以他悲壯的人生影響到我的人生觀念,引導我走上了學習藝術的人生道路。"1931年10月5日,聞一多最小的兒子聞立鵬出生了。實際上,這位很忙的父親在犧牲時也沒能滿足兒子學畫的要求。85歲高齡的聞立鵬回憶了小時看父親畫畫的場景。那時,原本學美術的聞一多雖然不再繪畫,但只要興致來了,他就順手找來一張香煙紙,在反面作畫。這些即興小畫引起了幼年聞立鵬對繪畫的興趣。


陳樹中《野草灘溫潤的土地》

《野草灘系列油畫》是以中國東北大地的山川草木、風土人情為情感依託,而所抒發的更多的是畫家對人與自然、生命的關照。"父愛母祥,兒女成雙",這是中國人最樸素的理想!


王少倫 《父與子》

作者王少倫的目光更多地投在那些容易被我們忽視的農民這一階層上,以平靜的筆觸平鋪直敘,他的畫面帶著疑問,他與自己所表現的人物同呼吸,在讚美中發出聲聲嘆息,他像表現自己的家人一樣描寫著那些農民。

-- 西方名畫中的父親 --

梵谷 《人生第一步》

本畫是梵谷向米勒同名畫作的一次致敬。畫面是一塊農村的耕地,背面是農民的房屋;畫的右方一位農婦扶著小女兒幫助她學步;左方女嬰的農民父親蹲在地上張開雙手鼓勵她向前走。每個看到這個畫面的人,笑意都要飛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邁向父親。藍黃白綠的自然本色,誇張變形的筆調,讓人時時感覺到生命的躍動,平凡中充滿大愛深情,傾吐到畫作,帶給世人來自生命最深處不肯屈服的繪畫語言中震撼人心的吶喊。



杜尚《父親》1910年

杜尚1887年7月28日生干德國薄蘭韋勒(現屬法國)的一個和美而有文化教養的中產家庭,父親是一位公證人,還是一位通情達理、心平氣和的長輩,從不干涉子女的決定,並在經濟上給予幫助。杜尚保持一生的文雅氣質和紳士風度可能就源自他父親的影響。



倫勃朗《父親》

倫勃朗生於荷蘭萊頓,他是父親是磨坊主。倫勃朗是一家九個孩子中最小也是最聰明的一個。父親讓他上大學,並希望他成為法律家。但由於天性喜好繪畫,倫勃朗只上了六個月大學就休學了,隨後進入一家畫室學習繪畫。功成名就之後,倫勃朗的第一批作品是畫他父親和家人的肖像。



丟勒《父親像》1490年

這件油畫作品是丟勒為他的首飾匠父親所作的肖像畫。畫家描繪父親的側面肖像,令人嘆服的是其描繪的細膩程度,除了面部,雙手的描繪也相當細膩,畫面的整體色彩是協調的,襯托衣服的棕色和皮膚、帽子的陰影,以及眼睫毛、頭髮的描繪等等,也做到最細微的刻畫。這幅畫中,丟勒父親敏銳的目光透出威嚴,可見他在兒子心中具有洞察一切的智慧,略顯凌亂的頭髮和平日操勞的雙手也沒逃齣兒子善於觀察的雙眼。



塞尚《側面讀報的畫家的父親》1859年



塞尚《讀報的父親》1866年

塞尚的父親路易·奧克斯特·塞尚經營皮帽業起家,後來開辦了塞尚·卡巴索銀行。他理財有術,但對藝術一竅不通,因此堅決反對從小就喜愛繪畫的兒子在這方面發展。塞尚按照父親的希望,考入埃克斯大學法律系,據他自己說"這並非自己所願,乃是出於父親的強求",他的內心嚮往的還是到巴黎學習繪畫。由於看透了兒子的心思 ,父親不再勉強兒子。塞尚為父親畫過多幅肖像,其中1866年所作的《讀報紙的父親像》是他轉變風格的代表作品,畫中的父親低頭看報,表情安詳,顯示出凝重厚實和恆定持久的感覺。



詹姆斯·恩索爾《父親》1882年

詹姆斯·恩索爾生於比利時奧斯坦德。他的童年生活並不幸福,父親是一名被放逐的英國藝術家,有著藝術修養且感情敏銳,母親則是個精明能幹的佛蘭德斯人,童年時他的父母關係並不和諧。1887年,他的父親死於酒精中毒。恩索爾的家庭背景可能促使他從少年起就具有憂鬱的性格,以至於其畫作中充滿了色彩強烈、詭異怪誕的氛圍。這幅畫中的父親低頭看書,表情也略顯凝重。



達利《父親的肖像》



達利《父親的肖像》

達利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個小鎮上,並且在那裡度過了自己的孩提時光。他的父親是一個有社會地位的律師和公證員,家底殷實,曾經在海邊小漁村Cadaques替達利建立了他的第一個藝術工作室。後來達利愛上了大他十歲且當時處於已婚狀態的女人加拉,並加入了超現實主義畫家的群體,這兩點都導致了他和父親的矛盾。



弗里達·卡羅《父親》

弗里達·卡羅是墨西哥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現代女畫家,她的父親是個擁有匈牙利猶太血統的德國移民,也是墨西哥城當地頗為有名的攝影師。父親的職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卡羅的審美,後來她的畫作總是能夠呈現出一種直透心靈的質感。


拉圖爾《木匠聖約瑟》1632-1634年

《木匠聖約瑟》是拉圖爾藝術成熟期的傑作之一,稱得上是17世紀的繪畫傑作。此幅油畫描繪的是一位借著兒子手中的燭光在夜間做活的木匠。從畫作的名稱可知,這位木匠即是耶穌的養父。約瑟與幼年耶穌的眼神交流是整幅畫作的核心。他溫柔的眼神,流露出對孩子的無限關愛;布滿額頭的皺紋傳達出他為兒子的未來命運的擔憂;正在加工的木頭則是耶穌受難時十字架的暗喻。雖然這是一幅宗教作品,但畫中描述的場景旨在喚起一種普世的情懷,作品的簡潔及其對人物的刻畫深深地打動著觀眾。



倫勃朗《浪子回家》1669年

浪子的比喻是《聖經》中出現的一段文字,十七世紀荷蘭畫家倫勃朗以這段文字為藍本創作了一幅題為《浪子回家》的油畫作品。畫面表現的是老人的小兒子,索求家產,遠走他鄉,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終回到家中的情景。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他伸出雙手接受失而復得的兒子,那雙顫動的手在兒子的背上撫摸著,衣衫襤褸的浪子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記,父子相遇的這一幕令觀者動容。



列賓《意外歸來》 1882年

畫家塑造了一個在沙皇專制統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識分子的形象,這位革命者同時還是一個父親、兒子和丈夫。經過長期流放和苦役,革命者突然歸來,當他走進房裡時,年邁的母親吃驚地從沙發上站起來,妻子和兩個兒女也看著他。稍大的男孩兒欣喜地抬起頭注視著,嘴巴吃驚地半張著,好像要喊出聲來;較小的孩子有些膽怯地把目光從讀著的書本移向"陌生人"。這樣一個特殊的場景,有它深刻的歷史背景,畫中涌動的親情也令人感慨。



丟勒《父親的畫像》

丟勒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首飾工匠,丟勒從小就在自家的作坊當學徒。造首飾必須學習裝飾藝術,小丟勒在作坊里受到了嚴格的繪畫訓練,父親教他臨摹各種圖樣和人物畫,丟勒很快地顯露出他的繪畫天才,並對繪畫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這時他鼓起勇氣請求父親允許他不當首飾匠而當一個畫家,想不到嚴厲的父親竟然依從了兒子的願望,並將他送到附近一位名畫家處學畫。父親的寬容造就了一代繪畫大師,在《父親的畫像》里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丟勒對父親無限感激之情。

資料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J4v1m0BMH2_cNUgQd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