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武將單挑多見與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在正史中,很少有武將單挑的記錄,因此要論「五虎上將」誰最厲害,還得看綜合實力。
比如武藝、將略、戰績等
第五名、馬超
西涼錦馬超之名不是虛設,他從小臂力驚人,長大之後是高大魁梧,勇猛過人,在被稱為「天下強勇」的西涼軍中,也「號為健」,勇將中的勇將。這些史書都有明確記載。
只是,馬超空有勇武,卻無將略,更沒有高人輔佐,中了曹操的離間計,後來淪落到投靠張魯。
再後來被劉備策反,歸了劉備。在入蜀漢之後,馬超並無大功。劉備也只是利用馬超的名望去招撫一些涼州一帶羌人,從來沒有真正信任馬超。
故此在歸了蜀漢後,馬超就默默無聞,在寂寞驚恐中英年早逝。
因為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在戰績方面拉低了他的綜合實力,所以我們記住的都是馬超的勇猛。
第四名、張飛
《三國志》中記載,程昱、郭嘉、周瑜等皆稱「關羽、張飛萬人敵,熊虎之將」。可見張飛武藝絕對高超。
並且不斷有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張飛並非莽漢,而是飽讀了不少書。據明代卓爾昌《畫髓元詮》記載,張飛不但喜歡畫美人,書法上更是擅長草書。
《丹鉛總錄》中記載,涪陵有一刁斗銘,上面的銘文就是張飛所寫。
也許正是張飛在武功和學術上的造詣,所以才成就了他後面的功績。比如:小沛拒曹、據水斷橋、義釋嚴顏、大破張郃……
別的先不說,就說打敗張郃這一項,不容易!
陳壽怎麼說的: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
張郃的文韜武略,連諸葛亮都懼三分。他曾經識破過諸葛亮的進軍路線,也曾兩次與東吳交戰,小有斬獲!
張飛最大的功勳是義釋嚴顏,在招撫荊州南部四郡上立下大功。
不過,張飛有將才,卻缺乏帥才。他的大哥劉備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在奪取下漢中之後,鎮守漢中的重任沒有交給張飛,而是交給了魏延。
第三名、趙雲
趙雲從小痴迷武學,武功造詣非常之高,在歷史上他是有名的「常勝將軍」,渾身是膽。
在傳說中他與呂布師出同門,這裡簡單分享下他的故事:
趙雲的不敗其實嚴格講並不是他武功天下第一,因為他曾經「敗」過一人,所以他非常聰明的避開了失敗,通俗的話說,就是他只捏「軟柿子」,這麼說可不帶表趙雲欺軟怕硬,因為讓趙雲覺得硬的,這世界上只有一人。
趙雲痴迷武學,自出道以來,從沒敗過,這也讓趙雲內心很寂寞,因為沒有對手,他非常的寂寞,所以趙雲就開始暗中尋找對手,自趙雲出山以來,其實能讓他看得起對手不多了,所以他就派斥候查看出名的將領武功招式。
這一天趙雲在軍營練武,突然斥候來報,整整畫了30多張的畫簡,內容赫然是三英戰呂布的戰鬥招式,趙雲一下來了精神,重重賞了這個斥候,一節一節的畫簡看去,把呂布的招式深深的記錄在腦海里,根據三人交戰的時間推斷呂布的力量,就這樣,趙雲把呂布的招式完全推演出來,針對呂布的招式,趙雲以自身的招式應對,見招拆招,在100回合後,突然趙雲一招不敵,在推演中敗下陣來,趙雲此時額頭儘是汗珠,他大驚之下,開始苦苦專研破解這招的辦法,趙雲苦苦思索了十天,未能突破一百回合。
後來趙雲苦練一年,無論如何推演,不能突破103回合,趙雲非常鬱悶,也就不再糾結此事,但是趙雲卻一直沒和呂布照面,因為他深知,見面只能打100回合,不見是最好的,於是趙雲每天都保持極好的戰鬥狀態,就為了防止與呂布見面,保證自己能夠不敗。
直到呂布死去,趙雲才鬆了一口氣,餘生再沒遇到一人,可以讓他有所顧慮,成就了不敗的神話。
歷史上蜀漢並無五虎上將,只有關張馬黃四大將軍。他們官拜前後左右四將軍時,趙雲只是一個雜牌將軍。
趙雲追隨劉備,最主要是擔任侍衛,在戰亂中護衛其家眷。他一生立下的最大功勳,一個是長坂坡救阿斗,一個是截江救阿斗。他死後追諡為順平侯,也是因為劉禪感念趙雲救過自己。
當然,趙雲其實有勇有謀,曾經在漢中大戰中擺過空營計,嚇退過曹兵。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的原型,極有可能就是趙雲。趙雲更有遠略,在劉備憤怒伐吳時,再三進言。只可惜劉備不聽。
因為趙雲一生沒有打過大的戰役,因此在群雄紛起的時代,他戰功不顯,名位自然靠後。
第二名、黃忠
五虎將中,黃忠登場時就已經老邁,本來早就錯過了人生巔峰。
可是,黃忠老而彌堅,不但在長沙大戰中表現卓越,更在漢中大戰中,與法正合作,發動漢中大戰,奇襲定軍山,斬了夏侯淵,立下了不世之功。
年邁的黃忠都這麼厲害,這給三國迷心中留下了一個遐想:年輕時候的黃忠究竟有多厲害。
由於找不到相關的記載,因此我們不得而知。
蜀漢一共有三個地盤,荊州、益州、漢中。荊州是劉備自己打下的,後來交給了關羽。
益州是龐統、法正幫忙打下的,後來自己鎮守,做了國都。漢中是黃忠、法正打下的。有了漢中作為屏障,蜀漢才有了立足根基。
因此,黃忠雖只是打了一場大戰,但是功勳赫赫,完全有資格與關羽並列四大將。
第一名、關羽
至於關羽,是蜀漢五虎中最有將略的武將。在歷史上,關羽不但勇武過人,而且頗通將略。
劉備之所以把荊州交給關羽,正是看重關羽有將略。因為《三國演義》的影響,今人大都覺得關羽過於倨傲,若非與東吳關係搞僵了,樊城之戰時也不會被東吳抄了老底。
事實上,荊州對孫權使者所說:「虎女焉得嫁犬子」未必是錯。
當時的荊州和東吳其實是既合作又對立的關係。尤其是在劉備走後,關羽作為留守大臣,在處理與東吳的關係時必然十分慎重。
什麼意思呢?在歷史中,關羽和劉備可不是結拜兄弟,從來就是君臣關係。因此,為避免遠行的劉備猜忌,當孫權使者前來提親(這提親本就不懷好意)時,必需要嚴詞拒絕,態度鮮明。
故此,關羽抬高自家,貶低孫權,未必是錯。至少在劉備聽來,會覺得關羽這人比較靠譜。若真的關孫成了親家,那關羽和劉備翻臉的日子也快了。
另外,古代人說法地方口音極重,關羽所說的,極有可能是「吾女焉得嫁權子」。只是孫權的使者或者聽岔了,或者被拒後心懷不滿,故意說成了「虎女焉得嫁犬子」。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影響大局。當關羽發動突襲之時,天下震動,曹操都想要遷都。可見,關羽的突襲是成功的。那關羽到底失敗在何處呢?
有兩個人影響重大。一個是劉封,劉封未能及時營救,另一個是糜芳,他投敵叛變,給關羽狠狠捅了一刀。而這兩個人都是劉備故意安插在荊州牽制關羽的。
故此說來說去,關羽失荊州,有四個原因:
一、樊城久攻不下;二、劉備暗中掣肘;三、孫權叛盟;四、曹操積極反擊。
故此,關羽雖然對蜀漢造成了重大損失,但依然是五虎第一人。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