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為肺臟所發,但只與肺有關係嗎?其實五臟六腑都可以導致咳嗽

2019-10-10     金匱真言

經常聽中醫講「辨證論治」一詞,其實包含了兩個意思,「辨證」與「論治」,有了前面所辨之證,才能談及後面的治療。辨證的關鍵在於一個「辨」字,眼、耳、口、鼻、手、腦並用,找出患者疾病的根本所在,根據藥物的寒熱溫涼、升降浮沉、功效作用,制定出適合的方劑,結合患者服用藥物後的效果,及時調整。

既然是「辨證」,就要探究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我們從咳嗽入手,體會一下中醫「辨證」的思維核心。咳嗽不論是中醫,還是現代醫學都認為與呼吸系統有關。中醫更是將咳嗽歸結於肺,《黃帝內經》載「肺之變動為咳」,治療亦多從肺臟入手,但是並不是只有肺臟才會引起咳嗽,咳嗽與五臟六腑都有一定的聯繫,能體悟到這一點,就離中醫之門近了一步。

中國人喜歡借用聖人之名,為自己抬價,因此許多書籍也假借聖人所作。也許正因如此,才得以使許多古書得以流傳至今,被世人重視,《黃帝內經》亦是其中之一。黃帝是華夏人文初祖,許多行業都奉為祖師。黃帝十分愛學習,於各行各業都有所研究與建樹,對於醫學也十分熱衷。

有一天,黃帝召自己的老師岐伯覲見,詢問中醫對於咳嗽的認識,於是產生了《咳論》一篇,專門討論咳嗽的辨證。文章開篇黃帝便問:「肺為什麼會產生咳嗽呢?」老師岐伯回答了一句,似乎答非所問,「五臟六腑都會導致咳嗽,不單單是肺臟一個」,為什麼岐伯會有此一答,因為岐伯從大局出發,教育自己的學生,不要單純的認為咳嗽就是肺臟引起的。

黃帝自知問了一個不恰當的問題,沒有從整體入手,而限於局部,失去了中醫的思維,於是緊接著老師的話,又問了一個問題,「這些咳嗽都有什麼症狀呢?」便引出了五臟六腑引起咳嗽的不同表現。

1、「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咳為肺臟之音,五臟六腑之病,引動肺臟,從而導致咳嗽。肺自身疾病引起的咳嗽有什麼表現呢?咳而喘息,嚴重的咳嗽,還會導致咳血。這些都是肺臟的症狀,沒有其他的臟腑的表現,因此歸結為肺臟自家之病,稱之為「肺咳」。肺臟位於人體最高之處,容易受到外邪的侵犯,肺臟出現問題,最容易導致咳嗽。喘息亦為肺臟所發,最容易咳喘並作。嚴重的咳嗽,損傷肺臟的經脈,從而導致出血。

2、「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心臟疾病引起的咳嗽有什麼表現呢?患者咳嗽則引起胸前區疼痛,中醫稱之為胸痹。《金匱要略》專篇論有胸痹,「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咳而胸背痛,則為心咳。咽喉部像有東西阻塞,嚴重的會咽喉腫痛。為什麼會出現喉嚨不適呢?《靈樞》中記載「心手少陰之脈……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心經過咽喉,心臟疾病引起經脈所過之處的不適,從而導致咽喉不適,甚則腫痛。

3、「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

肝為在五行為木,肺在五行屬金,一般情況下肺臟制約肝臟,防治肝臟過於旺盛。肝臟的經脈分布在兩脅。「胠」者脅也。肝臟郁滯過久,肺臟克制不及,從而引起咳嗽。肝臟引起的咳嗽必然有肝臟方面的症狀。表現為胸脅兩側疼痛,嚴重的咳嗽連轉動身體都會牽著兩脅。中醫有懸飲一病,就是肝咳的一種,治療當攻逐水飲。亦有「佐金平木」之法,治療肝臟與肺臟不和導致的疾病。

4、「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脾臟引起的咳嗽,在脾臟表現為右脅下痛。脾臟位於左上腹,為什麼會出現在右側脅肋部的疼痛呢。因為肺位於人體最高之處,肺氣主降,而升降的方位在左右,陽氣自左升,陰氣自右降。肺臟之氣主要是降,因此肺臟降的通路在右側。脾在五行為土,脾能促進肺臟的功能,脾臟有病則導致肺臟功能失常,水濕停聚,產生咳嗽。脾病及肺則表現為右側脅下滿,動則咳嗽加重,也是水濕停聚在脅下所致,因為水飲會隨著體位變化而變化。

5、「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腎臟之經脈,絡於肺臟,《靈樞》記載足少陰腎經「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這也為腎臟引起咳嗽,提供了生理上的支持。腎臟在五行為水,肺臟屬金,金能生水,「腎為肺臟之子」,子有病同樣可以累積於母,子病導致母氣亦虛,從而產生咳嗽。腎臟居於腰中,腎虛則腰部不適;「腎在液為涎」,腎虛不能收攝涎,導致咳嗽之時涎液自出。

既然五臟六腑都會導致咳嗽,五臟咳已有論述,接下啦就是對於六腑咳嗽的認識。

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肺臟之經脈起自中焦,向下絡與大腸,折回肺臟之前,在胃上口(賁門部)饒了一圈。胃有疾病,影響肺經的循行,導致咳嗽。在胃的表現則為嘔吐,古代衛生條件較差,很多人都有蛔蟲,嘔吐嚴重了就會嘔出蛔蟲,故此有「長蟲出」一說。現代醫學所論及的「胃食管反流病」就是由於胃腑有病,導致食管潰瘍,有些咳嗽亦與「反流」刺激有關。

膽咳之狀,咳嘔膽汁。

膽為剛髒,中醫認為膽是一身正氣之官,稱之為「中正之官」。膽內藏膽汁,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質。膽為陽木,像一個小憤青,容易衝動發怒。因此膽腑有病,亦會導致咳嗽。而自身的膽汁亦不走正常道路,不能注入腸道,而是上逆於胃。現代醫學亦有「膽汁反流」一說,與中醫認識一致。遇到這種嘔吐、口苦而咳的,《傷寒論》中有「柴胡劑」,可以辨證選方,選取合適藥物治療。

大腸咳狀,咳而遺失。

肺與大腸相表里,臟腑通過經絡相連接,肺臟有病影響大腸,同樣大腸發生疾病亦會影響到肺。咳嗽為肺氣上逆,肺氣上與大腸不能相互交通,大腸不能收澀大便,人體表現為咳嗽的時候就會有大便排出。

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失氣」者,氣從「穀道」之中排出,小腸、大腸、膀胱、腎均有人體物質不能收攝,隨咳嗽排出體外的表現,都可以理解為該主管臟腑的功能失常所致。顯然咳與矢氣是氣機的升降失常。誠如張兆璜曰: 「陰陽氣厥,則為寒熱相移,邪氣上逆則為咳,下逆則為失為遺。」與大腸之遺失道理相通,亦相同。

膀胱咳狀,咳而遺溺。

「溺」者尿也,膀胱貯藏人體代謝出的津液,並在腎陽的氣化作用下,排出體外。《黃帝內經》所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腎臟虧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液,水液上沖於肺,就會導致咳嗽的發生。腎陽不能氣化水液,就會導致膀胱貯藏尿液的功能失常,因此咳嗽的時候,就會遺尿。

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

「三焦」歷代爭論頗多,有的認為有名無實,有的認為有形可據。由此一句即可辨識三焦為有形之腑。三焦是人體的空腔,其中有水液與真氣運行。《黃帝內經》載「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是一個運行水液與氣的通道,包裹著五臟六腑,使之正常功能。

既然明白了三焦的功能,三焦真氣或水液運行不暢,可以引起多個器官的功能失常。肺是最常見的一個,因為肺是水的尚有,輸布的水液通過三焦輸送至五臟六腑。水氣不通,則肺臟壅滯,肺氣不能下行,因此上逆為咳、為喘。脾臟是水液通調的中游,脾氣不能行水,症狀則出現在所主管部位的異常,脾掌管大腹,因此會表現出腹滿,水氣支撐在脾胃,病人則表現出胃口不佳。

總結:由以上可見,咳雖然是肺臟所發出的聲音,但是五臟六腑均可以作用於肺臟,引起咳嗽。這也提示我們,在治療咳嗽的時候,單純的止咳,可能得一時之療效,但是並不一定能針對患者疾病的根本。這正是中醫的特色所在,不會局限於某一個臟腑,而是從全身大方向著眼,注重全身臟腑之間的關係。

不僅咳嗽與五臟六腑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其實每一種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都與五臟六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因如此,我們在求診中醫的時候,一定要面診,中醫師需要結合患者的舌脈象,從而判斷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GZDt20BMH2_cNUglI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