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吧?人類可以利用記憶預測未來

2020-06-02     造就

原標題:想不到吧?人類可以利用記憶預測未來

「對未來的想像是對過去的懷念。」這句話出自約翰·格林(John Green)的青年小說《尋找阿拉斯加》,意境唯美而又透著憂思,在網上很受歡迎,從科學角度來說也很準確。

對未來的想像是對過去的懷念,因為人類利用記憶預測未來。你翻來覆去做的事情就是這樣變成日復一日的慣例。比如,根據今天和以前在辦公室里的經歷,你大體上知道明天你在辦公室里將會怎樣度過。

但記憶也可以幫助人們預測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比如想像自己以後的婚禮(如果你以前從未結過婚)。你可能會想到這樣一幅場景:在教堂里、海灘上或者森林中的一個木製華蓋下,伴娘們都戴著精靈的耳朵,到處是美麗的鮮花、閃爍的燈光和透亮的玻璃瓶。你可以想像賓客們的樣子,新人的穿著,臉上的表情。所有這些細節都來自於你的記憶——你以前參加過的婚禮,以及你在影視作品和相冊中看見過的婚禮。你對親朋好友的記憶也融入了場景中。

「如果某人準備跟以前從未約會過的人約會,或者準備參加工作面試,這些是我們以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想像未來的能力就變得十分重要,」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爾·斯普納爾(Karl Szpunar)說。人們「能夠想像零零碎碎的各種細節,比如人物和地點,並試圖把所有的細節湊在一起,拼成新的事件模擬」。

人們最初是從健忘症病人身上了解到,記憶和對未來的想像密切相關。他們失去過去的時候,似乎也失去了未來。

著名的患者H.M.就是如此。H.M.患有癲癇,在1953年接受了一次試驗性質的手術,大腦的幾個部分被摘除,包括幾乎全部的海馬體。海馬體主要負責長時記憶。手術後,H.M.得了嚴重的健忘症,似乎還無法想像未來。有一次,研究人員問H.M.:「你覺得自己明天將會做些什麼?」他答道:「有益的事情都行。」

後來,腦功能磁共振掃描告訴研究人員,大腦的很多部分既參與記憶,也參與預測。在一項研究中,斯普納爾和同事著眼於大腦默認網絡的活動,包括海馬體以及參與處理個人信息、空間導航和感官信息的大腦區域。他們發現,人在記憶和想像未來事件時,很多大腦區域的活動「幾乎是完全重合的」。

研究人員還沒有完全弄清楚不同的大腦區域如何參與這些過程,但在很大程度上與場景構建有關。誠然,你可以記得事情的經過,可以作出純信息的預測,比如「噴氣背包將在2050年出現」,但通常來說,你在回憶的時候,會重新經歷記憶中的場景。你心中有一幅空間地圖;你能「聽到」聲音,「聞到」氣味,「嘗到」味道;你能再次感受到當時的情緒。同樣,你在想像未來的時候,會「提前經歷」那副場景。就像越新近的記憶越詳細一樣,你要設想的未來場景離現在越近,設想也會越細緻。

「需要花費很多心力,才能構建出細緻的模擬場景,」斯普納爾說,「因此,你不會花大量時間去想三四十年以後的事。但如果是這周末將會發生的事,你會想『這次約會不知道將是個什麼情況?』人們會苦思冥想這些事,構建出細緻的模擬場景。」

人們往往會低估其感受和渴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多大的改變。

當人們試圖想像更加遙遠的未來時,比如經典的面試問題「你認為十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往往嚴重依賴於文化生活腳本。這是指預計將會按照明確順序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就是特定文化中的原型生活歷程。很多西方國家的文化生活腳本是上學,搬出父母的家,畢業,工作,戀愛,結婚,買房,生小孩,退休,做(外)祖父母,去世。並非所有人都預計他們的生活將包含所有這些事件,但他們知道這些重要事件,並將之作為未來生活的大體框架。你想像的未來越遙遠,未知的因素就越多,所以人們依靠這些事件來描述未來生活。

「我們如果沒有這種作為生活框架的文化生活腳本,就無法想像或思索太過遙遠的未來,也無法回憶太過遙遠的過去,」丹麥奧胡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妮特·博恩(Annette Bohn)說。在博恩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中,青少年的腳本構思似乎隨著他們回憶過去和想像未來的能力並行發展,而老年人想像未來的能力隨著他們記憶力的衰退而下降。

不難看出,想像未來的能力使人類具有了一個進化優勢。如果你能規劃未來,那麼你更可能生存下去。但也有局限性。你只能用你累積的經歷和你的文化生活腳本來構建未來的場景。預測意料之外的事很難,意味著人們預測的未來常常與過去或現在更為相似,而不是真正的未來。

同樣,人們傾向於低估其感受和渴望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多大的改變。即使他們知道自己的性格相比過去已經變了很多,但他們傾向於認為,現在的自己就是未來的自己。這也適用於其他方面。你可以在科幻小說設想的技術進步中看到這一點。艾德麗安·拉弗朗斯(Adrienne LaFrance)寫到,《回到未來2》雖然作出了很多正確的預測(比如視頻會議和無人機),但也錯誤地認為人們將繼續使用公用電話和傳真機。這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在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公用電話和傳真機可以說是無處不在。

博恩說,還有一種「對未來充滿樂觀、極為正面的傾向」。人們「總是說,相比過去的事件,未來的事件對其身份和生活更加重要」。這就像懷念未來。

即使人們能構想出細緻新奇的未來場景,他們想像的未來其實也只是過去的投影。知道這一點,可以幫助人們降低期望。未來帶給我們的意外(可能還有失望)比我們預料的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E8CdXIBd4Bm1__YG-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