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過我的高中,都會讓我感慨萬千。
那是全縣唯一的重點高中,面向全縣所有的初中招生,錄取率低得可憐。我所在的初中班裡有45個人參加中考,考上高中的不超過5個人。整個高中只有一棟三層的教學樓,分別是高一,高二,高三3個年級,每個年級有8個班,一個班60人,兩個文科班,六個理科班。
曾經艱難卻輝煌的重點中學
我所在的縣是全國貧困縣,上頭的撥款少得可憐,老師的工資還經常拖欠。一個班60個人,其中有一半是考進來的,另外的一半是買進來的。
學校里有兩個是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老師,但是在我們那一屆畢業之後的兩年,都被其他學校挖走了。其餘老師都是我們當地師專畢業的。
學校的學習環境很艱辛,食堂就是幾間平房,每天的菜都是大鐵鍋燉的白菜豆腐之類的,食堂沒有吃飯的地方,打完了飯只能蹲在院裡吃或者拿到教室里吃,宿舍是大通鋪,一個人翻身,全鋪的人都能知道。
這就是我們縣的最高學府,這裡的生活雖然很苦,卻是我們每個學生通往外界唯一的通道,承載著全縣的希望。每隔一年會有一兩個能上清北的,985或211的就不算稀罕了,每年都能有大幾十人上百人的。
現在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我想像中的學校現在應該日子好過多了,錄取率也會越來越好看,但現實卻狠狠的給了我一巴掌。
重點中學陷招生難題
曾經破舊的校舍搬到更廣闊的地方,曾經塵土飛揚的操場也變成了標準的操場,草皮足球場,塑膠籃球場。原來的1棟教學樓現在變成了3棟,宿舍樓,後勤樓,行政樓應有盡有,曾經一個年級只能招8個班,現在一個年級有20個班,老師的學歷也越來越高,最低的也要是本科師範院校。
硬體條件越來越好,但招生卻越來越難。錄取分數一降再降,學生的統考分數也越來越差,在全市的排名越來越靠後。曾經這所人們擠爆了頭都想進去的重點中學,現在卻出現了招生難的問題。
高中招生難,一方面,是學生數量減少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初中生流失嚴重,而且流失的這些初中生,都是重點中學的苗子學生。
都已經是9年義務教育,為什麼初中生還會流失這麼嚴重呢?
9年義務教育的一鍋端,讓生源大量流失
問題的根源就出在9年義務教育上,初中成了義務教育,參差不齊的學生都進了初中,到了初中不允許分班,不允許有快慢班教學,所以初中的教學狀況就很不樂觀。
有一句話叫一個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用在現在的學校里一點都不過分。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里也會有打架鬥毆的,但這都是極個例,是屬於被通報批評被圍觀被鄙視的,但是現在打架鬥毆成了常態。
有一次去初中找原來的老師,正好是趕上學校課間操的時間,看著那些染著頭髮,戴著耳環紋著身的小青年,我很難把他們和初中生聯繫在一起。
我上初中的時候男生連長發都不能留,更別說戴耳環染頭髮紋身了。我問老師,為啥現在學校對著裝管得這麼松呢?
老師說,「不敢管了,以前孩子們害怕被通報批評,害怕被勸退。現在明確了9年義務教育不能勸退學生,因為有這個底線在,通報批評,記過處分,對學生沒有任何震懾,校風越來越差。」
因為校風越來越差,所以一些重視孩子的家長,就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去其他的地方上學。家裡條件好的,都去市裡買了學區房,讓孩子從小學就出去上了。家庭條件不允許,家長工作原因沒辦法陪讀的,也選擇讓孩子在六年級的時候考外地的寄宿初中,然後在外地一路讀到高考。
就這樣,家裡重視孩子學習的,孩子學習成績也不錯的,通過考試被選拔到了其他的學校。生源的大量流失,導致留下來的學生水平越來越差,學校的整體水平下降,優秀的老師也被挖走了,這樣的惡性循環就導致重點高中成了空殼子的傀儡,不復當年的光輝。
聽說我們縣現在已經不再是貧困縣了,這當然離不開縣裡老百姓的努力奮鬥。是呀,為了脫貧,家長們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掙錢上,把孩子扔給老家的爺爺奶奶照顧,任其自由的生長。
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對孩子來說誘惑太多了,孩子現在吃穿不愁,又沒家長管束,可以想幹啥就幹啥,讀書寫作業哪裡有刷抖音好玩呢?物質上是脫貧了,可是精神上的貧困,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