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冰川、冰蓋、冰原、冰架、冰山!冰川侵蝕和冰川堆積地貌到底有什麼區別?

2022-08-2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概念】冰川、冰蓋、冰原、冰架、冰山!冰川侵蝕和冰川堆積地貌到底有什麼區別?

冰川、冰蓋、冰原、冰架、冰山

冰川:極地或高山地區地表上多年存在並具有沿地面運動狀態的天然冰體。冰川多年積雪,經過壓實、重新結晶、再凍結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它具有一定的形態和層次,並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壓力下,產生塑性流動和塊狀滑動,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資源。國際冰川編目規定:凡是面積超過0.1平方千米的多年性雪堆和冰體都應編入冰川目錄.

冰蓋,又稱大陸冰川,是覆蓋著廣大地區的極厚的冰層的陸地面積(一般常見於高原地區),覆蓋面積大於50000平方公里的叫做冰原。一般指大陸冰川,南極和格陵蘭為兩個大冰蓋。

冰架是指陸地冰,或與大陸架相連的冰體(如北極冰架),延伸到海洋的那部分。崩解後的冰架成為冰山,或者可以說冰山的來源就是冰架崩解。冰架有大有小,大的冰架可達數萬平方公里。兩極地區是冰架最為集中的地區。冰架崩解是一種自然現象。

冰山是一塊大若山川的冰,脫離了冰川或冰架,在海洋里自由漂流。冰的密度約為917kg/立方米,而海水的密度約為1025kg/立方米,依照阿基米德定律我們可以知道,自由漂浮的冰山約有90%體積沉在海水錶面下。因此看著浮在水面上的形狀並猜不出水下的形狀。這也是為何有冰山一角一說來形容嚴重的問題只顯露出表面的一小部分。冰山非常結實,加之極地的低溫環境下金屬的強度降低,很容易損壞金屬板,因此為極地海洋運輸中的極端危險因素。

冰川侵蝕和冰川堆積地貌

大陸冰川:高緯度極地區,分布面積大,厚度可達3411米。

山嶽冰川:中、低緯度高山地區的冰川。主要分布於雪線以上地區,規模小、冰層薄,受地形控制,沿溝谷呈線狀分布。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

一、冰川侵蝕

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岩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岩盆等。

冰川侵蝕作用:拔蝕與磨蝕;

(1)刨蝕(磨蝕)作用:冰川滑動過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塊不斷銼磨冰川床,就是刨蝕作用。

(2)拔蝕掘蝕作用:運動中的冰川將與之凍結在一起的冰床基岩碎塊帶走的過程。冰床底部基岩在冰川巨大的壓力下極易破碎並產生裂隙。裂隙在溶水反覆凍結下鬆動而被冰川帶走。冰川侵蝕地貌

1.冰斗

冰斗三面為陡壁所圍,朝向坡下的一面有個開口,外形呈圍椅狀。冰斗多發育於雪線附近,因此冰斗具有指示雪線的意義,即可以根據古冰斗底部的高度來推斷當時雪線的位置

2.角峰

當山嶺兩坡發育了冰斗,隨著冰斗的進一步擴大,斗壁後退,嶺脊不斷變窄,最後形成刀刃狀的鋸齒形山脊,稱為刃脊。由三個以上的冰斗發展所夾峙的尖銳山峰,叫做角峰。

冰斗、刃脊、角峰

冰斗(天山,8月)

刃脊、角峰

3.U型谷

冰川穀又稱U形谷或槽谷,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後由冰川切割而成。

4.峽灣

分布在高緯度沿海地區。在冰期時,這裡沿冰期前的河谷發育了山谷冰川;而冰後期之後,原來的冰川穀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沒,形成了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稱為峽灣或峽江。

5.羊背石

羊背石應是未被搬運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種地貌景觀,是基岩受到冰川侵蝕形成的孤立石質鼓包,常成群分布,遠望猶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橢圓形,剖面形態兩坡不對稱:即當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岩時,迎冰面以磨蝕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蝕為主。

迎冰流面以磨蝕作用為主,坡度平緩作流線形,表面留下許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跡;背流面則在凍融風化和冰川掘蝕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鋸齒狀的陡坡。長軸方向與冰川運動方向平行,陡坎處岩石有壓裂破碎的現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運動的方向。

巨型羊背石,也稱鯨魚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倫附近)

6. 冰蝕湖

由冰川刨蝕、掘蝕作用產生凹地積水而成。如中國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谷冰川侵蝕形成的冰蝕湖;俄羅斯科拉半島、芬蘭境內和加拿大東部的大多數湖泊,瑞士著名的蘇黎世湖是大陸冰川形成的冰蝕湖。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五個相連湖泊的總稱,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米,侵蝕力極強,原有低洼谷地的軟弱岩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今日的湖盆。當大陸冰川後退時,冰水聚積於冰蝕窪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一般湖盆為堅硬的基岩,盆壁與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

冰川搬運作用:

冰川的搬運作用包括載運和推運兩種方式。

冰川運動時,冰川內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會隨冰川遷移,猶如傳送帶傳送物體,這種搬運方式叫載運。載運是冰川搬運作用的主要方式。

推運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將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進,這種搬運方式只發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進的條件下。

由於冰川是固態物質,冰運物相對位置在搬運途中很少變化,因此冰川搬運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選現象。

被冰川搬運的碎屑物統稱為冰磧物,巨大的礫石稱為漂礫。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塊搬走。粒徑大於1米的岩塊稱為冰川漂礫。

冰磧物分為 6 種:表磧、側磧、中磧、底磧、里磧、終磧。大陸冰川只有底磧和終磧兩種。

出露於冰面的叫表磧,夾帶在冰內的叫內磧,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磧,位於冰川兩側的叫側磧,兩隻冰川會合則形成中磧。環繞冰舌末端的叫終磧(前磧)。冰磧石表面布滿裂痕。

表磧(粗)

3、堆積作用:包括融墜、推進和停積等 3種方式

融墜是指由於冰川表層或邊緣部分消融,從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進行堆積的一種沉積方式。

當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時,它會象推土機那樣把鏟刮的物質堆積起來,這種沉積方式稱為推進。

若冰川在運動途中遇到障礙物,受擠壓,融點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積,這種沉積方式稱為停積;

二、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1.終磧壟(堤)

當冰川末端補給與消融處於平衡時,冰磧物就會在冰舌前端堆積成弧形長堤。山嶽冰川終磧壟高度常達百米以上,但延伸長度較短;大陸冰川終磧壟高度較低,約數十米,但延伸長度可達數百千米。終磧壟的橫剖面不對稱,即外坡陡、內坡緩;終磧壟的高度不對稱,即內低外高。

珠穆朗瑪峰下的終磧壟

2. 冰磧丘陵

在冰川消融後,原來隨冰川運行的表磧、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中磧和內磧等都墜落在底磧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冰磧丘陵廣泛分布於大陸冰川作用區,高度可達數十米或數百米。

波密冰磧丘陵及丘陵中的村莊 (古冰川遺蹟,當地人稱之為螞蟻堆。)

3.鼓丘

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一種流線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長軸與冰流方向一致。鼓丘兩坡不對稱,迎冰坡陡,背冰坡緩,一般高度數米至數十米,長度多為數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嶽冰川作用區少見,而在大陸冰川區則往往成群地分布於終磧堤內不遠的地方。

它分布在大陸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終磧帶內側,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現,成帶狀分布,稱鼓丘帶。分布於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並大致平行於冰流的方向。鼓丘反映了冰川邊緣地帶,冰川搬運能力減弱,當冰川負載量超過搬運能力,或冰流受阻時,冰川將攜帶的部分底磧停積,或越過障礙物把泥礫堆積於背冰面所致。迎冰面坡陡,為基岩,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

4.冰磧湖

冰川消融時,終磧物堵塞河道或冰川穀形成湖盆,積水成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大多數湖泊都是這個成因。並且北歐和東歐都廣泛分布冰磧丘陵。

5.冰蘑菇

大小漂礫保護其下部冰體不受消融,則形成冰蘑菇。

6.蛇行丘

是大陸冰蓋下封閉水道中的沙礫物質組成的狹長曲折的高地,短的僅有數十米,最長的可達幾百公里。呈蛇形灣曲,兩壁陡直,丘頂狹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區。

成因:冰川消融時,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滲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動,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後,隧道中的砂礫就沉積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積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個夏季,冰川再次後退,再形成一個冰水三角洲,如此反覆不斷,一個個冰水三角洲連起來,便形成串珠狀的蛇形丘了。

羊背石與鼓丘對比

一、概念不同。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岩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鼓丘是一個由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

二、地貌成因不同。羊背石是冰蝕地貌;鼓丘是冰磧地貌。

三、形態不同。雖然二者都呈橢圓形而且長軸與冰流方向一致,但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蝕作用較平緩,背冰面受侵蝕較陡;鼓丘迎冰面坡陡,為基岩,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

試 題 鏈 接

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關於羅斯環流與羅斯冰架的敘述,正確的是(

A.羅斯環流中洋流按成因分類屬於補償流

B.羅斯冰架剛開始分離入海後形成的冰筏向西運動

C.洋流在羅斯海西岸受盛行風影響發生偏轉向北流動

D.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冰筏運動動力機制的根本原因

2.與降雪形式相比,南極地區以降雨形式出現的降水會加速南極海冰融化,其原因可能是(

海冰補給來源變少

下墊面反射太陽輻射增強

大氣逆輻射增強

降水會增加流經海冰區域溫度

A. B. C. D.

【答案】1.B  2.D

【解析】1.羅斯環流中洋流按成因分類屬於風海流,是極地東風(東南風)作用形成的,A錯誤;羅斯冰架剛開始分離入海後形成的冰筏受洋流作用向西運動,B正確;洋流在羅斯海西岸受陸地形狀影響發生偏轉向北流動,C錯誤;洋流是冰筏運動動力機制的根本原因,D錯誤。所以選B。

2.與降雪形式相比,南極地區以降雨形式出現,使得海冰補給來源減少了,正確,降雨使下墊面反射太陽輻射減弱,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錯誤;大氣逆輻射變化不大,錯誤;雨水的溫度更高,使海水溫度升高,進一步加速海冰融化,正確。綜上所述,D正確,ABC錯誤,所以選D。

【點睛】洋流的影響因素主要有:盛行風、陸地形狀、地轉偏向力等。

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該海域也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下圖為羅斯環流示意圖。根據圖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3.圖中陸坡流的主要驅動因素是(

A.極地東風 B.東南信風 C.盛行西風 D.海陸輪廓

4.從羅斯冰架崩離出來的冰筏的初始運動方向最有可能是(

A.向東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答案】3.A 4.D

【解析】3.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陸坡流是環繞南極大陸自東向西運動,且陸坡流位於高緯度區域,主要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圖中陸坡流與極地東風的運動方向一致,因此主要是受到極地東風的影響,故A正確;東南信風是南半球低緯度赤道洋流的驅動因素,故B錯誤;盛行西風是中緯度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西風漂流的驅動因素,故C錯誤;海陸輪廓是洋流運動方向的影響因素,不是驅動因素,故D錯誤。答案選擇A。

4.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冰架區表面輻射冷卻劇烈,導致氣壓差異較大,因此產生向海的氣壓梯度力較大;且由於南極大陸海拔較高,與海平面高差非常大,受地形高差的影響,導致空氣重力下沉運動,加速氣流運動,引起風向海(向北)運動,故D正確,ABC錯誤。答案選擇D。

【點睛】冰筏是冰川的前緣不斷地有浮冰流出,隨冰融水浮動,這些浮冰其狀如筏,故稱冰筏。其上覆蓋有大量冰磧物。

南極洲的自然環境特點:(1)連同冰層在內海拔最高,平均海拔2000米,有冰雪高原之稱;(2)氣候嚴寒,11月-次年3月是暖季年,降水很少,有白色沙漠之稱,常年大風,有風庫之稱;(3)地表面覆蓋著很厚的冰層,冰川面積大;(4)生物種類少,代表性動物是企鵝。

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圖中羅斯環流(

A.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B.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C.此處海水密度較低 D.在性質上屬於暖流

6.使冰筏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漂移的動力是(

陸坡流西風漂流地轉偏向力極地東風

A. B. C. D.

【答案】5.B  6.D

【解析】5.羅斯環流主要是風海流,受到極地東風影響,盛行東南風,風由東南吹向西北,促使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加之陸坡流的影響,下層海水上涌,表層海流沿冰棚前緣向西流動,呈順時針方向流動,A選項錯誤,B選項正確。緯度高,氣溫低,海水密度大,C選項錯誤。在性質上羅斯環流受到南極洲來的冰冷海水影響,應為寒流,D選項錯誤。故選B。

6.在極地東風引導下,南極洲沿岸形成了向西推行的陸坡流。羅斯海南部受極地東(南)風控制,形成離岸的陸坡流(類似秘魯寒流——上升補償流),自東向西流動,同時使冰筏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漂移,因此正確。西風漂流和地轉偏向力不是使冰筏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漂移的主要動力,錯誤,故選D。

【點睛】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引起海流運動的因素主要動力是風,也可以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勻性。前者表現為作用于海面的風應力,後者表現為海水中的水平氣壓強梯度力。加上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便造成海水既有水平流動,又有垂直流動。其中盛行風是風海流的主要動力。由於海岸和海底的阻擋和摩擦作用,海流在近海岸和接近海底處的表現,和在開闊海洋上有很大的差別。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

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的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7.羅斯環流(

A.位於60°S-70°S B.表層海水受東北風吹拂

C.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D.是西風漂流的組成部分

8.羅斯海冰筏最多的季節時(

A.雅典火情嚴重 B.包頭沙塵頻繁

C.北京楓葉正紅 D.吉林霧松多發

【答案】7.C  8.D

【解析】7.讀圖可知,羅斯環流大致位於63°S-75°S之間,超過70°S,A選項錯誤;南極高緯地區位於極地東風帶,南半球盛行東南風,表層海水受東南風的吹拂從羅斯灣東岸向西岸運動,B選項錯誤;到西岸後受地形影響偏轉向低緯運動,中緯地區又受西風影響,形成順時針方向流動,C選項正確;從圖中可知,羅斯環流不屬於西風漂流,是單獨的封閉環流系統,D選項錯誤。故選C。

8.羅斯海的冰筏來自羅斯冰架,其海域多少與氣溫有關,當氣溫高時,冰川融化,沿海區域冰川斷裂入海,形成海上冰山,南極暖季時,冰川最多,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南半球夏季相當於北半球冬季。雅典地中海氣候,火情嚴重是北半球夏季,A選項錯誤。包頭沙塵頻繁是北半球春季,B選項錯誤。北京楓葉正紅是北半球秋季,C選項錯誤。吉林霧淞多發是北半球冬季,D選項正確。故選D。

【點睛】羅斯環流:南極羅斯海盛行東南風,沿岸流自東向西。在強大的東風漂流影響下,形成大規模的順時針環流,下層海水上涌,表層海流沿冰川前緣向西流動,然後沿維多利亞地北流,與西風漂流匯合。

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羅斯冰架剛開始分離進入外海時,其漂移方向是(

A.向西 B.向東 C.向南 D.向北

10.羅斯環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海水密度差異 B.盛行風 C.海陸輪廓 D.地轉偏向力

【答案】9.A  10.B

【解析】9.讀圖可知,南極俯視圖自轉方向自西向東為順時針,圖中西風漂流順時針流,為向東流,羅斯海外圍的陸坡流為逆時針方向,為向西流,羅斯環流中近羅斯海的海水流動方向也是向西流,因此羅斯冰架剛開始分離進入外海時,受陸坡流和近海的羅斯環流影響,其漂移方向為向西,A正確,BCD錯誤。故選A。

10.南極羅斯海盛行東南風(極地東風),沿岸流自東向西,之後北流與西風漂流匯合,形成大規模的順時針環流,所以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盛行風,B符合題意。羅斯環流海域海水密度差異不大,A錯。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是羅斯環流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但不提供動力,不是主要成因,排除CD。故選B。

【點睛】羅斯環流屬於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羅斯環流,海水受極地東風的影響,自東向西流動,海水向西流動過程中,遇到陸地的阻擋,向北偏轉方向,向北流動過程中,遇到西風漂流,因此順著西風漂流,自西向東流動,因此形成了羅斯環流。

大陸冰蓋延伸入海形成冰架,冰架斷裂漂浮海上形成冰山。冰山被洋流攜帶到較低緯度,在漂移過程中往往形成極為壯觀的冰山走廊。下圖示意北美洲北冰洋沿岸及附近地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1.圖中兩地緯度相近,流經的洋流性質不同。僅考慮洋流性質,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處為寒流,海水鹽度比處低 B.處為暖流,海水鹽度比處高

C.處為寒流,大致由南向北流 D.處為暖流,大致由北向南流

12.南極大陸邊緣冰山,在南極洲沿岸環流作用下的漂移方向是(

A.向東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13.圖中的( )會觀測到冰山走廊。

A.處 B.處 C.處 D.處

【答案】11.A  12.B  13.B

【解析】11.圖中地位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為寒流,地位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西岸,為暖流,排除B。同一緯度,寒流流經,鹽度較低,暖流流經,鹽度較高,因此處海水鹽度比處低,A正確。由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為暖流,反之為寒流。處為寒流,大致由北向南流,處為暖流,大致由南向北流,CD錯誤。故選A。

12.南極洲沿岸環流的流向為自東向西,因此在其作用下,冰山的漂移方向是向西,B正確,ACD錯誤。故選B。

13.「冰山被洋流攜帶到較低緯度,在漂移過程中往往形成極為壯觀的冰山走廊」,據此分析,能把冰山攜帶到較低緯度的是寒流,圖中四地,只有處有寒流,因此處會觀測到冰山走廊。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由水溫高的海區流向水溫低的海區的洋流為暖流,由水溫低的海區流向水溫高的海區的洋流為寒流。

在南極冰蓋外圍分布著眾多冰架,冰架斷裂後進入海洋的冰體成為冰山。2000年3月,從羅斯冰架斷裂形成的「B-15」號冰山,在最初3年里一直沿南極大陸向西漂移並逐漸遠離南極大陸。2018年,一座「B-15」的碎片出現在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下圖示意南極周邊部分海域。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4.「B-15」號冰山初期沿南極大陸向西漂移,其主要動力是(

A.重力作用 B.盛行西風 C.沿岸洋流 D.地轉偏向力

15.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的「B-15」號冰山碎片,其移動方向總體應向(

A.東 B.南 C.西 D.北

【答案】14.C  15.A

【解析】14.重力作用下,物體會豎直向下運動,A錯。盛行西風自西向東運動,與「B-15」號冰山運動方向相反,B錯。南極周邊地區有南極環流存在,其運動方向為自東向西,為「B-15」號冰山漂移的動力,C對。地轉偏向力不會使冰川向西漂移,D錯。故選C。

15.南喬治亞島附近海域盛行西風帶,在西風吹拂下,表層海水自西向東流動,在南喬治亞島附近的碎片會向東移動,故選A。

【點睛】世界洋流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

羅斯海是南極洲附近大洋中緯度最高的海域,全年覆蓋冰層,多冰山分布,是南極周邊海區中海冰輸出最強的海區。下圖為1979—2015年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和風速變化示意圖。 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16.1979—2015年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

A.與風速呈負相關關係 B.整體呈上升趨勢

C.受風速影響較小 D.波動變化與風速一致

17.影響1979—2015年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變化趨勢的根本因素是

A.地形地勢 B.海陸分布 C.全球變暖 D.風速變化

18.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變化可能會使得

A.周邊海域鹽度上升 B.南極生物多樣性減少

C.附近水汽交換減弱 D.南極科考範圍擴大

【答案】16.B 17.C 18.D

【解析】16.讀圖可知,1979~2015年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與風速並不呈負相關關係;雖有波動變化,但是整體呈上升趨勢;受風速影響較大;波動變化與風速並不一致,B項正確。

17.海冰在海面上運動,海面之間的落差小,對海冰運動速度的影響小;羅斯海全年覆蓋冰層,不受海陸分布影響;全球變暖導致區域間溫差變大,氣壓變大,風力增強,影響海冰的運動速度;風速變化取決於水平氣壓梯度力的變化,跟氣溫的高低有關,不是根本因素,C項正確。

18.海冰為固體淡水,羅斯海海冰運動速度變化可能會使得周邊海域鹽度降低;對南極生物多樣性影響較小;海冰運動速度加快,出露海面增多,水汽交換增強;海冰運動速度加快,羅斯海範圍內冰山減少,對科考船的威脅減少,出露的海面增多,人類可活動的範圍增大,故D項正確。

巴倫支海一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邊緣海(下圖),影響其海洋環境演變的主要因素包括洋流、海平面變化等,不同海域和時期受到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同。在地球氣候末次冰期,喀拉海南部的大陸架出露。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9.圖中海域,表層海水溫度水平變化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20.與現在相比,末次冰期時c海域會出現(

A.海冰大量融化 B.海岸線北移 C.海水蒸發加劇 D.海平面上升

21.與喀拉海相比巴倫支海航運價值更高,原因是巴倫支海(

A.大霧天氣更多 B.極晝時間更長 C.海水封凍期短 D.海底地形複雜

【答案】19.A 20.B 21.C

【解析】19.從圖中可以看到,a處為北大西洋暖流和寒流相交處,此處寒暖流交匯表層水溫變化較大,A選項正確。b處主要由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其表層水溫變化較小,B選項錯誤。c處位於河流的河口處,受徑流影響其水溫變化較小 ,C選項錯誤。d處主要受寒流影響,雖然暖流在其附近經過,但並未出現寒暖流交匯,故其水溫的變化相較於a處 較小,D選項錯誤。故選A。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20.冰期時全球氣溫降低,極地附近海冰大量凍結, A選項錯誤。由於氣溫降低,現今海岸線附近地區海冰大量凍結,海平面下降,使得海岸線向高緯度地區移動,B選項正確,D選項錯誤。由於氣溫降低,蒸發應減弱,C選項錯誤。故選B。

21.大霧天氣多不利於航行,其航運價值會降低,A選項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到巴倫之海與喀拉海其緯度較為接近,極晝極夜時間較為相似,B選項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到巴倫之海主要受暖流影響,喀拉海受寒流影響,故巴倫之海其海水的結冰時間更短,其通航時間長,航運價值更高,C選項正確。海域的航運價值與海底地形關聯度較小,D選項錯誤。故選C。

【點睛】冰期是指具有強烈冰川作用的地史時期,又稱為冰川期。冰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冰期又稱大冰期,狹義的冰期是指比大冰期低一層次的冰期。全球至少出現過3次大冰期,由於氣候變化隨地區的差異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各地冰期的劃分有所不同。

西風漂流和極地環流分別由盛行西風和極地東風作用而成。羅斯地區存在著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該地的冰架正在消融。下圖為羅斯地區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22.圖中(

A.極地環流為自西向東 B.西風漂流性質上為暖流

C.西風漂流1月弱7月強 D.極地環流1月位置偏北

23.冰架的消融對羅斯地區的影響有(

地面輻射增強太陽輻射增多大氣輻射減弱大氣溫度升高

A. B. C. D.

【答案】22.C  23.B

【解析】22.圖中極地環流為逆時針環流,所以極地環流為自東向西,A錯誤。西風漂流性質是寒流,B錯誤。冬季南北溫差大,西風在冬季更強,7月是南半球的冬季,故西風漂流1月弱7月強,C正確。1月是南半球夏季,氣壓帶、風帶南移,極地環流位置偏南,D錯誤。故選C。

23.冰架消融,地面反射率降低,地面輻射增強,正確。冰架消融對太陽輻射沒有影響,錯誤。地面輻射增強,大氣輻射也增強,氣溫升高,錯誤,正確。所以B正確。ACD錯誤。故選B。

【點睛】西風漂流為全球洋流系統的最強勁的洋流,西風漂流為一個環繞南極洲由西向東的洋流。在北半球,西風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灣暖流的延續,分別稱為「北太平洋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在南半球為西風環流。

2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6月8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慶祝「世界海洋日」的到來,同時宣布南極洲周圍海域將被稱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

材料二: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

材料三:雪藻廣泛分布在低緯度的南極大陸沿海,當氣溫較低時,一般處於休眠狀態。雪藻因富含類胡蘿蔔素,可吸收藍色和紫色光進行光合作用,在其集中分布的地方會形成一個個紅色小凹坑。

(1)據圖描述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後的冰筏漂移的過程。

(2)對材料三中所講述的「紅色小凹坑」現象做出合理解釋。

(3)分析降雨對南極海冰面積的影響。

【答案】(1)在羅斯海,受極地東風帶的影響,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進入南大洋後,大部分海冰受陸坡流影響,自東向西環繞南極大陸漂移;小部分海冰在羅斯環流的影響下,漂移至較低緯度海域。

(2)雪藻吸收太陽光進行光合作用,獲得熱量,使它周圍的雪溫度升高;雪藻呈紅色對太陽輻射反射作用減弱,促進吸熱,化雪更快;融水下滲形成小凹坑。

(3)加速縮減。與降雪相比,降雨的溫度較高,使海水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使海冰補給來源減少,積累量小於消融量;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滲透到冰裂縫中,加速海冰開裂、崩解;降水對海冰起到侵蝕作用

【分析】本題以南極冰川為載體,考查洋流大氣環流分布、下墊面對太陽輻射影響、降雨與海冰面積關係等內容。重點考查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等能力以及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等學科素養。

(1)首先,讀圖可知羅斯冰架(圖例2)位於75°S以南,冰筏形成後首先進入羅斯海;根據所學,此處位於70° S以南,常年受極地東風帶(東南風)的影響,由此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其次,冰筏進入南大洋(南極洲周圍海域)後,讀圖可知大部分海冰受陸坡流(圖例6)影響,自東向西環繞著南極大陸進行漂移;第三,小部分海冰在羅斯環流(圖例5)的影響下,漂移至較低緯度海域,可能匯入西風漂流。

(2)根據材料,當南極大陸處於暖季時,雪藻解除休眠,吸收太陽光(藍光和紫色光)進行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獲得熱量,使它周圍的雪溫度升高;同時由於雪藻大量繁殖,數量增多,使原本冰雪下墊面性質改變,而且雪藻呈紅色,對太陽輻射的反射作用減弱,促進吸熱,積雪融化更快;當積雪由固體變化液態水時,融水因重力作用不斷下滲下蝕形成紅色小凹坑。

(3)降雨會加速南極海冰面積縮減。理由是:第一,與降雪相比,在降雨的過程中,雨滴是水蒸氣放熱形成的,因此會造成海水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第二,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南極降水多以降雨形式而不是降雪出現,使海冰補給來源減少(冰川是多年積雪,經過壓實、重新結晶、再凍結等成冰作用而形成的。),冰川的積累量小於消融量;第三,由於冰面縮減,對太陽輻射的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從而加速海冰融化。第四,雨水滲透作用強,當降雨更容易進入到冰川裂縫中,再由液態變成固態時,便產生冰劈作用,加速海冰開裂、崩解;第五,降雨因重力作用從天而降,對海冰起到衝擊打擊等侵蝕作用,加速冰川表面的不平滑,減小對太陽輻射的反射率。

25.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2021年白月8日,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慶祝「世界海洋日」的到來,同時宣布南極洲周圍海域將被稱為南大洋,也就是世界第五大洋。

從冰架分離後漂浮在海上的冰山被形象地稱為冰筏。羅斯海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冰架——羅斯冰架,是南極大陸周邊冰山輸出最強的海區,洋流環境複雜。隨著全球變暖,近年來羅斯冰架崩離、消融明顯。模擬結果表明,若變暖進一步增強,南極地區的降水會更多地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下圖示意羅斯海所在區域的地理環境。

(1)指出羅斯環流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

(2)簡要描述從羅斯冰架分離入海後的冰筏漂移的過程。

(3)更多以降雨形式出現的降水會使南極海冰加速縮減,對其原因給出合理解釋。

【答案】(1)盛行風、海陸輪廓(陸地形狀)

(2)在羅斯海,受極地東風帶的影響,冰筏向西北方向海域漂移;進入南大洋後,大部分海冰受陸坡流影響,自東向西環繞南極大陸漂移;小部分海冰在羅斯環流的影響下,漂移至較低緯度海域。

(3)與降雪相比,降雨的溫度較高,使海水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降水以降雨的形式出現,使海冰補給來源減少;冰面減少,反射減弱,地面吸收的太陽輻射量增多,溫度升高,加速海冰融化。

【分析】本題以羅斯海環流為材料,涉及洋流的成因及影響,考查地理實踐力、綜合思維能力。

(1) 羅斯環流屬於風海流,受盛行風帶的影響,加上陸坡流、大陸形狀和其他洋流的共同影響,最終形成羅斯環流,海水受極地東風的影響,自東向西流動;海水向西流動過程中,遇到陸地的阻擋,向北偏轉方向;向北流動過程中,遇到西風漂流,因此順著西風漂流,自西向東流動,因此形成了羅斯環流。

(2) 入海的冰閥入海後其主要的動力是風的吹動,海水的流動,所以冰閥的移動過程主要從風向和洋流的運動的角度分析。羅斯冰架位於極地東風的控制範圍內,冰閥自羅斯冰架脫離後就會受到極地東風影響,向西北方向移動;隨後會受到陸坡流的影響,陸坡流圍繞南極大陸運動,冰架也會圍繞南極大陸運動。冰閥受陸坡流和極地東風的影響會被攜帶至低緯度地區,隨後部分會受到羅斯環流的影響,向低緯度地區運動,漂移至緯度較低的地區。

(3) 冰川的縮減主要從補給與消融的角度分析。降水意味著溫度偏高,氣溫高,冰川融化量大。水比雪的溫度高,使得海水的溫度升高,加速冰川的融化。學可以直接對冰川進行補給,雨水難以對冰川進行補給,使得冰川縮減。冰川消融,地面裸露,下墊面狀況改變,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強,氣溫升高。

2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永冰界是指夏季海洋冰封區域與流冰之間的界線。威德爾海(下圖)是大西洋最南端的屬海,海域經常被厚冰覆蓋。威德爾海洋環流對該海域的海洋永冰界分布具有重要影響,可將南極大陸邊緣裂解的冰山輸送到斯科舍海。

用箭頭標示威德爾海洋環流的方向。補繪威德爾海的海洋永冰界,並說明繪製理由。

【答案】

理由:南極大陸周圍海域大致200m等深線附近以內,受到極地東風帶的影響,氣溫較低,水域永久性凍結;南半球夏季氣溫較高,沿海大陸架深度超過200m附近,底層海水無法凍結,成為浮冰。

【分析】該題結合圖文材料設問,涉及洋流及其分布規律、冰川等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詳解】閱讀圖文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威德爾海洋緯度較高,屬於大海灣,主要是受到來自極地東風(偏南風)影響,導致海水向西流動,受地形阻擋向北流動,到達60°附近受到盛行西風的影響,向東偏南流動,形成大漩渦狀的順時針流動。

材料中顯示,海洋永冰界是指夏季海洋冰封區域與流冰之間的界線。而南極大陸位於極地高壓中心附近區域,極地東風強烈,影響周圍海域,導致周圍海域氣溫較低,部分區域永久性結冰,範圍大致位於離岸200m等深線附近,如超過200m等深線附近,在南半球夏季,氣溫較高,部分冰融化,將成為浮冰。因此以200m等深線附近作為永冰界線。

2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格陵蘭島是世界最大島嶼(如下圖所示)。全島85%的地面覆蓋著平均厚達2300米的大陸冰川,千姿百態的冰山、冰川與子夜太陽構成了格陵蘭的奇景。水路和航空是主要的運輸方式,只有在小塊的沿海無冰區才有道路。

格陵蘭島是北極熊理想的家園。北極熊主要以捕食海豹為主。每年的3 -5月,北極熊為了覓食輾轉奔波於浮冰區,過著水陸兩棲的生活;嚴冬季節,北極熊外出活動大大減少,進入局部冬眠狀態。

(1)若計劃在海上拍攝格陵蘭子夜的太陽奇景,試為船上遊客推薦最佳的拍攝日期、地點(在圖中甲、乙、丙三地中選擇),並說明理由。

(2)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格陵蘭冰山融化速度驚人。推測格陵蘭冰山大幅減少對北極熊的影響。

(3)氣——冰——海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繫。試分析格陵蘭四周海區冰山大幅減少對氣候的影響。

【答案】(1)時間:夏至日前後;地點:乙地,理由:夏至日前後,子夜太陽高度最大;乙地,海面上沒有封凍和浮冰,般只航行方面、安全。

(2)冰山減少,北極熊賴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區消失;北極熊捕食困難,食物鏈中斷,數量減少,瀕臨滅絕;向寒冷、高緯浮冰區遷移。

(3)海洋受冰山覆蓋,及其對太陽輻射強烈反射,海水溫度低;冰山減少後,利於海洋大量吸收太陽輻射,水溫升高;海洋通過輻射、對流等環節把熱量傳給大氣,致使大氣氣溫升高;氣候變暖,進一步使冰山消融;這樣,大氣—冰山—海洋之間的形成正相關的能量轉換,發生放大效應。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全球氣候變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相關知識的遷移應用能力。

(1)本題主要考查地球公轉及氣候的相關知識,結婚材料分析可知,格陵蘭島子夜的太陽奇景即北極圈內出現的極晝現象,應該在夏至日前後,子夜太陽高度最大,同時,該季節乙地海平面沒有封凍和浮冰,便於航行。故時間為夏至日前後,地點是乙地。

(2)本題考查全球氣候變暖產生的影響。結合材料,影響可從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北極熊數量的減少及生存地環境的惡化和轉移等方面考慮。具體影響為:冰山減少,北極熊賴以生存捕食的海洋浮冰區消失;北極熊捕食困難,食物鏈中斷,數量減少,瀕臨滅絕;向寒冷、高緯浮冰區遷移。

(3)本題考查地理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由材料可知,冰川減少對氣候的影響可從冰川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及氣候變化對冰川的反作用來考慮。具體為:海洋受冰山覆蓋,及其對太陽輻射強烈反射,海水溫度低;冰山減少後,利於海洋大量吸收太陽輻射,水溫升高;海洋通過輻射、對流等環節把熱量傳給大氣,致使大氣氣溫升高;氣候變暖,進一步使冰川消融;這樣,大氣-冰山-海洋之間形成正相關的能量轉換,發生放大效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9e801b151e910f8213fbb4d6747ab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