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兩套三四套……他們真要帶頭買房了?!

2022-08-17   地產情報站長

原標題:一套兩套三四套……他們真要帶頭買房了?!

8月16日,湖南的石門縣開了一次房交會。

在這次房交會上,共有19家開發商的21個樓盤參展,推出了上萬套房源。然而,真正讓這場房交會轟動全國的,還是當地縣委書記的一句話:

「各位同志們、各位領導要帶頭購房,買了一套買兩套,買了兩套買三套,買了三套買四套!」

站長已經很多年沒有聽到這麼質樸又直白的言論了,在這位縣委書記的口中,房子就好像大白菜,隨買隨賣。

而他正向自己的同志們呼籲:要買房,多多買房!

縣委書記鼓勵領導幹部購房,這事鬧得噱頭很大。

有媒體為了弄清石門縣是否出台政策支持領導幹部購房,特地撥打了石門縣多個黨政部門的電話。對於房交會這事,石門縣是認帳的,承認這是由石門縣ZF主辦的。但這些部門對於當地是否有政策鼓勵領導幹部帶頭購房一事全體三緘其口,問誰都說不知道。

直到今天傍晚,才站出來一位「官方權威人士」匿名給出了回應:「不是書記一定要號召領導幹部去買房,那只是一個活躍現場氣氛的說法。書記用一種很輕鬆、令大家印象深刻的話語表達方式,向大家傳遞鼓勵買房的想法,也是為了在現場給企業提振信心,希望大家不要把那一句話單獨拎出來刻意解讀。石門不存在炒房現象,也不存在炒房空間。」

站長專門查了石門縣的房價——單從二手房掛牌價來看,8月份,石門縣在貝殼找房上的均價僅為4349元/㎡。

了解縣城樓市的小夥伴可能知道,很多縣城因為人口大量流失,外來人鮮少進入,能在當地購房的,要麼是漂在一線城市的打工人,要麼就是農民。

這樣的人員結構,註定了縣城樓市的議價空間很大。

站長有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湖南朋友,她前些年攢了些錢,2017年在湖南老家縣城買了一套房,純毛坯。這幾年因為疫情,大伙兒的日子都不好過,她打定主意不回湖南,於是開始張羅著賣掉老家的房。

結果她這套房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掛牌,中途降了兩三次價,甚至都快直追2017年的購入價,但該賣不出去的還是賣不出去。只要她掛得低,同小區就有人比她掛得更低,她在價格上完全沒有優勢。

她跟站長抱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連看房的人都很少,更別說真心想買房的了。

現在的房子都不好賣了,更不要說縣城的房了,要不然石門縣的縣委書記也不會站出來,呼籲當地的領導幹部買房要買一追二,買二追三,買三追四,永無止境。

你看,他都把他的小夥伴都給逗笑了——

無獨有偶,就在湖南石門縣委書記號召領導幹部齊買房的同時,安徽泗縣發布了《關於共創房地產業繁榮的倡議書》,精華全在第二條——

「廣大公職人員要積極響應,帶頭抵制安置房違規交易,發動身邊親友以實際行動參與到購房活動中來,攜手推進我縣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這事的動靜鬧得比石門縣還大,不到半天的功夫,這篇倡議書就被泗縣官方刪除了。

作為這篇倡議書的發布單位,泗縣房產管理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接到媒體電話後,立馬說自己主要負責信訪類業務,關於倡議書的具體情況不清楚,需要跟同事確認後再進行回復。

「確認後再進行回復」,這句話的意思很直白,倘若同事不確認,他自然也就不用回復了。

安徽這事,倒是讓站長想起廣西玉林了。早在今年年初,廣西玉林就號召當地基層公務員進村賣房。剛開始,村裡的農民們還積極響應,看房團也組織了不少,但折騰了大半年,有購房意願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後期為了湊指標,很多公務員紛紛開始發展自己的親戚好友購房,甚至讓親朋好友發展「下線」,搞得熱火朝天。

這年頭,公家的飯也不好吃啊!

《中國經濟新聞周刊》報道

房地產萎靡不振之後,很多城市為了賣房可謂絞盡腦汁。

就連有樓市風向標之稱的北京,也在近期出台了一條針對60歲及以上老人貸款買房的定向調整政策——

老年家庭名下無住房且無在途貸款的,購買試點項目普通住房執行首付比例35%、非普通住房執行首付比例40%,並享受相應的貸款優惠利率;購買試點項目14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按首套房首付比例35%、二套房首付比例60%執行。

其子女可作為共同借款人申請貸款。

老人買房,子女還貸,這讓站長不禁想起了很多年前就被叫停的「接力貸」,也是同樣的操作方式呢!

除了重新把老年人拉回房地產市場,還有不少城市玩起了「一人購房全家幫」的套路,6個錢包不夠,那就再來6張公積金卡,總能讓你買上房。

據站長不完全統計,目前已經有超過15個城市發布了「一人購房全家幫」相關政策,既有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有寧夏吳忠這樣的五線城市。

這麼多城市共同出馬救樓市,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房地產是真的不行了,必須官方出來站台。你也不想想,有多少省市都被架在了土地財政上。

就算是北京、上海、深圳這樣對土地財政依賴度低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不需要房地產這份錢。更何況,房地產的上下游綁定了多少企業、多少家庭,覆巢之下無完卵,房地產一旦真倒了,就會有一串產業鏈遭到殃及。

現在的救市招數一個比一個奇,但出台奇招的人也未必沒有苦衷,不然咱看看這條新聞——

話題太敏感,站長就不解讀了,反正你既然看到這裡了,懂得都能懂了。

今年的日子實在不容易,那些「奇奇怪怪」的新聞,大家就理解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