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黃豆宴」讓兒子切了半個胃:父母常做的這件事,在詛咒孩子
事與願違的守護
一個小男孩不愛吃黃豆,嘗到任何黃豆製品味道都會精準吐出來。
他的媽媽認為黃豆這麼有營養的好東西怎麼能不吃呢?
於是,擔心孩子挑食影響身體健康的媽媽絞盡腦汁要讓孩子愛上吃黃豆,甚至直接一整餐安排了頓「黃豆宴」。
看著滿桌的黃豆芽、豆漿雞湯、豬蹄黃豆……孩子知道這次逃不過了,只能硬著頭皮吃了吐,吐了吃……
結果,這個孩子因為吃黃豆被切掉了半個胃。
也許有人已經看出來了,這個孩子不吃黃豆,不是因為挑食,而是因為食物過敏,嚴重的過敏,足以致命。
而家長卻因為太擔心孩子挑食影響健康,反而給孩子招來無妄之災。
手忙腳亂,南轅北轍
一位心理學專家曾說:
「一個母親在哪件事上對孩子的心很重很重,孩子早晚在這件事上會有麻煩出來。」
身體上的、心理上的、學業上的、事業上的……都有可能。
有個媽媽看到自家孩子成績優秀,而且發現了孩子對科學的興趣和天賦,擔心孩子的才華被埋沒,於是想盡辦法找到了一位教授,希望教授能帶自己孩子學習,教授提什麼要求都可以儘量滿足。
可是教授考慮後拒絕了。
這位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再次帶著孩子上門拜訪,想讓教授親眼看看自己的孩子多優秀多有天賦。
交流中,教授也表現出了對孩子的欣賞和肯定,孩子媽媽覺得這事有戲……
而後,教授隨手點燃了一盞酒精燈,讓孩子試著用手指快速抓一下火苗的內焰……
孩子媽媽立馬阻止了孩子伸出去的手,有點生氣:「這怎麼能行呢,是會燙傷的呀!」(小Tips:酒精燈火苗內焰溫度比外焰低,在專業人員監護下做特定操作不會燙傷。)
教授說:「這就是我拒絕你的原因。」
有個如此緊張、擔心、插手孩子事情的媽媽,孩子在探索、嘗試、冒險時一定會受到諸多限制、保護,而這正是進行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要素。教授看破了這一層。
生活中不乏這樣越擔心什麼,越想保護什麼,事情反而越朝擔心方向發展的案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一位讀者來信也講過這樣一件事:
她家4歲的兒子吃席中不小心嗆了一下,桌上的親戚長輩們甚是關心,你一言我一語「吃飯慢點啊」「以後小心點呀」「要細嚼慢咽」……
大家的本意,都是想孩子接下來能繼續好好吃飯,吃得更香更安全,卻沒想到孩子聽到這些話反而筷子一摔哇哇大哭,再也不吃了。
怎會如此?
因為這些語言造成的心理暗示,不是輕鬆直接的「沒關係,繼續好好吃飯吧」,全是——
「你不行」「你是個不小心的孩子」「你太讓人操心啦」「你不會照顧自己」……
孩子感受到的,全是指責,全是壓抑。
直覺敏感又準確的孩子,會用發脾氣的方式強烈表達自己感受到的不舒服,這時要是大家再繼續埋怨「這孩子怎麼脾氣大、古怪、任性……」就更是雪上加霜。
這種「心想事成」,沒人想要吧?
上述的故事,全都指向一件我們不想承認的扎心事實:我們對孩子的擔心,會不知不覺中變成一種詛咒。
做父母的,難免會在很多事情上擔心孩子,而且擔心的一般都不是啥好事:
擔心TA不會照顧自己、不會保護自己;
擔心TA吃虧上當被人欺負;
擔心TA成績不好未來發展受限……
這種擔心的出發點,不正是把孩子當做一個不懂保護自己、就是會被人欺負、沒本事沒未來的小傻蛋嗎?
行動源於起心動念,我們在所擔心事情上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越俎代庖去干涉、控制的破壞力就會有多強。
我們可以觀察下身邊的父母,是不是——
越擔心孩子受傷害的,越把孩子嚴絲合縫保護起來的,孩子反而越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越擔心孩子成績的,越是少一分都不允許的,反而孩子越會因為其他問題影響學業、身體和生活?
越擔心孩子不愛父母,越愛給孩子灌輸家長付出、孝道文化的,反而越引起孩子反感,親子關係越差?
因為擔心,是跳過直面自己焦慮的步驟,把我們自己承擔不了的負能量,強行轉移到孩子身上,承受負能量越多的孩子,越不可能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把詛咒變成祝福
「我為什麼會有這種焦慮害怕?
哦,是因為以前發生過的XXX事,這件事讓我吃了虧;
別人遇到過這種事嗎,他們是怎麼處理的?
同樣的事發生在我孩子身上,就一定也會是同樣的結局嗎?
……」
擔心,是我們自己需要去處理的課題,在事實上與另一個獨立個體無關。
在實際操作中,怎樣做到不把擔心的惡果傳遞給孩子呢?
「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
想到的都是不好的事,就會以不好的事為基準行動;
想到的都是好事,就會以好事為基準行動。
有一對夫婦,他們有個讓人操碎了心的兒子,離家出走好幾年不跟家裡聯繫。
這對夫婦找到一位諮詢師,想解開心結,想讓兒子回來。
聽完夫婦倆對不懂事兒子的一通抱怨,諮詢師問了一個問題:「你們這樣詛咒孩子有多久了?」
夫婦倆很詫異:「什麼?我哪有詛咒自己的孩子?」
諮詢師說:「詛咒,就是心想與口說另一個人的不是,就是你們剛才一直在做的。」
夫婦倆思忖了一下,恍然發現,原來從孩子小時候起,自己就一直在詛咒孩子!
諮詢師最後只給了他們一個建議:「從今天開始,把孩子的不好都忘掉,堅持祝福自己的孩子,真心為他祈禱,想到孩子的時候,都只說他的好處。」
夫婦倆回去照做。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突然有一天,失聯許久的兒子突然聯繫了父母,說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打電話來,就是突然有點想家。
父親一句「小兔崽子,你還知道家啊」差點脫口而出,幸好想到了諮詢師的話,於是立馬改口說道:「孩子,接到你的電話我們真的很高興!」
隨後兒子竟然破天荒和父母多聊了幾句,還約好周末見一面。
周末,見著邋裡邋遢日子似乎過得不甚如意的兒子,要擱以前,這對夫妻肯定會出於擔心而嚴厲批評、抱怨兒子;
但這次他們出門前做好了心理建設,牢記諮詢師的建議,以接納的態度跟兒子說話,祝福他,給與肯定……
這次的交流,竟然有種前所未有的愉悅鬆弛感,兒子也察覺到了這種不同,隨後有了如下對話:
「爸媽,今天和你們聊天我覺得很享受。」
「兒子,我們也很高興和你一起聊天啊。」
「我今天可以回家住一晚嗎,就一晚,我想和你們多待一會兒。」
「當然可以啊,我們也想和你在一起,家裡永遠歡迎你回來。」
夫婦倆此時才驚覺,當他們停止詛咒孩子,用祝福取而代之時,竟然可以產生如此大的改變!
一家人都卸下沉重的心理負擔,從此走向了更積極的關係。
對於關心在意的人——
如果我們總是覺得TA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會把TA當做一個「不能自理」的人去照顧,精心培養出一個「不能自理」的人;
相反,如果我們打心底里相信:TA有能力去面對TA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種祝福,TA才能收穫被祝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