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到恐龍電影,想必大家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好萊塢的《侏羅紀》系列。
從90年代的《侏羅紀公園》三部曲到新世紀的《侏羅紀世界》系列,雖然整個《侏羅紀》的影片數量不是很多,然而每一部電影出來的時候,總是會在全世界掀起一股恐龍熱潮。
這個系列的最新作《侏羅紀世界3:統治》,最近也即將在國內上映了,也因此引起了很多觀眾乃至片商的注意。
實際上,在這隻好萊塢的恐龍出場之前,國內已經有霸王龍出現了,這裡講的就是一部叫做《復活侏羅紀》的國產片。
一看即可知道,這是為了搭乘恐龍熱潮而推出的影片,實際上,蹭熱度這種商業操作是很正常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很多觀眾反感這種行為的原因,就是因為製作方蹭熱度的原因僅僅是想「賺快錢」,換言之就是憑藉噱頭吸引觀眾買單。
至於作品本身的質量是完全不在乎的,各種粗製濫造,讓人看了就感覺難受。
這部《復活侏羅紀》也是如此。
影片一開始,就讓霸王龍出來橫掃軍隊,有一說一,特效看著好像還不錯,還挺刺激的,一下子就引起了部分觀眾的興趣。
不過,這其實是一個陷阱,就好比一本書的封面很出彩,就容易吸引人們去觀看,但封面好,並不代表這本書的內容也好。
《復活侏羅紀》基本上就是混合了好萊塢的「怪獸宇宙」各種元素,比如主角團是要去一個與世隔絕,充滿各種史前巨大生物,叫做幽靈島的小島。
這顯然就是模仿《金剛》電影,只不過把骷髏島改了名字而已。
然後,主角團到島上之後,在原始叢林裡遇到各種史前怪物,跟《金剛:骷髏島》也是如出一轍,不同的只是體型大小,骷髏島里的是巨型蜘蛛,幽靈島這裡的是小型蜘蛛,但同樣都能致死。
到了影片中段,小BOSS終於出來了,是一條巨型的大蛇,接著電影也原形畢露。
之前影片開頭所謂的「特效不錯」,讓一部分觀眾想著就算劇本爛,劇情模仿其他電影也就算了,看看特效總可以了吧?
但這是上面說到的陷阱,經費基本都用來做第一個特效場面,加上那個場景是夜晚,所以看起來感覺還可以。
大蛇出場這一幕是白天,於是那特效的遊戲感就出來了。
說白了,就是看著假,實在太假了。
不但特效假,連劇中的人物乃至怪獸的各種行為也讓人受不了。
大蛇追著主角團到了一個平原,象徵式攻擊了一下,然後就在那裡不動了,任憑主角團各種機槍步槍炸彈攻擊,也是在那裡一動不動的。
然後男女主角還有時間在一旁悠哉悠哉地聊天。
片名叫做《復活侏羅紀》,主角怪獸自然是霸王龍,於是霸王龍很快就跑出來「救駕」了。
本來以為霸王龍會跟大蛇來一場激烈的戰鬥,實際上觀眾也不求能做得像怪獸宇宙那麼逼真那麼好了,畢竟人家在這方面的經驗的確很足,資金方面也是一個問題。
但起碼也要讓大家看到一個認真的態度吧?
很可惜,片子裡就突出了兩個字。
敷衍。
一個照面,大蛇直接被霸王龍秒掉,然後被咬成兩段,結束。
這個時候,大多數觀眾只想說兩個字。
就這?電影中段一般不是應該有一幕高潮戲碼才對的嗎?
特效像30年前的遊戲就不說了,設計得也是這麼拉胯,實在讓人想夸都找不出點。
看到這裡,後面的基本可以直接忽略了,不要帶著「也許電影最後還有可以看的東西」這種心態,因為影片剩下的環節,它們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浪費觀眾的時間。
迅猛龍襲擊主角團,很刺激嗎?不,都不用說特效什麼的了,這裡有著各種大段的煽情戲碼,但由於片子裡所有角色都是沒有塑造的工具人,所以看得尷尬癌都犯了。
然後主角團來到「恐龍樂園」,女主角找到了自己失蹤幾十年的爸爸,順便還看了一場「霸王龍擂台PK戰」。
兩隻特效假得要命的霸王龍單挑,然後其中一隻也是被輕鬆咬死,過程不超過2分鐘。
倒下的那隻霸王龍流出了5毛錢的血漿,哦不,這血漿只值3毛錢。
最有意思的是,電影里的霸王龍還經常模仿《侏羅紀》系列裡的霸王龍,就是各種仰天長吼。
然而在這種特效之下,氣勢是沒有的,有的只是讓人捧腹大笑的尷尬感。
實際上,正如之前所述,蹭熱度這種做法並不可恥,甚至是很正常的商業操作。
不說國內,就算是國外,也有很多類似的操作。
你《速度與激情》人氣很高對吧?那我們就來一個《速度與激戰》。
《環太平洋》很火爆對吧?那就來一個《環大西洋》。
《機械戰警》很酷很炫目?沒事,那就來一個《機器人戰警》。
其他還有比如傑森·斯坦森跟李冰冰的《巨齒鯊》,巨石·強森的《末日崩塌》等等,只要有點熱度,都少不了被山寨的命運。
甚至,不單單是一般的片商要山寨,連一些專門製作運動影片的商家也不會放過蹭熱度這種行為。
什麼《鋼鐵俠》《復仇者聯盟》之類的,通常也是被拿來改編成各種運動大片。
所以說,蹭熱度這種行為,真的沒必要過於指責,全世界的人都這麼乾的,國外可並不比國內優秀多少。
之所以大家如此厭惡「蹭熱度」的行為,主要還是上面說到的態度問題。
蹭熱度的資方,只想著賺快錢,拿著各種粗製濫造的作品出來糊弄觀眾,想著要用最小的成本來榨取最大的價值。
說白了就是觀影欺騙,先放出好的,讓觀眾以為這片子還可以一看,然後才知道原來自己上當了。
他們是做不出好的嗎?就從《復活侏羅紀》這部電影來看,開頭的那個場面設計以及特效,實際上已經在及格線標準之上了,如果接下來都依然是這個質量,那這部電影在武戲方面起碼也是可以一看的。
但可惜,製作方是不會願意用10的付出去換取20的回報的,他們只想著蹭熱度,讓自己可以用2的付出去換取15的回報。
可以做好,但偏偏不做好,這才是大家對這類片子反感的第一原因。
實際上,國內的童鞋對國產片的支持度是非常高的,別的不說,國內的影史票房榜單里,前20名里只有《復聯4》跟《速度與激情8》兩部外國片子,其他的全是國產片。
所以說,只要是認真拍片子,態度方面端正,即使因為技術以及其他原因,暫時還比不上好萊塢一些頂級的大片,但觀眾們依然是會支持本家的影片的。
然而,倘若是這種只靠噱頭,只會蹭熱度,只有外表光鮮的片子,那就不好意思了,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的。
因為影視行業的發展,從來就不是依靠這些影片跟製作方。
不可否認的是,由於國內影視行業的市場發展迅速,其體量已經非常龐大,如今是世界第二,並且肉眼可見的,在未來大機率會超越北美地區成為全球第一。
這也讓很多資方萌生了在市場上撈一筆,或者兩筆,甚至三四筆塊錢就走的想法。
然而,從各種山寨、蹭熱度的電影屢屢撲街的情況來看,現在的觀眾已經不是舊時代那麼好糊弄的了。
畢竟信息時代的發展,讓現代人眼光開闊了很多,得益於網絡,觀眾們的眼光也是越來越好,對作品要求的標準也是越來越高。
「我們可以接受你的作品(電影,電視劇)有不完美或者尚需完善的地方,但不能接受你那種敷衍,就想著把觀眾當成ATM提款機,想著賺快錢的態度。」
當然,這一切都是影視發展所必須要遭遇的經歷,只能說,希望國內的電影、電視劇等,在未來能真正綻放出自己的光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