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絡 侵權請聯繫刪除
在以前,結婚後面臨生育問題時,兒子還是女兒好這個問題就會反覆被拿出來討論。
不少人覺得兒子是自己晚年的靠山,養老可以放心依仗兒子。而女兒遲早會嫁人生子,會與另外一個人組成家庭,心也是會向著夫家的人,因此總有人用潑出去的水來形容女兒。
有這種想法的人會在兒子身上加大投資力度,卻無比吝嗇對女兒的付出。
正如《都挺好》這部電視劇里所刻畫的情節一樣,趙美蘭就算賣房都要供兩個兒子上好的學校,可女兒蘇明玉對知識的渴望與繼續學業的渴求她就從來都不放在心上。
她會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倚仗兩個兒子的想法。
可事實上很多這麼想的人,在晚年時並沒有如願得到兒子的厚待。就算有,也多半是有附加條件的互相付出,如若老人對於兒子一家沒有了價值,他們就會成為被嫌棄的存在。
這些事情在年輕時甚至是中年時是無法想像得到的,每個人都會自覺地把自己想像成苦難的例外,是老天爺優待的幸運兒。
但到了退休後,曾經那些過分樂觀的人就會知道,養女兒和養兒子還是有區別的,很現實。
聽過一句話,生兒子前半生風光,後半生遭罪。這句話完美詮釋了很多老人的現狀。
的確,基於養兒防老的老思想,生了個兒子的確是無比風光,因為在一些目光短淺的人眼裡,這大機率可以認定為自己的晚年有了保障。
會這樣想的人,一定還沒有見過或是聽過某些老人在晚年時被兒子折磨的另一種可能。
有的兒子在父母的寵溺之下完全沒有自立的能力,連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只能一直依附在父母身邊不停蠶食他們;
有的兒子啃老成性,不願吃苦,即使結了婚還是把家中父母當成唯一的收入來源,不停地向他們索取......
即使孩子靠譜懂事,也無法抹滅父母要為兒子操心一輩子的事實。
他們前半生要為兒子結婚生子做長遠謀劃,要賺很多的錢培養兒子,做兒子成家立業的靠山。
退休後也不得閒,他們不能洒脫地放下兒子小家的瑣事去享受生活,只能乖乖待在家,幫忙帶孫料理家務照顧家人。
這一切付出,都不是簡單的金錢就能衡量,更何況,現實情況中很多老人幫忙帶孫子,是完全沒有報酬的。
只是兒子家管了自己的吃穿用度,他們只有用自己的剩餘勞動價值和時間價值,為自己博一個看似安穩的晚年。
而兒子對自己是否夠好,也是一個有風險的賭局,因為這往往取決於兒媳婦是否足夠孝順,並不能僅僅用兒子個人的良心來考量。
鄰居家王阿姨的女兒就是她晚年最大的安慰,平日裡她幫忙帶孫子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兒子與兒媳婦卻總對她的育兒方法各種指責與嫌棄。
王阿姨只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不做也是錯,心中經常為此煩悶。
每當這時候,深知母親心事的女兒便會拎著許多她愛吃的東西過來,不厭其煩地聽她從早到晚的嘮叨,讓她可以痛痛快快地把所有的怨氣放走。
每次臨走時,女兒總怕她錢不夠花,總是大方地給她留下一大筆現金,讓她不要省,隨便花。
與兒子的冷漠無情一比較,女兒的貼心總能使她感動到熱淚盈眶。
她覺得兒子與女兒最大的區別,就是女兒在感情上會更敏感細膩,而兒子總是會為了維護小家的安寧而漠視父母內心的需求。
對於老年人來說,情感需求會更加強烈,有人懂有人理解,才是他們夢想中的幸福生活。
其實兒子女兒都一樣,他們是否孝順在於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於父母對他們的用心程度。
但他們天生的特性註定了他們能給父母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太過於追求人性的完美。
無論兒女,我們作為父母的都應該一視同仁,要明白,欲取之必先予之。 只有這樣,才能在晚年時從兒女身上得到想要的對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