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女性都要經歷一個階段,那就是生孩子。而對於生完孩子的女性來說,最常見的問題就是「產後鬆弛」現象。
產後鬆弛不僅會影響了夫妻之間的親密感,在上千名的產後媽媽中,就有14.95%的比例因此誘發各種疾病,還有8.03%的媽媽會出現「漏尿」的情況。
順產後,為什麼媽媽普遍會有「產後鬆弛」的問題?
整個妊娠期間,不斷長大的寶寶、羊水、胎盤,這些都會給骨盆底部的組織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盆地組織被壓迫、牽拉、撕裂,這就會導致盆底肌功能受損。
尤其是到了孕晚期,孕媽媽的產道和宮頸都會逐漸變得柔軟而有彈性,這樣便於寶寶的出生,但即使這樣,媽媽的產道在分娩時,仍然會被寶寶的頭撐得很大很大。
像那些胎頭過大的寶寶,或者是媽媽組織彈性較弱以及用力方法不對等原因,這些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撕裂,甚至一些媽媽還要「挨上一刀」,通過側切來完成分娩。
而撕裂和側切後,媽媽的生殖器官肌肉因為過分擴大,導致肌肉收縮能力較差,自然就不會恢復到以前的模樣。
生產時多縫幾針能避免產後鬆弛?這樣的「好意」別心領
很多女性在生產後,都表示自己和丈夫的感情出現了問題,而罪魁禍首就是自己出現了「產後鬆弛」的問題,於是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種叫做「丈夫針」的說法流傳開來。
所謂的「丈夫針」,指的就是醫生會為順產的產婦在縫合側切或者撕裂產傷的時候,故意多縫幾針進而避免產後鬆弛,和正常縫合相比,這多出來的幾針就叫「丈夫針」。
這樣的做法看似為了女性以後的生活謀福利,但實際上,在醫生眼裡,這樣的做法簡直是百害而無一利。
產婦順產縫合有標準:原來啥樣,就縫成啥樣
之所以「丈夫針」比較小眾,是因為隨著醫學的發展和社會觀念的轉變,這樣的操作方式早就被摒棄。甚至一些醫生在聽到這樣的說法,第一反應就是「荒謬」。
要知道,產後縫合的目的是促進傷口癒合,恢復正常功能,而且根據產婦不同的身體特徵,縫合的細節也是不同的,任何違背操作規範的行為都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想縫得過多最可能出現的後果就是會引起術後疼痛,影響傷口癒合,如果單純不想產後鬆弛,而過分要求醫生多縫幾針,那麼引起的後果和自己的健康相比,實在是得不償失。
所以對於傷口縫合問題,無論是側切傷口還是自然撕裂的傷口,醫生的縫合原則都是遵循「原來啥樣,就縫成啥樣」。
女性生產後,如何更好地恢復如初?
無論是順產還是剖腹產,很多女性在產後,都有「產後鬆弛」的情況,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生理變化,但想要解決,也並不是簡單地「多縫幾針」。
1)把握恢復的最佳時間
一般來說,分娩後如果產道沒有什麼大問題,而且生產過程中也一切正常,那麼做一些活動量較小的恢復運動也是可以的。
一般來說,像順產的側切或者撕裂,那麼最好要等一個月以後,傷口恢復才能進行鍛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傷。最直接的判斷方法就是惡露排乾淨後的一周後就可以。
2)及早運動
適合產後媽媽恢復的運動有哪些呢?
凱格爾運動:產後及早做凱格爾運動,可加強盆腔底部肌肉的力量,數據調查顯示:堅持一段時間後,產道能恢復到產前的80%以上。
凱格爾運動步驟:
仰臥在床上,雙腿的膝蓋彎曲,就像平時解小便中途憋住的動作,持續收縮10秒,放開10秒,如此反覆15次。
盆底肌訓練:盆底肌訓練可以在分娩後以2-3次/每天來進行,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可以讓部分肌肉張力得到很好的提升。
首先深呼吸,收縮肛門的肌肉,保持收縮狀態10-15秒左右,再深深吐氣,放鬆肛門處的肌肉,通過反覆的練習,部分肌肉張力會得到良好的提升。
小島想說
其實,女性在生產後,產道本身會具有一定的修復功能,一般在產後3個月左右就會恢復,但想要恢復如初,還需要更長的時間。
比起一些藥物和手術的方式,產後媽媽可以通過一些鍛鍊來促進恢復,這樣才是恢復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