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走近「最美水利人」

2022-02-07     中國網

原標題:大國工匠:走近「最美水利人」

20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這項傳承千年的工程至今仍在造福黎民,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水利工程是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對國家穩定發展有著重要作用。2022年新春佳節即將來臨,我們走近了大國工匠,記錄9位「最美水利人」多年來的工作感悟。(文/栗衛斌 李智 胡業超 圖/水利部宣教中心)中國網新聞中心出品

林秀山是一名資深「水利人」,他從事治理黃河工作近60年,參與建設了被國內外專家公認為世界壩工史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之一——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

林秀山說:「我和小浪底設計團隊本著敢為人先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解決了一系列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小浪底的成功建設全面實現了工程的開發目標,成為治黃的里程碑工程。小浪底蓄水運用二十多年來發揮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也必將繼續在國家現代化建設中承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黃河保護治理任重道遠。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需要一代代治黃人堅持不懈地遵循先進的治河理念拼搏奮鬥。林秀山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有力領導下,在新一代治黃人的共同努力下,黃河的明天會更好。

30餘年前,薛文政離鄉赴外省求學,就讀於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畢業後即投身北京水務事業,從事水利工程設計與建設管理相關工作,在黨和國家的培養下「擇一事,終一生」。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薛文政不斷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先後承擔起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堰」分洪體系、南水北調市內配套工程等多項重點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任務,他不負組織與人民的信任,榮獲北京市先進工作者、優秀基層黨總支書記等榮譽稱號。

如今,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薛文政表示,自己將繼續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本職,為推進首都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浩長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新中國成立以來,為治理與保護長江,造福流域億萬百姓,幾代長江水利人接續奮鬥,傾注智慧和熱血。作為長江水利人的一分子,楊啟貴深感幸運和榮耀。近四十年間,他主持或參與了葛洲壩、三峽、水布埡等40餘項大中型工程的設計工作,帶領團隊積極投身新時代長江大保護實踐,多次參加重大涉水搶險救災。

在這些推動治江事業不斷發展的工作實踐中,楊啟貴深深感受到,要當好「水利人」,就應該牢記初心使命,敢於擔當負責,堅持科學求實,永遠追求卓越。

如今,楊啟貴榮獲「最美水利人」的稱號,但他認為這份榮譽不僅屬於他個人,更屬於奮力拚搏的「長江水利人」。談及未來,他表示自己將傳承弘揚長江水利人精神,開拓創新、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努力奉獻。

寧夏固海揚水工程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是寧夏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態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旱塬流潤,澤被蒼生,它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生命工程、希望工程。

1992年,尚吉武從學校畢業來到了固海,成為一名揚水人。工作26年來,他厚植水利人務實基因,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用「匠心」精神打磨專業技能,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2020年他被寧夏回族自治區評為先進工作者。

作為基層單位一把手,尚吉武恪守嚴謹求實、忠誠敬業、團結拼搏的工作作風,在急、難、重、險任務中,敢於擔當重任,敢於攻堅克難,帶領檢修隊全體成員出色、圓滿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被同事們親切地稱為「鐵人」。

黃河悠悠,歲月安然。在新的「趕考路」上,尚吉武表示,他將繼續發揚「忠誠、乾淨、擔當,科學、求實、創新」的新時代水利精神,踐行「揚水上山,造富於民」的初心使命,在加快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中書寫更加出彩的篇章。

陳宇潮是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萬福閘管理所的一名「守閘人」。20多年來,他堅守一線,練就了「眼看、耳聽、手摸、鼻聞」的8字絕活。根據設備運行時聲音的大小、溫度的改變、數據的變化,陳宇潮就能迅速準確判斷設備故障原因,並及時解決問題。

認真對待每一天的工作,是陳宇潮一直堅持的信念。他注重破解難題和技術革新,帶領團隊開展了「新型壓力加油嘴」等創新技改項目實施,大大節約了設備維護成本,並榮獲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和一項國家發明專利。

為什麼這麼「拼」?陳宇潮認為,水利人的甘於奉獻、求真務實是他刻在骨子裡的「倔強」基因,用「匠心」打磨精湛專業技能是根植他心底的鍥而不捨,「做閘門運行工領軍人物,成為水利行業的『NO.1』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和夢想。今後,我也將一如既往地秉承『執著專注、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推陳出新』的大國工匠精神,立足崗位、只爭朝夕,用使命和擔當守護歷經風雨60餘載的萬福閘繼續奮楫江河、勇立潮頭。」

程兵峰是一名共產黨員,也是一名參加了九年援藏工作的「水利人」。在援藏精神感召下,九年來,程兵峰敢於在急難險重任務中主動擔當,勇於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積極作為,通過具體紮實的工作,解決了西藏廣大農牧民群眾關心的一些安全飲水、防洪、灌溉等民生問題。

能參加援藏工作,讓程兵峰感到無比光榮與自豪。他坦言,「九年來,我始終牢記初心使命,把崗位當陣地堅守,把工作當事業追求,把西藏當故鄉守護,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默默奉獻;我把援藏工作作為大舞台、大熔爐,高標準、嚴要求,全面歷練自我,錘鍊黨性,提升本領。」他認為,九年的援藏工作是他一生最寶貴的經歷之一,更是一生最大的收穫和財富。

在康玉輝的本子上,他寫著「兩江四岸,河塘溝坎,葦叢桑林,阡陌荒田,孜孜以求,『內沙湖』模式終有所成。十載光陰荏苒,赤誠初心如始,在祖國大好河山間盡情揮灑青春,把論文寫在美麗荊楚大地上。」

康玉輝是一名紮根一線,以湖為家的「水利人」。他一張黝黑的臉,一雙粗糙的手,兩隻磨破的腳,他以湖為家,人隨湖走,家隨湖遷。康玉輝一直致力於改善生態,造福社會,他自稱是一名農民博士,自樂其間。

從內沙湖的板房和斑嘴鴨,到寶島公園的紫藤蘿和黑水雞,從沙湖大橋璀璨的燈火,到東湖如黛的遠山,這裡都留下過康玉輝工作的身影。他說:「深夜的燈火,黎明的微光,還有冉冉升起的太陽,工作與無數動人的時刻相伴,這些都值得被紀念。」

「最美水利人」這份榮譽象徵著新的開始,是對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鞭策。馬東亮是一名堅守崗位多年的資深「水利人」,他認為水利工程關係國計民生,是利國利民的重大戰略舉措,「有幸見證和參與新中國水利改革發展事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儘管兩鬢已染白,但馬東亮強調自己仍將在接下來的工作和生活中,繼續投身水利科學創新和水利改革攻堅中來,在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智能泵站建設等方面深入研究,在幫帶新生力量上辛勤付出,傳承和踐行好新時代水利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展現水利人的使命擔當。

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關係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脫貧攻堅戰期間,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全面解決、農村群眾飲用水條件得到顯著改善,離不開在各級戰線上耕耘的「水利人」。

韋春梅就是這樣一名「水利人」,她從2011年開始從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管理工作,參與了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戰和廣西大石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大會戰。她表示,自己能夠參與這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能夠親歷和見證脫貧攻堅戰這場偉大的戰役,感到非常榮幸和自豪。

當前,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韋春梅說:「脫貧攻堅戰中攻堅克難的精神,將成為我們繼續艱苦奮鬥的動力,爭取在鄉村振興建設中做得更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7893b7305112afbcea71f7634c2c110.html